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2019-12-16温儒敏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整本书群文

温儒敏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我们把新教材和新课标结合起来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樹木,不见森林”。

一、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因为“学习任务群”对于单元教学的“任务”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时也努力避免“同质化”。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节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书和思考的“活动”。

其实,课标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新教材也努力在体现,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鉴赏与写作”相关单元,应当如何超越以往过于偏重文体知识灌输的教法,在设计学习活动和问题时,多考虑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的培养,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二、关于“整本书阅读”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两种书,三年一共十二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四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两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两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中。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让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的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要求不宜太高,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过程管理”太细,反而可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三、关于“群文教学”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地教学,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就是“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文言文,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 “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泛读。

四、老师的读书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职业要求。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分量。初中阶段光是“名著导读”指定必读的12种,推荐自主选择阅读的24 种。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读过的有多少?有些老师连其中一半也未见得读过。高中语文新教材改动很大,对读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到了高二,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五篇课文,要学生顺藤摸瓜,找出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读,涉及许多相关知识,老师就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要读很多书,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我们有些老师读书的确太少,现在新教材要求学生读,老师也一定得自己先读。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

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现在很多老师讀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地读书、个性化地读书了。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无聊的自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网络和流行阅读占据了。

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因此,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如果没有计划,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读书的。

划定书单有三个“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这些书应当是最基本的,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通识部分的书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就很不错了。

往里边的第二个“圈”,第二部分,是与自己从事的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性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很多老师可能会这样说,自己也想读书,可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据说现在国人每天用手机看微信等等平均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我看其中大都是被无用的信息占去了,能不能少看手机呢?少看手机就有时间多读书。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读书充电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计划,有大致方向,持之有恒,可能就“终成正果”,当个研究型的语文老师。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时间与精力有限,大家都忙,这个不用抱怨,只要有心,总能挤出时间给自己充电加油。我建议新一届中语会,也能鼓励和带领全国中学老师多读书,让更多的老师成为“读书种子”,那么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整本书群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论语》整本书阅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