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默特右旗炕围画的流变与特点

2019-12-16张丽萍

参花(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流变特点

摘要:本文将从土默特右旗炕围画的历史入手,介绍炕围画的制作过程,分析其特点及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炕围画 流变 特点

一、引言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以实用和美化环境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艺术。炕围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工艺上传承了古老壁画、建筑彩绘艺术的技法,曾经在中国北方地区一度兴盛。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炕围画已经出现在宫廷贵族的室内。明朝时传入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清末时流行于本地区富有人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土默特右旗城乡各地。

二、历史渊源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背靠大青山,南临黄河,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之间。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是土默川平原最开阔地段。总面积2600平方千米,拥有36万人口。全旗有16个少数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

土默特右旗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这里曾经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先后有匈奴、鲜卑、敕勒、突厥、蒙古族等在这里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辽代这里称丰州滩。明正德五年,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旗境为右翼三万之一的土默特万户驻牧,由此丰州滩更名为土默川至今。明嘉靖年间,阿拉坦汗统治土默川地区期间,明蒙之间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对立。阿拉坦汗与明王朝达成和平互市协议后,停息战争。阿拉坦汗为开发土默特地区,大量放垦土地,招引关内汉人前来垦殖,而清政府则出于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汉族人民的进入,逐步形成了土默特右旗许多蒙汉聚居的村落。

清朝初期,旗境内大兴召庙寺宇,连年不绝。这就需要招来内地各种工匠,其中,山西和陕西的擅宫廷庙宇的彩绘画匠由燕行式的春来秋归的往返生活模式转变到最后定居下来。这些“手艺人”便是本地区炕围画的始作者的一部分。“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土默特右旗等内蒙古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山西省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占移民比例最高的是山西移民。“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动现象。随着山西人口的大量迁徙,山西移民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流行于山西的炕围画也随着移民带入土默特右旗,大大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

土默特右旗冬季气候寒冷,家家户户都有火炕,日常起居御寒作用十分重要。可是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容易弄脏被褥,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起初人们只是把白泥调和胶水简单刷在墙上,实用性是有了,但并不美观。后来,人们试着将染衣服用的“煮红”或“煮蓝”兑水,单色用刷子围绕炕边涂60~70厘米的宽度形成合围,这就是炕围画在土默特右旗的雏形。此后,经过工匠们多年的实践探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新型的油漆涂料和绘画颜料都相继产生和广泛应用,更多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新颖的炕围画也相继出现,使炕围画这种集地域性、实用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室内装饰艺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泛流行,并日渐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几乎出现在当时土默特右旗每个家庭的墙壁上。

三、制作过程

炕围画通常绘制在火炕与墙体的连接部分,高度一般为70厘米左右,如果房屋高大宽敞,也可以根据其墙面高度和炕的大小来定。炕围画绘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墙面处理、绘画、刷漆。

炕围画最关键也是很重要的是绘制之前的墙壁处理。炕上的墙面是绘制的主体部分,锅台面是其外延部分。因为是在墙面上作画,不能因为墙面不平或者打底不到位而导致脱落,影响其正常使用和美观。因此,处理墙面底子是制作炕围画极其重要的环节。由于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所限造成墙面不平整,就需要“画匠”在制作时重新“打底子”抹平墙面,这样绘制出来的炕围画在完成后刷上油会既平整又有光泽。

早年房屋大多是泥坯房,先用铲子平整墙面后,再用白矾倒入一个容器中兑水搅匀,并将适量骨胶熬成液体胶水与矾水搅拌,运用“3胶2矾勾兑法,制成特制胶水。这种胶矾水在墙上刷2至3遍,待墙面似干又未干时,把熬制好的清糨糊刷在备好的油光纸上,再用专门裱画用的排笔刷裱到墙上。等纸干透后,用刷子刷一层立德粉,然后在上面作畫。据说这样画出来的墙围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阳光暴晒也不会起皮。后来的房屋发展成砖混结构,运用的打底子方法,业内称其为“靠墙油”,即用砂纸平整墙面后,再用开水泡好的白泥或“粉托子”(当时最受欢迎的材料是“清水河的白泥、托县的粉托子”)。调和泡好的胶水按比例调配后刷在墙上,待墙面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平整。当墙面处理妥当后,画匠根据主人的要求和自己的创作思路开始谋划绘制内容。

炕围画按其绘制内容的繁简程度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画面内容及色彩丰富的“二细”炕围和内容及色彩简单的“二道眉”炕围。

“二细”炕围绘画形式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画面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规格布置形成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称为“池子”。使其具有整齐对称的形式美感,为下一步的主体图画打好基础。边道的种类非常多,主要使用的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或者文字。常用的有褪色边、玉带边、竹节边、彩云边、冰竹梅边、卷书边、狮子滚绣球边、富贵不断头边、暗八仙边、鹤寿边、金玉满堂边、万字边、寿字边等。或古朴、或新颖、或精细、或简洁、或平面展开、或立体凸现、或强烈明快。每套炕围画的边道繁简多寡不尽相同,但都是连续组合,给人视觉上的韵律美感。

“池子”是炕围画的重要描绘部分。外形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状。内容丰富之极,有山水、花鸟、动物,有历史典故、戏曲故事、人物传说,亭台楼阁、交通工具等。山水画为高山奇峰、飞瀑清泉、绿树白云。动物常见的有龙、凤、虎、狮子、鹰、鹤、锦鸡、雄鸡、猫、狗、牛、马。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姜太公钓鱼、孟母三迁、昭君出塞、四美图、二十四孝、嫦娥奔月、麻姑献寿、莺莺听琴、貂蝉拜月、白蛇传、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花鸟画主要有牡丹富丽、孔雀开屏、荷花娇艳、鸳鸯比翼、松伴白鹤、竹拥熊猫、蝶戏秋菊、鹊闹冬梅、兰花沁香等包含美好寓意的作品。池子里的内容可以随意大胆组合,不拘一格,色彩尽可能对比强烈、豪迈奔放,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道眉”炕围画也有固定模式,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洁朴素。是把整幅炕围画里涂上黄色,在画框的最上边画一条粗黑边和细黑边,然后在黄色底色里点缀性地画些花花草草。

在炕围画绘制完成后,最后用清漆罩面,在墙面上刷2至3遍,这样可以使画面光亮,既起到保护作用,又经久耐用。

土默特右旗炕围画是在立面的墙上作画,与平面绘制完全无法相比,难度非常大。这对于画匠的毅力、耐力、技艺是极大的考验。画匠一般都是师承关系,他们都是经过严格基础磨炼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手艺人。著名的画匠自然画活儿应接不暇,收入丰厚,过着令人羡慕的“一顿白面、一顿糕”的富足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土默特右旗出现过一批优秀的炕围画艺人,他们闻名于内蒙古中西部,“挖莜面”(挣钱)的足迹遍布城乡各地。

四、土默特右旗炕围画的特点和价值

(一)特点

土默特右旗的炕围画主要由山西移民传入,在继承了山西炕围画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元素,在题材和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拓展,使其具有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形式构成尤其是“边道”图案在遵循固定程式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减少了山西炕围画过分精细、繁缛的风格样式。线条趋于更加单纯、简练、刚劲有力,使主题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池子”开口也不拘泥于原有的长方形、圆形、扇形等约定成俗的固有传统样式,出现多边形、祥云式图样,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融入浓厚的草原风情和地方特色。

在色彩运用上,最初由走西口匠人传入时,以深浅绿渐变色或单纯偏冷色为主色调,追求素雅大方、清晰悦目的画面效果。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运用和供需变化,运用色彩逐渐呈现出强烈、艳丽的倾向,大红、明黄广泛运用,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色彩运用的广度被进一步拓展。

在表现内容上,传统戏曲、历史典故、山川河流、鱼虫瑞兽、花卉水果仍是表现的主要内容。体现草原游牧风情的草原儿女、蓝天白云、原野牧歌、蒙古包、勒勒车、马头琴也逐渐走進表现内容,占据不少的篇幅,甚至画面的落款出现了蒙古文字。表现方法率直天真、质朴热烈,文化撞碰交流融合,使绘画内容更加贴近当地百姓生活。

(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室内装饰替代了传统的炕围画,现在已经鲜有家庭再画炕围画。近几年来,土默特右旗积极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把炕围画作为非遗重点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土默特右旗炕围画及其传承人也先后在包头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申报成功。炕围画不断走入学校、机关、军营进行非遗展示,让人们在回味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唤起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土默特右旗志编委会.土默特右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张丽萍,女,本科,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肖英奎)

猜你喜欢

流变特点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