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地震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实务探析
2019-12-17唐伟刘鲁宁王丽英
文·唐伟 刘鲁宁 王丽英
胜利油田在多年来的勘探开发生产中,尤其在地震勘探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积累了海量的物探地质资料数据,存储着自勘探开发以来的地调指挥部及物探公司野外施工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绝大多数存储在各类光磁介质上。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数据因地貌变化等原因无法重复施工获得,因此异常珍贵。同时,多年来经过科研技术人员不断努力和研究,积累形成了大量处理和解释成果数据,如偏移成果数据等也都存储在光磁介质上,这些地震原始和成果光磁资料在油田科研、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和规范地震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的管理,确保这些重要资产的妥善保管变得非常重要。
一、存储介质简介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计算机技术、工艺材料技术等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光磁介质的存储也不断发生变化。按存储介质可分为磁带存储、光盘存储、硬盘存储。
(一)磁带存储介质。以磁带为存储介质,由磁带机及其控制器组成的存储设备,是计算机的一种辅助存储器。磁带存储介质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劣势:使用寿命短;保存环境要求高;日常维护成本高;读写次数少;兼容性差。
(二)光盘存储介质。光存储在云存储领域以其整体能耗低、数据保存时间更长、设备维护简单、数据安全性、抗电磁辐射等其他存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冷存储领域的优选存储方案,光存储方案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比较硬盘存储更要具备成本优势以及环保效应。
(三)硬盘存储介质。硬盘是一种采用磁介质的数据存储设备,数据存储在密封于洁净的硬盘驱动器内腔的若干个磁盘片上。硬盘存储成本高,硬盘单价高、运维成本高、损坏更新费用高。硬盘存储需要专门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的机房进行管理,硬盘受到剧烈振荡会给盘上存储的数据带来灾难性后果。另外,硬盘对电流、电压等稳定性有一定要求,硬盘使用寿命方面也不利于数据长久存储的要求。
二、光磁介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层面缺乏规范、统一的制度要求
从数据安全和保护的方向来讲,规范的转储备份是保障数据安全的根本性措施。目前,中石化和胜利油田层面缺乏这方面的制度标准。现有标准规范对技术和操作细节规定较多,但在宏观层面的管理和制度则相对较少。数据备份工作应通过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不应单纯依赖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和自觉行动。
(二)数据备份周期没有相对科学、统一的界定
光磁介质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旦接近周期临界点,大量数据损失将不可避免。所以,需要从保障数据安全的要求出发,科学界定备份周期,在介质失效前采取数据转储备份等必要措施。
(三)技术、人员、资金保障存在困难
物探地震资料数据量大、技术要求高、工作周期长,仅仅依靠档案管理人员自己难以完成数据检查、数据备份等工作,需要通过部门协作、外协等多种方式运作组织才能完成。开展转储备份工作时,人员、设备、材料、技术等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从胜利油田历次转储备份工作经验看,由于工作量巨大,工作(项目)周期基本都在两年以上;因为不断采用新技术,材料、设备、软件等投入都在几十万元以上;如果采用外协方式,考虑到人力资源费用,资金投入会更多。
三、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建议及方向
近几年,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中石化集团公司、胜利油田各级领导日益重视档案资料安全体系的建设工作,对档案资料安全保护工作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光磁介质地质资料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包含以下三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库房存储环境;规范的转储备份工作;安全可靠的异质、异地备份。
一是随着采集精度的提高,数据量爆发式增长,传统的一对一半、手工式的数据备份方式已不能适应大数据量地震资料转储备份和管理的需要。近几年,光盘库、云带库等新技术在大数据量地震资料管理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使用光盘库对地震资料进行转储备份和管理条件已成熟。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引进蓝光光盘库的档案归档存储系统,可以更好实现地质数据归档、存储和管理。具体讲就是通过专业的地震数据转录系统进行数据读取和转储。同时,制定数据存储、命名、说明、质量控制等规范,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然后,提取相关数据基础信息和索引信息,并引进基于蓝光光盘库的档案归档存储系统,最终实现光磁介质地质数据标准化归档和安全存储。
二是需要将早期磁带存储中海量数据导出,将早期数据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逐步取消离线存储,改变现有单体数据离线、近线双备份的分级存储模式,建成近线、在线双备份的高效分级存储模式。存储设备有较好的空间扩展性,适应于较长期存储需求,并能无缝嵌入现有系统运行环境中。引进或开发各类档案文档的归档、存储和数据服务综合管理软件平台,实现资料管理和应用一体化。
三是存储系统要能够适应区域性、动态性、海量性、热点性等地震数据存储特征,满足海量地震数据归档、服务、迁移等管理需求的近线、在线存储,并可作为今后海量数据云存储发展方向的基础存储设施。存储安全管理要利用存储加密、文案加密、用户权限等手段,按档案管理密级实现文件高强度加密集中存储,关键文档全部在企业服务器中加密存放,所有文档只能被有权限的用户接触。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保障地质数据安全和数据利用,且具有广泛推广价值,是今后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的方向。
四、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多年来,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高度重视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机构组建之初,根据行业特点建设有较为完善的档案及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并随着管理技术的发展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先后制定了《物探研究院档案业务管理细则》《物探研究院地震资料拷贝利用管理规定》等。在《物探研究院档案业务管理细则》中,根据国家法律、企业标准和档案行业标准的要求,对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归档要素和库房管理、环境指标等保管要素均做了规范和要求,并对特殊载体档案资料的管理与保护做了专门要求。在《物探研究院地震资料拷贝利用管理规定》中,针对地震资料拷贝利用工作中,输出资料存在的泄密、失控等风险因素,强化了资料利用审批环节,完善了地震资料数据拷贝审批制度和流程,利用保密承诺书等手段严格控制数据资料的流出范围,切实保障地震资料数据的安全。
(二)开展光磁介质地质资料转储备份工作
转储工作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和周密的流程,根据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结合探区资料特点和档案管理要求,制定《蓝光光盘转储流程》。同时设计好必要的质量检测流程,对数据实行三级质检。一级质检检查存放在磁盘上的磁盘文件,二级质检检查蓝光光盘上的数据,三级质检对拷贝形成的介质按20%进行回读抽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地震资料转储备份工作。磁带上的数据被有效转储到了光盘介质上。由于备份介质数据读取方便,工作生产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备份数据。统计显示近几年每年复制数据约2T以上,没有出现问题,也验证了备份数据是安全有效的。
(三)光磁介质的销毁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生产的开盘带,生产采集时间较长,数据已随着磁粉的脱落而基本失效,甚至有些面临无读写设备窘境。转储备份后,一般保存有至少两套备份介质,且备份介质稳定、数据完好。为节约库房面积,经过档案部门申请,档案销毁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对老的磁性介质进行了销毁处理。
(四)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工作
库房安全管理对光磁介质地质资料管理而言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安装消防视频监控系统、温湿度自动检测管理系统等,对各个库房情况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定期组织针对档案库房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增强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