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村落庙会保护与发展研究

2019-12-16李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庙会

【摘要】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多地的庙会活动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钟敬文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象征载体,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笔者通过对山西临汾沟上村子孙娘娘庙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为更多的庙会活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文化记忆;庙会;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一、沟上村子孙娘娘庙及其民俗活动概况

屯里镇沟上村,古名凤凰囤,位于临汾市主城区北部,南同蒲铁路穿境而过,东靠108国道,西临汾河之水。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共有365户,1508人,其中老人有257人,青壮年863人,少年儿童388人,耕地面积1100余亩。村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村民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整体发展较好。

在沟上村的东南方向上坐落着一座子孙娘娘庙,坐北朝南,娘娘庙正前方就是一座戏台。从碑俧上可以看出,这座庙起源于明清时期,具体时间不详,最新一次重修是公元2013年4月,由于其历史悠久、造福于民,被广大村民乃至外界人士供仰。

子孙娘娘庙,顾名思义,为保佑全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人才辈出所修建的庙宇。进入庙门,三座神像便映入眼帘,位于中间位置的是送子娘娘像,怀中抱着两位小孩,一男一女,左边位置的是痘疹娘娘像,怀中也抱着一个小孩,右边位置是奶母娘娘像,怀中抱着一位正在吃奶的小孩。听当地村民讲,如果谁家想求子,就来子孙娘娘庙上香许愿,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因此除了本村村民,周边其他村子的很多人也会到这里求子。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当天是三位娘娘的生日,沟上村全体村民为此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庙会,为三位娘娘庆生,也为整个村子祈求未来一年风调雨顺、百姓幸福安康、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因此,村民参与度极高,一大早来上香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

“民俗能够跨越时空地传承,但是由于客观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传承中要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在实际生活中是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这是民俗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子孙娘娘庙修建至今,历经几百年,有些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失传。虽然“转桥”习俗保留至今,但其中的一些细节或多或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民俗在传承中变异的表现。下文笔者将介绍一下“转桥”等民俗活动。

子孙娘娘庙会有两大民俗活动,其中一个就是在每年四月十八当天,全村未满十二岁的小孩(包括十二岁)需要在脖子上佩戴一个“角儿”。“角儿”是由水稻杆(必须带根)做成的,上边粘有黄色和红色的纸,戴之前先在孩子头上顶三下,再佩戴到脖子上,这一人生仪礼要伴随本村孩子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都会有娘娘保佑孩子整年无病无灾、健康成长。一大早,小孩由大人领着来到庙里,给娘娘磕头,祈求娘娘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叩拜完之后将“角儿”放到统一堆放处,最后一起焚烧;另一民俗活动与全村男女老少都有关系,叫做“转桥”。庙会当天会在庙前放一个类似桥的长布条,村民们可以在布条下系“筒”,“筒”是由纸做成的,形状各异,柱子形状代表男孩,花朵形状代表女孩,寿桃形状代表长寿,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筒代表所求孩子的性别不同。“转桥”是庙会的高潮部分,“转桥”之前,小孩和大人都会在“桥”底下窜来窜去,祈求保佑健康平安。五颜六色的“桥”由村里最年长、身体康健的女性领头,紧随其后的是村里其他妇女,男性不能参与其中。“转桥”队伍站好后,一切准备就绪,伴随着沟上村威风锣鼓队的表演,“转桥”仪式正式开始,笔者今年也参与,现场的画面很是震撼,浩大的队伍围绕着村民一共转了五圈,每转一圈,代表着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的实现,随后仪式结束。刚转完,一大群村中妇女争着抢着拽走桥上的“筒”,剩下的部分会在庙会最后进行焚烧。说道拽“筒”仪式,是根据个人需求,祈求来年抱男孩的妇女就拽一个柱子形状的“筒”,想要女孩的就拽走一个花朵形状的“筒”,然后将拽下来的“筒”偷偷压在枕头或者褥子底下。其实,求子的人还会到娘娘庙里偷一只小孩的鞋,蓝色代表男孩,粉色代表女孩,来年家里真的有孩子降生,就必须到庙里还一双小孩的鞋,完成还愿仪式。

二、文化记忆下子孙娘娘庙会的建构过程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村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厌烦了每天无聊的生活方式,出于对记忆的留恋,想要追溯过往的记忆,就促使他们去恢复心中的文化记忆,寻求一种安全感和使命感。“文化记忆是一种‘集体知识,通过它们塑造出了一种‘整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正是这两种意识勾勒出了集体的‘自我形象,形成了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因此,文化记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构身份认同。”沟上村村民们将子孙娘娘庙会作为他们共同传承的文化记忆,并且衍生出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来建构身份认同。扬·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是一种可以巩固和传播集体形象(可以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也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并让这个集体中的成员对这种形象产生认同的记忆。这种集体形象的建构则依托各种文化层面上的符号和象征。子孙娘娘庙会作为沟上村全体村民的集體活动,通过“转桥”和戴“角儿”等民俗活动构建起村民们的文化记忆。

三、沟上村子孙娘娘庙会发展概况

庙宇作为村子的公共空间,近几年在子孙娘娘庙会期间村民们的参与度极高。尽管沟上村子孙娘娘庙搬迁了几次,但村民们在庙会中的参与度不曾减弱,在2013年重新搬迁此庙之前,每年庙会的规模并不大,戏台也很陈旧。现如今,沟上村已经将庙会活动发展为文化艺术节,迄今为止,已经发展到第十五个年头了,规模也越来越大。庙会期间,沟上村村委会邀请了浮山县蒲剧团,为村民们连唱7天左右的蒲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的精神需求逐渐多样化,庙会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资金短缺,子孙娘娘庙会举办的规模十分有限,再加上村委会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成为影响子孙娘娘庙会发展的首要障碍。虽然每年当地政府都会拨款给各个村子,用于保护发展各地特色文化,但面对各村都继续完善的特色文化项目来说,实为杯水车薪。就沟上村子孙娘娘庙来说,修建过程中,政府拨款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资金都是源于外界人士捐款的。资金不足导致村内软硬设施不健全,娘娘庙会的宣传力度受限等问题,这也就是沟上庙会举办时间之长、知名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子孙娘娘庙的管理方式上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因为一时的规模、资金受限等问题,就有所松懈,沟上村村委会、全体村民都需要共同努力,一起为子孙娘娘庙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沟上村子孙娘娘庙会的保护原则

虽然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用来保护文物的完整性,但整体来说力度不够。因此,保护庙会的重担还是得放在当地村民的肩上。

(一)保证庙宇和庙会的完整性

“完整性”要求从整体出发,不能片面、单一地保护文化空间的某一个方面。这就需要沟上村村民既要保护娘娘庙的空间实体,也要保证庙会的延续性。

(二)风俗的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学的特征之一。每个地方的庙会都伴有某种特别的风俗,沟上村庙会上的“转桥”和未满十二岁孩子脖子上的“角儿”都具有当地独特的风格,值得传承下去。

(三)资金的稳定性

举办庙会、邀请蒲剧团唱戏等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沟上村庙会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由本村商人、开大车的司机等职业群体构成的,总体来看,资金来源十分不稳定,问题亟待解决,建议本村村委会应该着手准备成立一个子孙娘娘庙会筹资基金会,广大善男信女都可以捐款,通过一系列的资金保护措施,使娘娘庙的发展更加平稳。

(四)增强宣传力度

如果沟上村村委会能够将庙会的宣传力度做到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结语

2019年,沟上村子孙娘娘庙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传承了文化记忆,也促使庙会积极健康发展。在文化记忆保护发展下的子孙娘娘庙会,是在传承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参与其中。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时代里,保护与发展各地积极正能量的庙会任务还很重,各地政府部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學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赵艳.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润城镇传统村落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4]王蜜.文化记忆:兴起逻辑、基本维度和媒介制约[J].国外理论动态,2016(6).

[5]王蜜.文化记忆:兴起逻辑、基本维度和媒介制约[J].国外理论动态,2016(6).

[6]“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课题组,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报告,《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报告(2017)》[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2.

[7]赵艳.文化记忆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 ——以山西省润城镇传统村落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娜(1995-),女,汉族,山西临汾,硕士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俗学。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庙会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庙会经济
【专题】逛庙会,过大年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闹中取“景”话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