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发展层级划分
2019-12-16崔敏
崔 敏
【摘要】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是集强烈的表演性、观赏性、包容性于一体的舞蹈形式,这种全新的形式为创编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也创作出许多融入中国元素的表演性作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将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按其发展特点分为三个层级:第一,“食古不化”层级;第二,“化而有痕”层级:第三,“大化无痕”的层级。
【关键词】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中国元素;发展层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体育舞蹈表演性形式是体育舞蹈形式的一种,它区别于竞技性形式,是从作品内容出发,以10支舞的舞蹈语汇为基础,表达人物的情感,塑造人物特性,反映人们的生活,在创编中可融入其他舞蹈语汇来打造作品的完整性。[1]包括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在内的很多艺术门类,都在用“拿来主义”来突破自我的瓶颈,拓展自己的空间,但如果不注意吸收的“量”与“度”,就很容易出现“实体不清”“舞风混沌”等問题。在我国古典舞发展初期,由于艺术形态未确定、艺术成分混杂,也曾出现上述问题。面对类似的问题,我国古典舞专家李泽厚教授提出了“转化性创造”的概念:在“我”的规律和基础的范围之上去变化。胡伟等也在此概念上提出了“化”在舞蹈中的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食古不化,动作元素粗暴拼贴;第二层级是‘化而有形,作品存在‘两张皮现象;第三层级是‘大化无形,‘多元的有形化于‘一元的无形。”[2]当今社会,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的国标舞者及舞蹈创编者也非常痴迷于将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的创作,大量的融入中国元素的表演性作品应运而生,作品虽繁多且风格各异,但作品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本文结合胡伟、朱兮的“‘化在舞蹈中三种不同层级的理论”,将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融入中国元素的作品也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食而不化”层级;第二层级:“化而有痕”层级;第三层级:“大化无痕”层级,并结合融入中国元素的表演性作品,阐述作品层级特点、代表作品的表现及意义。
一、“食而不化”层级
层级特点:“食而不化”是指学到了“知识”却没有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指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此特点产生在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的诞生阶段。此类作品在发展初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用中国音乐、穿中国服饰来跳外国舞,在动作上仍遵循体育舞蹈竞技套路的跳法,动作创编上及形式上未有突破。
代表作品及表现:2005年,在CCTV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中,由中国国标舞总会艺术分会选送的拉丁舞作品《别》因其对中国“海派文化”的大胆尝试,荣获了本届国标舞一等奖的佳绩。本部作品以拉丁舞中的伦巴舞为“骨骼”,从题材、服饰、音乐三个层面融入了中国元素进行诠释。作品以民国时期阮玲玉的悲惨爱情故事为作品主线,男舞者的中山装、女舞者的旗袍、《阮玲玉》电影对白录音及《葬心》的背景音乐立刻把观众带入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上海。创编者在作品开端以《阮玲玉》电影对白录音为背景音乐,融入二人车站离别剧情,为后面双人伦巴舞情感表现做铺垫;《葬心》音乐鼓点一起,舞者踩着伦巴节奏,通过一系列的伦巴双人动作组合来表现二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音乐尾声以双人分别场景贯穿主题。此部作品通过外部音乐、服饰的“外部包装”诠释中国元素,动作上仍是体育舞蹈传统形式的包括基本组合、高难度动作在内的竞技组合罗列,未能在动作上进行具有中国风格舞蹈动作的改变。《别》虽在动作未能有所突破,但由于情感表现类题材非常适合用伦巴来抒情,二者在表现风格上是趋于一致的,因此,整部作品仍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伦巴舞也一改常态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东方气质。由于是融合性作品的初探阶段,因此像《别》这样的作品还是少数,大多数多作品暴露更多的是对东方音乐和西方动作的“粗暴拼贴”“强行移植”的问题。
意义:尽管此阶段作品暴露了很多问题,但它的积极意义却是远远大于消极意义的,因为它们是中国的体育舞蹈舞者和创编者做出的伟大尝试,更是融入中国元素的典型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路径探索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化而有痕”层级
层级特点:“化而有痕”是指作品主体对客体的“转化”相对粗糙,能明显地察觉到主客体衔接的痕迹及“客体”的形象,也可以查询其归属、出处及来源。此特点产生在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作品的中期阶段。因为有了前一步的基础,很多的创作者尝试在动作上融入中国元素,此层级由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对整部体育舞蹈作品结构的开端与尾声进行全部的中国风格动作改造,作品主要舞段仍贯穿双人竞技组合,整部作品结构呈现出“中国风格动作舞段+体育舞蹈动作舞段+中国风格动作舞段”的形式;第二种是对作品中单个动作、造型进行中国元素的融入,作品舞段呈现出两种形式:(1)“单个体育舞蹈动作+单个中国造型或动作+单个体育舞蹈动作”;(2)“(上肢)中国风格动作+(下肢)体育舞蹈动作”。此层级虽有三种表现形式,但三者具有共同的层级特点:都只是做的舞段或单个动作及造型的拼接处理,断点明显,给人一种“转换突兀”“不相融合”的感觉。
代表作品及其表现:2013年,由北京文化艺术职业学校选送的艺术表演舞拉丁编队舞《飞天》首次尝试了融入敦煌题材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本部作品对敦煌飞天形象的诠释由外在音乐、服饰的包装上升到了动作层面,但在动作的编排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动作断点、动作的形态与动势不相容之处,因此,可在拉丁舞主体中看到敦煌舞的“影子”。作品开场,拉丁舞舞蹈演员在具有大唐盛世特点的背景音乐下,摆出了形态各异的敦煌舞姿,男女舞者双人配合的具有运动态势的托举造型点明了作品主题——“飞天”形象。当具有拉丁舞风格的音乐响起时,舞蹈演员由敦煌舞舞姿直接切换为拉丁舞动作,作品中间是连续的拉丁舞五个舞种的舞段,在各舞段中穿插了敦煌舞姿造型,同样在作品的尾声段落也是由拉丁舞的舞段直接切换为敦煌托举舞姿,编排相对较为生硬。《飞天》虽只是一个个案,但它也代表了第二层级作品在动作上融入中国元素的共性特点,当前阶段,很多的作品都在“化而有形”的层级。
意義:此层级作品的舞种主客体融合虽存在断点明显、拼接不当及生搬硬套的问题,但相对于第一层级仅对作品外在进行中国元素的“包装”来说,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完成了融入中国元素的作品由形式到内容的跨越,展露出更多是良性发展的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
三、“大化无痕”层级
层级特点:“大化无痕”是融合性质作品及其高深的境界,是于“多元”的有形于“一元”的无形之中,无踪迹可寻匿,“化”得不露斧痕,表现在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中融入的中国元素于“无形”中开始,于“无形”中结束,能看见元素,却看不见融入的“痕迹”。
代表作品及其表现:2019年,在《WORLD BALLROOM DANCE CONGRESS 2019——“My concept of the Art”》上,由梁思源老师创编、前中国拉丁舞冠军赵亮表演的以《虚空望月》为背景音乐的伦巴舞段,博得了世界舞者对中国风格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的一致认同。除音乐外,此作品未采用任何外在的中国元素的“包装”,只选择用动作来表现中国的风格。整部作品舞蹈语言充满了弧线运动轨迹,舞者的肢体舞动产生出一种圆滑、流转的空间动态形象,动作如行云流水,转似回波。具有中国特色的“风火轮”动作舞者手指深情划过地板一瞬间,我们仿佛看到了舞者对体育舞蹈事业最为纯净、最为敬重、最为炙热的爱。作品中,赵亮老师表演的段落舞蹈突破了舞蹈的主体与客体在美学观念、形态与动律等方面对立的成分,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只觉得在烟雾缥缈之际,我们感受到了一股神秘莫测的力量转化成中国舞蹈独有的神韵,击中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四、总结
由梁思源老师创编、赵亮老师演绎的这部作品已经触及到了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大化无痕”层级边缘,这就意味着已经有一批先进的执着于体育舞蹈融入中国元素创作的国标舞舞者与舞蹈编导初步探索出了创作高级作品的方法与规律,这既是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创作上前进的一个大台阶,又是体育舞蹈在中国化发展的一大步。
当前阶段,像梁思源老师这样的作品还是异常稀有且珍贵的,大多数作品还滞留在“大化有痕”层级,问题突出,因此,迫切需要舞蹈研究者将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舞蹈创编实践经验转化为创编理论,为融入中国元素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的创编提供可供借鉴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洋溢.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性国标舞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2]胡伟,朱兮.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崔敏(199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