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

2019-12-16孙兰英

理论与现代化 2019年6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

孙兰英

摘 要: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办好思政课,这是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新时代,高校要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目标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始终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教师队伍问题。始终紧紧围绕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满足大学生获得感的“桥”和“路”,在守正创新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的关键。

关键词:立足中国大地;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铸魂育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9)06-0028-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思政课及教师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工作要求,科学回答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深邃思考,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行动指南。

一、办好思政课是我国教育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的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是,“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中央就决定在高校开设思政课。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2]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时事政治,不仅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在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在高校开设思政课意味着对教育主权的把握,体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根本性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实践是思政课建设发展的泉源。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他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发展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在当代国际竞争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4],而“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4]120他在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4]190鄧小平是把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思政课建设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始终是新中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核心课和主渠道。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开设思政课的初心始终不变,即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的教育。始终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培养目标。思政课已经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不断线、螺旋上升有梯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出发,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5]。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6]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这是关涉高校教育鹄的的根本性大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

党的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的今天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一代接着一代不断前进”[1]。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6]。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保证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处在最有活力的上升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7]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项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的各种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尽快使中国的发展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围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和强劲的活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殊国情,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开好思政课源源不竭的深厚力量。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讲好思政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是讲好思政课的坚实学理支持和实践基础。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将事关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6]。其次,加強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压实任务、明确主体责任。他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6]最后,形成卓有成效的党对思政课建设领导的工作格局,把从严管理教学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把带头讲思政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作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内涵发展;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相向而行。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好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育广大青年深刻了解党的历史使命、认同和践行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党的行动纲领的重要职责,要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基本遵循,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第一,强化政治意识。要筑牢信仰,补足精神之钙,坚定教育教学的政治方向。按照学懂弄通悟透做实的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第二,要怀有浓烈的家国情。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增长才干。要在教学中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铸信念,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第三,思维方法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用世界眼光洞悉当代中国,用战略思维观察当今时代,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第四,要保持高阔的视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去观察天下大势、用丰富鲜活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学会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和知识的视野发现问题、把握逻辑、寻求规律。要敢于直面学生的种种困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讲深讲透,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第五,要律己在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人格养成的影响者,自己首先必须要做良好德性德行的实践者和示范者。“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加强自律关键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加强师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其师、信其道。

第六,锤炼正直的品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自觉把科学研究同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出精品,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成果。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学生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社会风气,“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努力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祖国、为人民立言,在实现教书育人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四、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路”和“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

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深入学习的目的在于具体运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必须坚持战略思维,长抓不懈、久久为功。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9]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来看,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要求思政课在讲授内容和方法上,都需要与同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特点和学习模式相符合。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交融交流,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流工具和行为选择发生了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6]。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要能够用清晰的学理分析解答学生问题,用理论的彻底去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感染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蕴含着辩证的思维方式、鲜明的理论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大道理掰开揉碎厘清楚,寓鲜明的价值观引导于丰富的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要勇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把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首要追求。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践出真知,要引导学生坚定实践导向,学以致用,重在学思践行。要把思政课教学与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统一性既是对多样性的概括和总结,又通过多样性来实现。思政课作为传播真理、开启学生心智的第一课,有统一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学要求。同时,又需要科学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模式、接受特点,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多年来思政课改革中的“互动式”“探究式”教育,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任何一种教育都蕴含着独特的育人理念,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引导和栽培,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8]。

概括起来说,长期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引导下,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成一系列规律性的探索和具有推广意义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认识论的方法。高校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目标问题;始终紧紧围绕学生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学习偏好,科学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教师队伍问题;始终紧紧围绕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满足大学生获得感的“桥”和“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守正创新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N].人民日报,2018-05-03.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5.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M].人民日报,2016-12-09.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