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
2019-12-16徐晖陆兴华罗钧
徐晖 陆兴华 罗钧
摘 要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完成从单机系统向集成系统的第2次迁移,国内图书馆系统市场形成,自研、引进的系统覆盖70%的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同时,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江苏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JSERNET)的建设,推动了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JALIS)和校园网的启动,以全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同构化为目标的系统开发,作为JALIS的重点项目优先启动。
关键词 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 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江苏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校园网
分类号 G259.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1.012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cademic Libra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Stage (1986-1997)
Xu Hui, Lu Xinghua, Luo Jun
Abstract The academic library in Jiangsu Province completed the second migration from the stand-alone system to the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ILS). The domestic library system market has been formed. The self-researched and introduced system covers 70% of academic librariesin Jiangsu. At the same time, China enters the Internet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CERNET and JSERNET promoted the launch of the 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JALIS) and the campus network. The system development aimed at the homogenization of the library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academic libraries in Jiangsu is given priority as the key projects of JALIS.
Keywords 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 JALIS.CERNET. JSERNET. Campus network.
1986年到1997年,這一时期被学界认为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开发应用期[1]、集成系统阶段[2]或商业化发展阶段[3],也是我国进入互联时代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完成了向集成管理系统的第2次迁移。1987年召开的第3次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彭佩云指出:建设现代化的高校图书情报事业,很重要的是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要制定整个高校系统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的长远规划和分步骤的实施方案,首先利用微机进行部分业务工作的加工或管理,逐步过渡到主要业务环节都应用计算机[4]。这段表述可以说是确定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目标,并以解决基层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为中心工作,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进行了焦点定位。
1 本阶段江苏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高校规模及其所属图书馆的总数、在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1986年全省高校的读者人数为17万,到1997年,达到了28万,校均规模从1986年的不足2000人,增加到1997年3600人。这十年间,全省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是经费紧缺和服务规模扩张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书刊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外文书刊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图书馆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1978年以来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管理制度的改革,促使书刊开架率逐年提高,据统计,1989 年全省图书馆的书刊开架数达到609.8万册,1994年进一步扩大,已到997.19万册,占全省高校图书馆文献总收藏数量的32.47%,比1989年增加63.53%。书刊的外借数量较明显增加,由1989年的603万册次,增加至1994年的731万册次,提高21.23%[5]。
1987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改名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并下设“现代化技术委员会”,作为指导全国高校图书情报现代化的咨询机构,南京大学图书馆薛士权被聘为委员[6]。1988年9月,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召开“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经验交流会”,并同时举办“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成果展示会”。1989年11月,江苏省图工委成立“现代技术应用研讨组”①筹备组,研讨组在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系统开发与成果共享,这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史上的重要转折[7]。
1990年以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拥有量和应用系统有了较大增长,根据有关文献[8-9]和全省普通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总结(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发文,苏教教(1993)49号文件) 中的数据,选取1990年、1992年、1995年的断面统计数据可见一斑(见表1)。
表1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
1990年、1992年、1995年基本状况断面统计
统计年度
统计项目 1990年[8-9] 1992年 1995年[8- 9]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当年全省高校馆数量 70 — 72 — 74 —
有计算机的高校馆数量 34 48% 53 73% 70 94%
有应用系统的高校馆数量 22 31% 38 52 59 79%
计算机 小型机(台) 2 3% 3 1.8% 4 1%
微型机(台) 55 90% 130 78% 247 63%
终端(台) 4 6.5% 32 19% 137 35%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总数 40 — 60 — 164 —
其中集成系统 2 5% 4 6% 21 12%
2 图书馆业务由单机向集成系统迁移因素分析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微机的普及和性能提升,图书馆实现自动化发展的条件逐渐成熟,美国图书馆界最先提出了“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或Integrated Online Library System,以下简称ILS)的概念,以后又衍生出多种不同的释义。归纳起来,认为集成系统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0]:(1)拥有公用的数据库;(2)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3)联机系统。在这三个要素基础上,集成系统并不是若干个单一系统的相加,而是在统一数据库支持下有机组合成的整体,模块之间紧密关联,可实现数据的分享和统一管理。集成系统不仅具有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情报检索等多种功能,而且可将数据一次输入,重复利用,并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终端得到所需的书刊信息。
随着全球“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概念的普及,我国高校图书馆也意识到不能仅依靠计算中心,或是其他外来计算机资源发展自身的应用,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11]。在这一共识下,江苏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满足图书馆业务需求,确立了高校图书馆计算机保障体系“自建+自营”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已有的单机系统向集成系统的迁移[12]6。
推动系统迁移的因素之一在于成熟的、应用规模更大的操作系统平台的出现。已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始跳出DOS系统的限制,转向应用规模更大的Novell网、3+网、以太网、令牌网等局域网操作系统,或是SCO Xenix、UNIX系列的多用户操作系统等,如南京大学图书馆NDTLT系统升级为3+网操作系统,东南大学图书馆系统升级为SCO Xenix系统。江苏省内高校图书馆后起的自研系统大都采用类似的系统方案。
因素之二在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内部局域网建设开始起步。1984年,从美国发展起来的结构化综合布线(Structural Cabling system,SCS) 技术尚未引入国内[13]。1987年,建设部、教育部等3部委颁布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38-87)[14]中也未规定网络布线和主机房的设计要求。然而,在经历了1992年的全国高校图书馆评估以后,随着图书馆内技术服务规模的扩大,江苏省的本科院校不得不考虑综合布线问题,于是开始建设图书馆的内部局域网。由于当时所有的馆舍都没有网络条件,迫使各馆只能根据不同系统平台的要求,组建自用的内部局域网。当时,同轴电缆、屏蔽电缆、UTP等不同网络载体混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的应用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局域网建设可以视为高校馆网络化的初级阶段。
因素之三在于计算机硬件价格降走低、性能提升,全省高校图书馆装备的计算机总规模快速增长。1985年,INTEL推出第1款32位的CPU——Intel 80286。1994年奔腾处理器推出时,微机的单价降至1000美元,但CPU的处理能力比1984年提升了300倍。1996年,Pepin等人[15]根据对美国图书馆系统市场的调查,提出将沿用多年的“基于小型机的系统”(Minicomputer-Based)用“基于服务器的系统”(Server-Based)进行替代,这一改变是因为客户机/服务器技术已成为市场主流,Wintel架构的PC服务器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基于PC服务器的集成系统,已经足以同小型机系统进行竞争,在性价比上,前者具有明显的优势。1998年,入门级微机价格降至600-700美金, PC服务器的起步价降到1.5万元,同时商用关系型数据库市场走向成熟,各类平台的关系数据库相继问世,如Informix、甲骨文(Oracle)、Sybase数据库,以及FoxBASE+、FoxPro/LAN,全面支持局域网、UNIX系统平台。上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图书馆跨入服务器时代。
3 国内外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市场环境扫描
20世纪70-90年代,是国外图书馆软件厂商的高成长期,欧美图书馆在这期间新創和存续的公司数量是最多的,陈定权[16]认为是欧美图书馆系统发展的上升期和成熟期,1990年以后,新创公司的数量趋缓,转入以兼并重组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技术变革期。Marshall Breeding曾对20世纪70年代至2016年的市场进行统计[17](见表2)。
表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厂商数量变化
项目 1979年以前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2000-2009年 2010年以后
公司总数 28 64 54 36 24
其中新创 26 23 16 7 2
新创公司占比 92.9% 35.9% 29.6% 19.4% 8.3%
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条件改善,也促使国内图书馆集成系统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当时全国高校图书馆应用的集成系统大体经历了引进购买、自主研发及其商业化运作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图书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多数以引进国外或港台地区的商业系统为主,使得国外的图书馆自动化软件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当时引进的是日本富士通公司ILIS系统,1993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引进美国传技公司的TOTALS系统[18]。1996年8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Innopac系统[19],1998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图书馆等6个单位引进Horizon系统。这些系统不仅让我国图书馆界看到了差距,同时由于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也使得图书馆在集成系统应用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1997年启动的江苏省汇文系统开发提供了参照。
在不断引进国外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同时,为了能更加符合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的发展,建立本土化的应用系统已是当务之急。当时政府也支持图书馆的集成系统软件的研发,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988年,文化部组织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立项,1991年11月通过鉴定,这是在中国文化系统科研项目产业化的成功范例[20],也是当时国内自主开发集成度最高、用户数最多的系统,代表了当时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最高水平,也说明中国图书馆界对于项目、产品到商品化的转型有了清醒的认识。后来的江苏汇文系统(1999年)也是由政府支持开发,转制为商业化公司。
对于任何图书馆而言,自动化系统的建设都是一项高投入的项目,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起步,系统的技术与经济的合理性,必须经得起市场和用户的检验,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立足,并获得发展的生命线。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根据图书馆业务发展需求,当时国内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软件开发产品,此类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开发效率高,后续支持升级有保障。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公司密集出现的时期,现存的软件公司大多始创建于这一时期,基本奠定了现在的市场格局,如北京息洋(1993年)、北京金盘(1995年)、北京丹诚(1996年)、重庆图腾(1997年),大连博菲特(1998年)等公司。这些系统的研发应用推动了传统图书馆手工业务的模拟和扩展,使传统图书馆工作实现了计算机化。
4 江苏省高校馆集成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开发
随着硬件条件、系统软件的市场条件的改善,推动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规模跨上新台阶,到1993年,应用系统的数量增加到70余个,50%以上的高校馆有应用系统在运行[7]。其中尤以商业化系统占据省内高校图书馆市场的主流(具体情况见表3)。当时的商业公司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并不成熟,系统的用户粘度反而不如省内自研系统,平均使用期限约2年至4年。而省内高校馆自研的系统,包括升级及后续自研的系统有近20个,有单机系统,局域网平台(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等),UNIX系统平台的集成系统(无锡轻工学院、南京大学图书馆等)3种平台类型,在江苏省内35所高校图书馆间分享。使用自研系统的图书馆出于对兄弟馆的信任,彼此关系相对稳定。但是,这种交易并非是正规的商业行为,收费低廉,价值与价格不对等,又没有建立收费服务的商业规则,输出方要承担免费升级和技术支持的压力,后续发展乏力。
表3 2004年以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自研和引进的部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序号 引进商业化系统 用户数 省内高校自研系统 用户数
1 金盘系统 8 无锡轻院①系统(88) 8
2 ILAS II 5 南大图书馆NDLAS系统 5
3 大连博菲特系统 5 徐师大②图书馆系统 5
4 北京丹诚DATA TRANS系统 5 东大图书馆系统 4
5 江苏春晖系统 4 江苏财专③-SCT系统(91) 4
6 江苏共创系统 3 南邮图书馆系统 2
7 江苏华夏系统 2 镇江船院④图书馆系统 1
8 北京清大新洋GLIS系统 2 南经院⑤图书馆系统 1
9 上海交大图书馆MILIS系统⑥ 2 江苏大学图书馆系统 1
10 总参MILINS系统 2 南京机专⑦图书馆系统 1
11 杭州麦达系统 1 南农大图书馆系统 1
12 北邮MELINETS系统 1 江苏水专⑧图书馆系统 1
13 北京龙之脊系统 1 南理工图书馆MLCTS系统 1
14 求新系统 1
15 日本富士通ILIS系统⑨ 1
16 北图文津系统 1
17 重庆图腾系统 1
18 西安交通大学XULIS系统 1
19 纵横系统 1
小计 47 35
199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的第一代基于Telnet技术OPAC上线,1994年,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和基于万维网(Web) 技术的OPAC正式上线,这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第一个开放服务的图书馆网站和联机目录,系统采用UNIX操作系统和CGI技術开发,也是南京大学校园网内最早上线的网站之一。但校园网建设尚未完成,仍以第一代OPAC服务为主,Web 版OPAC未得到实际使用,也没有集成在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中。1995年,东南大学图书馆的Web版OPAC研发成功。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江苏高校图书馆在Web OPAC的研发中走在了前面。
1990—1993年,为应对高校图书馆购买力下降、减轻经费压力,同时为解决图书编目社会化问题,图书馆希望直接参与上游发行渠道。当时,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组织了省内高校图书馆的第一次合作,并参照当时国内已有的成功案例,如1988年成立的上海申联高校图书馆服务部[21],开发了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主导建立的“江苏省联机编目中心”(JSUCLC)系统。1990年,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南京市新华书店图供部、南京图书馆等6个单位,合作建设JSUCLC系统,由现代技术应用组和南京图书馆负责软件开发。1991年底JSUCLC系统试运行,次年对外服务,采取集中编目,随书配片,或提供机读数据。到1992年9月,编目中心共有用户475家,共编目图书3.8万种[7]。从技术角度上看,这一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南京市新华书店图书馆供应部业务工作全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实际使用效果良好。但是,由于参与各方的权益与义务以及市场地位不明确,JSUCLC系统只存续2年便解体,在商业上是失败的。
5 CERNET、JSERNET助推图书馆联盟起步
1994年,中国全功能地接入国际互联网,同年11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下简称CERNET)立项,被列入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994年,江苏省第一个校园网在东南大学开始建设[22]。1995年,江苏省教委批准“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下简称JSERNET) 一期建设启动。12月,CERNET通过国家验收[23],东南大学成为CERNET华东北地区中心,1996年2月,JSERNET建成,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大、接入学校最多的省域教育科研网[24]。江苏省高等教育史上大规模的校园网建设即由此开始。
高校圖书馆借助校园网接入互联网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1995年9月,JSERNET建设启动时,江苏省教委和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就着手调研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影响全省文献资源共享的技术、环境因素,并对国内外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在对京、沪、粤、滇4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后,提交了《江苏高校文献资源的建设、文献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要点、难点以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报告建议高校文献资源的建设首先是解决实现资源共享的手段,即解决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的问题,开发拥有自主版权的新一代图书馆管理软件,以实现全省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这一目标指导下,要求新一代管理系统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环境,必须在文献资源整体化、网络化建设的前提下,满足全省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需求,以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化为目标,建立“同构化”的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基础环境。
1996年3月,在江苏省教委领导下,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起草《江苏高校图书文献服务保障系统建设方案》 (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了三大战略目标:(1)依托JSERNET建成江苏高校文献信息自动化服务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网上查询及资源共享,提高全省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2)建立重点学科为主的文献保障,以满足江苏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对文献信息的需求;(3)全省采取统一规划,整体化建设全省高校的图书文献保障体系[25]。
1997年3月,江苏省教委批准启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研发项目;5月,由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组成15人开发团队。此次开发建设主要以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合作方式进行,在总结国内和省内合作开发的经验基础上确定了“精准定位、需求引导、全省合作、企业运作”的开发路线,以带动全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服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1997年9月,原江苏省教委正式批准启动“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JALIS)的建设,全省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开始起步,JALIS也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高校文献保障系统。
在全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中,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立足于全省高校馆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发展为最高目标,坚持参与性原则,坚持开放原则,坚持效益原则,在政府宏观规划与管控下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26],带领全省高校图书馆全面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的“整体化建设”新要求。
在精准定位方面,集成管理系统主要立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大型图书馆管理需求。开发组对当时国内现存的主流系统,逐一进行了调研分析。1997年,国内的商业化市场已经形成,多个国外系统也进入国内,而国内图书馆软件开发和应用的高地主要集中在京沪粤地区。相比而言,国外系统起点较高,功能设计完整,细节处理周到。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开发组确定了以“国外系统为标杆,细节以国内环境为参照”的新系统设计理念。在开发过程中,特别注重了系统的整体集成化设计,以使系统具有完备的功能,同时也注重系统的标准化和新技术应用。
在需求引导方面,开发组根据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需求设计方案。199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等13个高校馆联合编撰的《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联合招标书》[27]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高校图书馆对管理系统的完整需求,其设计目标是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C/S)、开放的、可管理和共享全校文献资源的分布式系统。开发组以这一标书为蓝本,着眼于全国高校,以支持网络环境下联机编目、信息查询、馆际互借等功能为目标进行了设计。同时,为保护省内各高校图书馆的原有系统模式,在开发设计中也考虑到系统的兼容终端工作方式,以适应多种软硬件平台,使新系统与其它系统能够交换数据,共享资源。
当时,系统开发工作是在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下进行,高校图工委所属各专委会作为业务支持组织人员参与了需求分析、流程设计,并参与了测试验证。可以说这一系统的研发设计,省内高校馆各业务方向的专家都参与设计咨询,凝聚了江苏省高校馆的集体智慧。由于开发工作前期论证充分,进展顺利,1998年,系统被正式定名为“汇文信息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汇文系统),同年7月,在国家教委召开的“国产图书馆管理软件展示交流会”上推出。经过充分论证,该系统被认为是国内水平较高、具有良好前景的三个系统之一(另外两个系统来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1998年12月,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运行该系统,成为该系统的第一个用户。与国外的软件相比较,汇文系统更贴近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更适应国内图书馆的上下游环境。该系统能够解决多种MARC的兼容处理问题,以及面向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CALIS)和其他地区性书目中心的联机编目。由于该系统采用通用的Oracle数据库平台,在大字符集、网络应用的支持方面,具有更好的扩展、开发空间。
国内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市场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服务商、图书馆双方可接受的市场规则。为了促使汇文系统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保证系统可以得到不断的更新升级维护,使用户利益得到保障,在确立“服务有价、保证供需双方利益平衡”的原则基础上,汇文系统作为市场产品参与了市场竞争。1999年9月,汇文系统开发组转型为商业化实体,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成立,进入20余年的成长期。
6 结语
1986年以前,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进入了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图书馆现代化时代,使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自主开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应用系统,完成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从无到有的第1次迁移。
1986—1997年的十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跨入互联网的门槛,211工程、985工程、CERNET等重大工程先后启动,使江苏省高校校园网建设拉开序幕。在此基础上,江苏省高校的汇文系统、JALIS工程建设先后启动,標志着江苏高校图书馆完成由单机系统向集成系统的第2次迁移,使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进入整体化建设的新时代,也带来了后20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娟.数字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路向[J]. 图书情报知识, 1997(1): 8-11.
[2] 马家伟,杨晓莉,姜洋.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概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290.
[3] 高雄主编. 现代图书馆管理概论[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13: 582.
[4] 彭珮云. 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7(5): 3-10.
[5] 杨克义. 在整体化建设道路上大步迈进的江苏高校图书馆[J].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6, 14(4): 3-4.
[6]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经验交流会文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67.
[7] 沈鸣,曹福元,朱亦宁.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与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3(5): 7-8.
[8] 黄贤树. 江苏省图书情报自动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5(4): 41-44.
[9] 沈鸣,苏新宁,曹福元. 江苏省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1(2): 17-21.
[10] 徐亭起. 我国图书馆集成系统的研制与动向[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92(2): 32-37.
[11] 本刊记者. 展示成果,交流经验,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工作: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经验交流会暨成果展示会综述[J].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8(6): 15-18.
[12] 袁名敦,耿骞. 图书馆自动化[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46.
[13] 林祖藻. 图书馆建筑的自动化系统布线[J].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7(6): 15-18.
[14]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 JGJ 38-87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Z], 1987: 49.
[15] Pepin T, Barry J, Penniman W D. The Competitive Edge: Expanded Access Drives Vendors.[J]. Library journal, 1997(1): 47-56.
[16] 陈定权,肖鹏. 市场角度下对美国图书馆集成系统历史及未来的重新审视[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 29(05): 41-49.
[17] Breeding M. History of Library Automation[EB/OL]. [2019-01-02]. https://librarytechnology.org/Mergers/.
[18] 沈辅成. TOTALS系统的实现技术[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97(S1): 74-77.
[19] 魏欣. 清华图书馆:InnoPac为明珠增辉[J]. 每周电脑报, 1998(45): 79-83.
[20] 王林. 从ILAS的发展看中国图书馆信息化历程[J]. 图书馆建设, 2004(1): 65-67.
[21] 陈兆山.为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服务的上海申联公司[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95(6):60-62.
[22] 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概况[EB/OL]. [2018-12-30]. http://nic.seu.edu.cn/8840/list.htm.
[23] 吴建平.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现状和发展[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96(6): 9-11.
[24] 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中心. 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B/OL]. [2017-05-01]. http://www.js.edu.cn/dncintro/.
[25]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管理中心.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JALIS)一期工程建设验收总结报告[R]. 南京: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管理中心, 2003: 20.
[26] 潘一珍,孙杰. 关于高校图书馆整体化建设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8(6): 14-15.
[27] 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图书馆联合编撰. 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系统联合招标书[R]. 北京, 1997: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