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谷粒飞舞》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
2019-12-16江柳逸
【摘要】《谷粒飞舞》是孙以强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曲,乐曲采用浙江民歌旋律作为主题,运用双手快速交替的托卡塔式技巧,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深受群众喜爱,是钢琴音乐中国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为钢琴音乐中国化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对《谷粒飞舞》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的分析,可从中汲取创作经验,中西合璧,古为今用,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钢琴音乐作品,有效推进钢琴音乐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孙以强;《谷粒飞舞》;创作风格;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谷粒飞舞》创作于1961年孙以强在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期间,是钢琴音乐中国化的典范之作,“无论是专业习琴者或是千百万琴童,都知道孙以强先生创作了《谷粒飞舞》,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在我国钢琴教学领域中流传了近半个世纪。”乐曲引用浙江民歌旋律作为主题,运用双手快速交替的托卡塔式技巧,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深受群众喜爱。
一、《谷粒飞舞》的创作风格
20世纪60年代是钢琴音乐中国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集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音乐风格与特征。毛泽东高屋建瓴地提出:“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正是基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政策,用钢琴等西洋乐器来表现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主潮,这在钢琴曲《谷粒飞舞》中亦有鲜明的体现。孙以强以浙江民歌为基调,大胆融入西方音乐风格与创作技巧,将托卡塔快速而清晰的节奏音乐与中国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为钢琴音乐中国化开辟了新的道路。乐曲以a羽调为基础,2/4拍,三部曲式,加入各种转调、离调的手法,丰富音乐色彩和层次,调性转换富有逻辑性,旋律优美活泼,音乐语言朴实简单,贴近现实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打谷场上谷粒飞舞、农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引子部分:1-4小节。引子建立在a羽调上,左右手穿插着快速演奏,将人们带入到热火朝天的谷场劳动中去,为引出后面欢快的音乐铺垫。
主题呈示:5-40小节。这一乐段是乐曲的呈示段,一开始就在高八度上进行演奏,表现出一种轻巧欢快的音乐气氛。到了第17-28小节,音乐从a羽转入c宫,再次点明音乐主题。23-28小节的连接从主到下属,表现出一种空旷的和声效果。第35-40小节,左手由之前的分解八度改为切分节奏,这种切分的效果更接近于少数民族手鼓的切分节奏音型,使音乐更加生动而富有激情。
过渡:41-46小节。这6小节是呈示段与展开段之间的过渡句,左右手交替做重复音,紧接右手2小节的颤音,将音乐更好地衔接进下一个段落,也为进入展开段的转调做准备。
展开段分为三部分:(1)47-62小节,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建立在e徵调上,节奏区别于呈示段托卡塔式的快颗粒式演奏,将旋律由上一乐段的右手旋律变为左手旋律,由连音线来划分乐句,旋律优美与上一乐段形成对比;(2)63-84小节,由e徵转入e宫,加入浙江民歌的素材作为旋律,以上一段左手旋律为基础予以展开扩充,旋律由左手改为右手,将旋律点入右手的六连音中,突出其最高音的隐伏声部,表现手法更为丰富,适度加入踏板,保证六连音的流畅。在最后的79-84小节中,短暂地使左手也出现旋律,达到相互呼应的效果;(3)85-92小节,左右手交替的八度音,以八分音为一组,从高音区快速的交替往下,强调每一拍的重音,逐步将气氛推向高潮。
再现段分为两部分:(1)93-116小节是呈示段的再现,在力度上稍作变化,与呈示段形成呼应。(2)117-132小节是乐曲的尾声部分,调性转回a羽调,音乐效果趋向于明朗,声音上也变得更加稳重,左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将旋律置于左手,右手持续的八度音,力度逐渐达到fff,最后果断有力地终止于a音。
二、《谷粒飞舞》的演奏技巧
在孙以强看来,“学习演奏的艺术,就好比建筑的过程,需要先画蓝图、打地基、塑毛坯,然后才能装修、打磨和上光。所以不光是音乐表现手法的细节,而是怎么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寻找技术和声音的关系,从而实现音乐的平稳、线条的平滑。”就《谷粒飞舞》演奏技巧而言,其呈示段、再现段与展开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呈示段托卡塔式的节奏,紧凑而清晰的快板,音乐简单而又奔放,对比性的乐思构成乐句,乐句之间的连接富有逻辑;展开段中优美的歌唱性的旋律需要用连奏的方式去演奏,并以踏板予以协助。
(一)轻巧的颗粒性演奏
乐曲的呈示段与再现段都是运用颗粒性触键方式进行演奏,在这两个段落中,有大量的十六分音符,采用这种触键方式可弹奏出欢快且饱满集中的、富有穿透力的音色。在弹奏练习十六分音符时,要求先慢弹,尝试将音分为四个音一组来进行练习,准确地弹奏每一个音,此外还要注意每一组的第一个音为重音,均匀地把握力度,突出二拍子强弱的规律。在左手的分解八度练习中,第一个音用4指弹奏,要尽可能地打开手掌,手掌和手腕维持平稳状态,形成一个固定支架,找到中心轴,借助手腕的转动来辅助完成。弹奏时要准确,只需要转动手腕,将手紧紧抓在琴键上,弹下后快速离开,手臂与身体尽量做到放松,使力量均匀传到手指。分解八度的练习要让手掌处于打开状态,容易使手臂和手腕造成僵硬,在练习时更要注重放松,让力量能顺着手臂滑到指尖,并注意每小節第一拍的重音,把握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要注意段落中隐藏的旋律音符,划分出其主题旋律,并注意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划分与力度对比。借助手臂的力量,突出隐藏其中的旋律,特别是右手的小指要保证其力量,找到一个支点,将力量“揉”进去。这部分的左手多为伴奏音型,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需要注意每个音的位置,避免失误,尽量地打开手掌,调整好距离,准确快速地跳跃到不同的位置,可在强拍处稍稍加入踏板,丰富其音色效果。
(二)如歌的连奏
乐曲的展开段与另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采用了连奏的方式,将旋律从右手切换为左手。左手的连奏一定要深触键,借助手臂的力量将声音“推”进去,“贴键”将每个音符交代清晰;还要注意乐句的划分、乐句间的呼吸,根据其起伏来调整触键力度,弹奏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当主旋律由右手换为左手时,演奏方式从颗粒性的演奏转变为连奏,音乐也从活泼轻快转变为优美而抒情。这部分应该重点强调左手的触键,采用“贴键”的演奏方法,能自如地控制琴键,用“推”的方式将音揉进琴键。同时,也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划分,共分为四个规整的乐句。
在63-75小节,旋律又回到右手,并且不再是单一的旋律,而是将旋律音隐藏在右手连续的六连音跑动中,为了更好地将旋律演奏出来,我们可以先将这些旋律音从六连音中单独提炼出来,先弹熟这个旋律,再将其放回六连音中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隐藏在一连串音符中的旋律。同呈示段的一样,这一段以六个音为一组进行练习,要突出每一组的第一个音,作为每小节的重音,其他五个音需保持力度一致,不能格外突出,做到节奏稳定,拍点清晰。手臂尽量保持水平移动,做到以放松的状态进行跑动。当然,在遇到旋律音的地方要以突出旋律音为主,保证旋律的完整性。这一段落音符比较密集,更要注重指法和乐句间的呼吸,做到张弛有度。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被视为钢琴的灵魂,在《谷粒飞舞》呈示段与再现段中,一是适当在强拍处稍稍加入一下踏板,二是在模仿新疆的手鼓节奏的切分音节奏型上,也可加入一点切分踏板,以增强其节奏感。其他地方不加踏板,该主题多为十六分音符,欢快跳跃,不适宜过多使用踏板,以免影响声音的流动性。展开段多运用连奏手法,为加强连贯性,可通过使用踏板使乐句变得更加连贯,富有歌唱性,要营造富含诗意的音乐气氛,踏板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尾声部分,作曲家运用了大量强力度双手交替进行的八度音程来烘托气氛,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在演奏中可在这些和弦上使用踏板。
三、结语
通过对《谷粒飞舞》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的分析,从中汲取创作经验,中西合璧,古为今用,创作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钢琴音乐作品,有效推进钢琴音乐中国化进程。《谷粒飞舞》综合运用多种钢琴演奏技巧,如不同触键方法,轻巧的顆粒性触键和优美的连奏;踏板的使用,切分踏板和在强拍上加踏板烘托音响效果;十六分音符、分解八度、琶音等有效练习方法等。通过对乐曲的解析,可以更好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参考文献:
[1]夏小燕.“舞”曲飞扬,琴音回荡——记旅美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先生[J].钢琴艺术,2007(6)
[2]翁怡.孙以强教授谈演奏[J].钢琴艺术,2010(2).
作者简介:江柳逸(1996-),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百年音乐中国梦”(项目编号:14ND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