APP下载

记者“四力”与新闻舆论“四力”的内在逻辑与提升策略

2019-12-17肖永根

传媒 2019年17期
关键词:四力舆论

文/肖永根

早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增强“四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进一步指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系列关于增强“四力”的重要论述,既为新闻舆论工作者阐明了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为创作新闻精品力作明确了方法路径。

也就是在2016年这次重要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集合在一起,作为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四力”正式提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并将新闻舆论“四力”作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举措。

无论是不断增强记者“四力”,还是提高新闻舆论“四力”,都对主流媒体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将从彼此“四力”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践行路径和创作电视新闻力作方面展开论述。

一、记者“四力”、新闻舆论“四力”的丰富内涵

1.记者“四力”的时代内涵。为更好地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2019年2月,全国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体和舆论生态新格局,记者“四力”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地延展。

脚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感受时代巨变,倾听百姓心声,掌握鲜活经验、新鲜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既要扎根现实生活,又要扎根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让网络空间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眼力:辨别是非得失,认清形势趋势,努力做到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既要有善于发现好新闻的敏感性;更需练就一双慧眼,在众声喧哗中善于辨别,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

脑力:辨方向,懂规律,设议题,尽量想得全、想得深、想出新;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擅长设置议题引领舆论,达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笔力:善于表达,以真情实感、鲜活事例和好文风、好文采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全媒体时代,要打造形式丰富的新闻作品,实现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

2.新闻舆论“四力”的内涵意蕴。互联网迅猛发展,推动当今世界进入全媒体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新闻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坚持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传播力是指新闻媒体实现真正有效传播的能力和效力,关键在于广覆盖和有效传播,取决于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

引导力是举旗引领导向,以正确导向引领社会舆论,帮助公众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纠正舆论偏差。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提出“引导力”。针对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乏力的现状,引导力与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首次集合提出,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舆论引导必须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

影响力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在传播终端的体现,是新闻舆论引起关注、产生反响、激起共鸣,真正实现传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一种能力。

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传播实践中形成并赢得受众信赖的程度或能力,它是一种被人民群众信任的内在力量。作为新闻媒体一种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它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

新闻舆论“四力”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作用。传播力是主流媒体发挥引导力的基础、扩大影响力的手段、彰显公信力的途径。引导力的逻辑起点是讲政治、讲导向,核心目标是完成“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它是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建设的手段和方向。影响力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的主要目标,是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公信力作为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主流媒体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力、更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发挥更有效的引导力的权威性资源和重要保障。

二、内在逻辑:彼此“四力”互相贯通、同向共进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根本在内容。没有记者增强“四力”创作精品力作,就无从实现新闻舆论“四力”。以记者“四力”的新高度来推动实现新闻舆论“四力”的新境界,是摆在主流媒体及其从业者面前一道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探析彼此“四力”之间的逻辑关系,记者“四力”是方法和手段,新闻舆论“四力”是目标和任务。彼此“四力”同向共进,互相贯通,此长彼长,构成一个逻辑严整的系统,统一于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只有不断增强记者“四力”,才能同向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反过来,新闻舆论“四力”越提升,新闻媒体责任越重大,就越要求进一步增强记者“四力”,努力创作更多精品力作,以便出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1.脚力足: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建设的前提。

“脚板底下出新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只有脚下生根,坚定政治定力,才能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这是提升新闻舆论“四力”建设的前提。

脚力足,调研采访功力到家,就善于从基层和实际中发现问题,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这样才能真正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范长江当年历时10个月行程上万里,写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中国的西北角》。穆青在河南有多个蹲点调查基地,他多次到兰考深入采访,才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感动了几代人的人物通讯。魏巍在朝鲜战场上深入三个月,亲身感受战地炮火的轰鸣,亲眼看到被热血浸透的土地,感动于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写出了经典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2019年新春走基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采编队伍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尤其是《相约在零点37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仅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就高达2.3亿。郝康和雷杰这对“铁路情侣”历经波折,终于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相聚1分52秒,被网友称为“神仙爱情故事”。“相聚那么短,列车那么长”,他们是无数个坚持梦想、坚守岗位、忠贞爱情的平凡个体,让很多年轻人感同身受。主创人员谈及创作经历和体会:“爆款”没有捷径,只有“笨功夫”。精彩的内容往往来自于记者和采访对象的零距离相处。

实践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增强脚力,沉下身心、走进基层,才能创作更多带着生活气息、充满深厚情感、引发广泛共鸣的好作品。脚力足,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会多些砝码,传播力和公信力就会多些分量。

2.眼力足:洞察新闻舆论公信力和引导力的方向。眼力就是发现力,是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捕捉亮点、抓住根本的能力。眼力足,要看清方向,把握大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及时发声、去伪存真、激浊扬清,高扬主旋律,引领主流价值。

2013年,笔者参与策划采访11集系列报道《县委大院》,追寻一批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至今依然在使用的县委大院,讲述几代干部一次次把建大院的钱用在了群众更需要的地方。这组报道的创意源于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组茶陵县委大院照片,四栋两层砖木办公楼,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古朴的院子绿树成荫,被称作“湘东最美办公楼”。几张本不起眼的照片让人眼前一亮,湖南卫视新闻团队立马决定契合当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反对“四风”的时代要求,策划一组关于老旧县委大院的报道,讲述这些陈旧简朴县委大院里的好作风、好传统,直观而深刻地回答共产党人对人民应该有怎样的情怀。这个系列报道一播出,20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一座座古旧的县委大院一时间成为公众眼中的“新明星”,“最美县委大院”成为年度热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主流媒体纷纷集中采访刊发湖南卫视创作《县委大院》“背后的故事”,点赞这一现象级新闻作品。

同样是宣传纠正“四风”问题,《县委大院》没有像一般的监督性报道那样去曝光某些地方的豪华办公楼,也没有去简单宣传党风党纪。它的成功说明:主流媒体只要敏锐发觉,见微知著,切中社会关注的热点,就可以形成强劲的引导力。新闻记者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站得高、看得远,善于发现好题材,创作更多有影响力和引导力的好作品,才能真正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

3.脑力足:实现媒体有效传播力的基础。脑力是善于思考分析,提高思考和抓问题的能力。脑力足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想得宽、想得透、想得深,在众声喧哗、乱云飞渡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引导坐标,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新闻媒体要主动设置一批政治站位高、预见性强、针对性强的重大议题,击中社会热点和痛点,既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和影响,又能引领主流价值,指导现实工作。

湖南卫视新闻团队近些年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部曲《县委大院》《绝对忠诚》《湖南好人》《初心璀璨》《为了人民》,把准了社会热点,主题鲜明、文字洗练、故事生动、评论精辟、制作精良,将电视艺术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了广泛的共鸣和影响。这些新闻精品力作之所以有独特的走心魅力和感染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嵌入了“议题设置”这个脑力内核。

增强脑力,号准时代脉搏,对准时代焦点,找到思想共识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主动设置议题,才能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四力”,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4.笔力足:写出中国好故事升级影响力的关键。笔力是新闻表达和呈现能力。今天的笔力足,不但要求妙笔生花、笔力千钧,还要练就“十八般武艺”,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掌握全媒体传播技术,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

2018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新闻眼》,以“原创图文+视频、独家信息+解读”作为主要特色,开创了有图有文有视频的时政报道新样态。这个时政报道创新品牌引入了见人见事见情怀的新文风,提供了契合受众需求点的新信息和引领受众关注点的新解读,成为融合传播的生动例证。

不断增强笔力,旨在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突破传统电视传播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实现“立体多元、联动放大”的融合传播,有效提升了新闻舆论“四力”。

三、践行路径:创作精品力作是记者“四力”的重要检验

守正创新,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记者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四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从事电视新闻采编20多年的体会,笔者以为,能否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力作,是检验一个记者“四力”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1.提高政治能力:以优秀作品举旗定向凝心聚力。记者增强“四力”,要坚持以党性、人民性为根本,牢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敢于和善于开展舆论斗争,举旗定向、发声定调。

中美贸易摩擦自逐渐升级以来,针对美方一次次发起贸易摩擦攻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评论品牌栏目《国际锐评》密集发表系列评论,有理、有力、有节地摆事实、讲道理,发出中国声音。《国际锐评》定位国际视野、中国立场、民众关注,综合运用图文、音频、短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从涉华热点出发,深耕原创评论,兼顾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成为不多见的融媒体国际时评品牌,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2.增强专业本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新闻大片。为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的变化、人民的期待,新闻记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的新闻精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湖南卫视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新闻大片生产模式,把高标准贯彻到选题、策划、采访、制作、播出的全过程。“立意高、制作精、体量大、传播广”成为标配;题材重大、文字洗练、情节抓人、声画并茂、评论犀利、融合传播成为标志性风格。

生产制作摆脱“老八股新闻”,执行亲近、清新的新理念,使作品做到主题鲜明、题材新颖、大气优美、真实感人。制作上由老专题模式转换成纪录片和电影模式,在恪守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电视新闻讲故事要借鉴文学语言的表现张力、戏剧冲突的情节推进和电影艺术的高端品质,把电视艺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2014年,湖南卫视创作的系列报道《绝对忠诚》,获得了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以动人心弦的故事、震撼人心的视觉直击人们的心灵。业界专家评价,“这是一部传播当今社会绝对需要的正能量的新闻大片,抓住了问题,选准了典型,弘扬了精神,赢得了观众。作品时代针对性强、思想感染力强、社会影响力大”。从《绝对忠诚》引起强烈共鸣说起,《人民日报》罕见连续刊发四篇评论文章:《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让忠诚成为时代旋律主音符》《做守望民族精神的代言人》《谁说正能量没有“市场”》。这些评论文章,向生生不息的民族魂致敬,点赞责任与奉献的时代价值,呼唤让忠诚成为时代旋律主音符。

3.锐意创新创造:让新闻作品顺应新趋势更富时代性。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趋势,新闻记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化”“复合型”媒体人才,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体现规律性、增强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目前,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深刻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熟练掌握分众化、互动化方式,不断提高网上正面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的水平。新闻在播出方式上从一次性播出变为多次播出和反复播出;从一屏观看变为多屏、多渠道收听收看,节目影响力成倍放大;从长视频到短视频多渠道分发,吸引年轻人更加关注;变被动观看为互动传播,使节目更容易深入人心,实现融合传播,扩大传播效应。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把握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与芒果TV策划播出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聚焦奋斗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国年轻人,目前已热播三季共29个人物故事。这个系列纪录片巧妙地将个人奋斗故事融入时代宏大主题,被赞为“一带一路”上的“青春偶像大片”,为当下年轻人树立了青春的榜样。《我的青春在丝路》在选题策划、内容创新、播出推广的全过程中贯穿融合传播理念,结合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了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全媒体矩阵,体现了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的显著效果。

4.培养优良作风:让新闻时代作品散发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无论身处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时代,无论技术手段、传播渠道怎么变化,新闻记者扎根基层实践、扎根人民群众采访调研的作风不能变,有能力采写制作优质的新闻内容,永远是记者的看家本领。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抓住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抓住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让新闻作品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有温度,既体现思想的光芒,又充满泥土的芳香。

从2013年起,湖南卫视新闻团队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直播》,每年精心选取一个特色村寨,在主要新闻时段连续直播5天,按大型晚会的标准配置资源,别出心裁地推介当地好山好水、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以媒体的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从调研踩点、主题提炼、节目彩排到最终播出,近百名编辑记者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驻扎偏远山寨往往长达一个月,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新春走基层特别直播》已形成品牌优势,达到了直播一个村庄、带火一域旅游、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以实际成效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四力舆论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