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探究
2019-12-16刘冰
刘冰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要想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思路显得尤为关键。本论文着重探究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因素,依据就业工作实际探究就业工作模型,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后,从信息时代和我国教育现状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后对就业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给予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 就业因素;信息时代;工作模式;指导方法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1.个人因素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不扎实、自信心不足等个体问题。这些个体因素是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自身还存在着懒散的毛病,如果不把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2.宏观经济因素
一般而言,就业的增长率是和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由此可见,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产业越来越多,信息时代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3.高校内部因素
(1)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在当前就业背景下,有的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这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不仅浪费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投入,对毕业生本人也将严重影响其相关生活。
(2)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课程,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单一面向毕业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对其加以指导,这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高校也能够结合当代网络的便利应用,在网上开设网课,进行打卡制度,督促大学生时时了解就业信息。只有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养成习惯,才会随之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
二、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
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问题,国家会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国家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很难在各高校得到落实,一些高校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政策得不到很好的实施。但近年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的影響。同时伴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人才需求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宏观上的产业结构调整,会为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能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各高校在适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始终牢记质量第一的理念,不仅坚持学校规模发展,还要做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就业质量工程”,从师资队伍、规章制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方面加强,确保教学水平和同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信息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探究对促进就业的启示
1.政府深化体制改革
政府相关部门深化体制改革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首先,政府应号召大学生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到偏远地区、中小企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祖国出一份自己的力量,目前乡下人才的短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政府要开辟规范化、正规化的渠道,为到偏远地区及乡镇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就业保障。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自身部门系统优化,实现岗位需求的资源共享,充分实现信息时代下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2.高校调整办学思路
有学者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就明确指出,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源于高等教育的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
大学一年级时进行同学们就业方向的初步探索,了解大一时学生对于就业的初步认识,树立大学生就业正确价值观。大学二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学会自主关注就业形势,了解就业发展方向。大学三年级要求大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四年级时积极进行考研指导,增强其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准确进行改革,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际和当地的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高校大学生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各高校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技术人才。
3.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科教兴国”战略
高校大学生及父母要及时清醒地认清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盲目自大的思想,无异于自己增加负担。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遇到的难题和挑战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在其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加强知识学习和实践的锻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起“先有就业观念然后再进行就业或者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以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因素为出发点的就业工作模式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促进了各大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以新颖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4.注重心理矫正,培养竞争意识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一些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溺爱,缺乏独立生活和就业能力,不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旦求职失败就会一蹶不振,陷入焦虑的情绪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竞争,学会竞争,各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竞争意识。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究,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关注就业问题,积极面对就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4).
[2]张晓媛,曹光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4(02).
[3]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成都:四川大学,2007.
[4]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