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2016-04-21李瑛
【摘要】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具有语言技能,还要有文化感知能力。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文化误读从文化交流伊始,便无可规避地存在其历史进程中。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势必会产生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因此,跨文化交流视阈下,面对文化差异,我们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文化误读;文化记忆;文化冲突
【作者单位】李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要求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交际在文化丛林中愈发彰显其突出地位。然而,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由于传播者和受众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在不断进行文化输出与导入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文化差异及导致的相关问题也产生了相应的文化记忆。
一、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思维方法上,中国人长于辩证和整体思维。古人在世间万物中发现事物都有对称性,如阴阳、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认识、洞察、改变世界就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看待对立;西方人则长于个体、分析思维,言行也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生意见相左、相悖甚至冲突时,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实的是非曲直,形成了直接面对和解决冲突的个性。
文化更像一个磁场,有着无所不在的磁力。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分布,而处于同一个磁场中的两种文化必然会碰撞出火花。
二、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是比较文学迁移研究的名词术语,是指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普遍发生的问题产生错误理解的现象。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误读是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因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是文化过滤的结果。这种文化误差也必然会带来文化创新。文化误读包含基于文化错位的误读和基于文化冲突的误读两种类型。
1.文化错位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位往往表现为情感的错位。情感错位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相同事物或者现象所依附的情感存在着错位的现象。
情感错位一方面包括微观层面的情感错位,即人们对具体事物情感倾向的错位,如中西方对颜色的情感错位,中国人的喜庆色——红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危险色;中国人的丧色——白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喜庆色;中国人的庄重色——黑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丧色;中国人的高贵色——黄色,在西方社会里则是怯弱色等等。再如,中西方对动植物的情感也出现了错位,如喜鹊被中国人当作吉祥鸟,乌鸦则被当作是有不祥预兆的鸟,而在西方社会里恰恰相反,喜鹊是被西方人厌恶的一种鸟,而乌鸦则被西方人当作一种吉祥鸟。
情感错位另一方面包括宏观层面的情感错位。受深层的哲学理念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因对相同事物或者现象的情感倾向差异而导致了价值评判标准的差异。中国人的情感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通常以对方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强调共性;而西方人的情感往往是外露而直白的,通常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强调个性。这种情感倾向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和礼貌原则上。比如,中国人的贬己尊人、称谓得体等;英国人的慷慨、赞誉准则等。
2.文化冲突
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有着其自身的结构、层次和层面,通常具有物质表现形态、社会制度呈现、精神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是文化的核心。
一个国家面临一种新文化时,首先出现的是文化震惊,而后才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文化冲突。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化冲突发生以前,我们有时间、有余地提前把文化冲突解决好,把它们消除在潜运行中。我们面对一种新文化时,首先就要研究和探索它的文化模式、文化特质和文化规律,再把它和本土文化加以比较。不同的文化相遇会导致不同性质的文化冲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切不可一概而论,统一对待。
对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处理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外来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完全存在的,且又是优秀的,与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互补性或关联性,我们在考虑内文化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土文化中找一个“嫁接点”或找一个适合其生存的空间,引导其与本土文化发生“反应”,进而生成一种新文化。
第二种情况,当外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完全不存在的,而且又是优秀的,但它又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压力时,我们就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之移入本土文化,但要控制它与本土文化接触的渐进程度,避免产生剧烈“反应”,以实现平稳过渡。
第三种情况,当外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存在的,并且又是糟粕时,我们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准入度,对于一些已进来的糟粕文化,那我们就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其与本土文化发生接触反应,并且找机会消灭它或改造它。
3.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隔阂,可能会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无法有效地协商解决冲突。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最有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都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在享廷顿冷战思维中,文化的冲突似乎不可以避免,只有激烈的争斗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他忽视了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正是跨文化传播的迅猛发展,才使得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没有带来大规模的战争与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西方的文化记忆与反思
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多数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物质层面的有形部分,还包括观念、行为和制度等精神层面的部分。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依赖三种途径:一是人的传承,包括相关生活习俗、技艺和信仰的代际相传;二是借助文字传承,用文字来记录无形文化的部分;三是借助文化的物质载体。
1.西方的文化记忆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息量急剧增加,并且信息获取的方式更为快捷多样。在这样的浮华与匆忙中,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和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和异化,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挤压、排挤和同化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西方的博物馆承担起了责任,记录已经消失的或即将消失的文化,为维护文化记忆、保存和传承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博物馆通过剖析文物的内涵揭示其文化价值,通过有特色的展览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并让这种记忆渗透到社会公众中去,帮助公众形成对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并让公众参与到保存与传承文化的过程之中。
2.文化反思
东西方各自的文化记忆和彼此文化之间的碰撞,必然会创造出深刻的记忆痕迹及新的多样化状态。不少西方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他的《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中指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尼斯·阿尔文(Hannes Alfvén)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开始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转向东方并重视中国哲学。法国汉学家于连·法朗索瓦(Jullien Francois)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一书中特别强调中国哲学,他说:“中国文化由于具有自我反思的特点,所以与人类学是对立的,却能够让我们进入哲学。”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在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作为参考系的。因此,我们应更好地对自身文化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并且很好地了解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看法,包括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他人角度自我反思,并理性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跨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三种状况:一是交流双方持不同的观点参与文化交流,但是两种文化观念、价值标准不能相互融合,从而导致交流失败;二是交流双方能够将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堆砌在一起,但是交流时仍各持不同的文化观念,从而发生冲突,导致文化间的交流失败;三是交流双方将不同的文化、价值标准融合起来,并对文化差异达成共识,促成交流成功。不言而喻,我们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应为第三种情况。
跨文化交流当中文化的差异不是重点,态度才是关键。我们只有怀有谦虚之心,在弘扬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虚心学习多种文化,不惧别人指出自己的短处,勇于面对,取长补短,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1] 庄小华. 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原因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43-144.
[2] 张同乐.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5-77.
[3] 王绚.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8): 62-64.
[4] 沈福伟. 中西文化交流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拉里·A·萨默瓦,查理德·E·波特. 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史景迁.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