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审思:地方民族高校 活态教学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出路
2019-12-16李朝晖
【摘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代代相传的瑰宝,表现了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民族生活的记忆与活态文化基因。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突出、传承途径单一、部分偏远地区的满族民俗或“冷门”项目所获支持力度较小等现实困境,本文对新型民族本科院校活态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新型民族本科院校;活态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保护非遗公约和非遗法律制度,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引导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改变的意见规定,学校需要加速促进转型工作发展,根据学校办学的基础以及民族地区优势,明确发展战略,把满族非遗教学传承当作转型突破口,提高新型民族本科院校活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水平,对保护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高校转型有积极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与发展在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中的发展与传承,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活态呈现的核心内容,是民族的情感体现与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文物,因此其不是凝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流变,是变化的、动态化的,在历史发展中,每一个时代的传承人在和自然环境等的互动过程中持续再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则,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在创新与传承相融的良好互动之中,利于现代人对其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将活态传承实现;二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严禁变成商业化的形式。比如,在旅游景点,火把节与泼水节经常出现,这仅仅是表演并非节日;一些低俗的婚庆习俗要求游客参加,旨在让游客为各种名目的消费项目买单,已经丧失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游客了解与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现况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我们知道,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音乐、文学与美术、杂技与手工技艺、舞蹈与曲艺等各种项目。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门类齐全。根据不完全统计,省市以上和满族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计是300项,是我国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核心构成部分。
1.音乐
满族民族是一个善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记录的渤海乐,是满族先人渤海国刚建立的时期结合了唐乐与靺鞨乐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国乐。清朝中期后,由于民族的交融,满族的民间音乐吸收了各个民族的元素,比如汉族音乐元素、蒙古族音乐元素等。满族民间音乐一般分为歌曲、说唱与歌舞音乐。民间歌曲包含了小唱、山歌与劳动号子,内容是祭祀歌与情歌等,总计6种。语言方面有汉语、满汉语和满语,多数是独唱与众和的方式。
2.文学
满族的民间文学实则是满族人民群众在生产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同时在民间流行起来的口头作品,其真实反映出了满族人民的生活面貌与思想感情、审美与艺术观念,在该民族文学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满族文化涵盖了民间故事与歌谣谚语等。
3.舞蹈
满族民间舞蹈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具备悠久的历史传统。满族的民间舞蹈根据种类可以划分成祭祀歌舞以及宴席歌舞,根据规模可以划分成民间与宫廷舞蹈。满族信仰萨满教,注重大型祭典活动,活动中都会以萨满祭祀舞蹈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就是腰铃舞与铜镜舞等。而宴席舞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莽式空齐舞,场面变化丰富,多数出现于喜庆的场合。宫廷舞蹈在出征与凯旋等活动时出现,比如中和清乐与丹陛清乐等。民间舞蹈最具特色的当属秧歌舞,每到过年与过节,特别是元宵节时尤其热闹。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况
首先,内容不完整,整理难度大。非遗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主,并非以物质为主,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审美习惯,是活的,传承方法是口耳相传。伴随时间的流逝,人民群众的文化观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因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遗失了。这部分文化遗产的遗失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从不完整的资料中创新作品很难,倘若不作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资料要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其次,生存环境改变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人民群众对于非遗的喜欢程度下降,比较注重经济利益的提升。
三、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的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实践既是实现自身错位竞争、差异发展、聚焦突破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大学非遗传承的文化服务功能的使命使然。
(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需要坚持的原则
1.合理规划与制度先行
强化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传承的顶层制度设计,加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合理规划与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调动起学生参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动性,打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浓郁的教学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意识。
2.以人文本,探究多元模式传承
根据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非遗人才的需要,合理界定学校非遗人才培育类型,明确质量标准与责任,借助民族本科院校教学优势探究多元模式传承,进一步挖掘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满族非遗教学传承效果。
3.遵守传承基本规律,弘扬传统文化原则
把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教学有效互融,合理设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满语等模块,把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科学研究相融,尊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规律,促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的对策
1.建立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将认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着手点,将树立教师与学生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学习与体会、讲解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識及技能作为目标,按照非遗人才培育计划,在通识课程与限选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专业人任选课程、校选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积极设置一系列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设定开放式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分级标准与满语课程标准,科学设置学时和学分,一些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的专业需要适时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占学分的比例。
2.将教学形式丰富化,增加实践教学力度
以大课程观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式,积极使用传承讲解教学、现场观摩教学、活动表演教学等形式,提高民族本科院校活态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技能;其次,在满族自治县分批构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集中展开实地調查与研究、接触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与技能。科学使用假期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做好实践教学任务。除此以外,需要加速构建民族文化科技创业园区,为学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和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
3.认真选用与编制教材
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教材编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理论权威与历史发展的准确性。融合区域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求,科学规划,和校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团体合作,积极研发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编写教材,科学补充教材体系结构。
4.合理制定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评价机制
将民族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获得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发挥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构建满语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考核标准,表现对各个层次与水平以及需求的学生的差异性要求。通过学分制评估、展览评估、调查研究评估、表演与演讲评估等各种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与过程式的评价系统和评价制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型民族本科院校活态传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是非常有利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新型民族本科院校需要将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创造非遗传承条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发扬,如此才可以真正推进满族非遗的传承与开发。
参考文献:
[1]郎琅,张原.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靰鞡鞋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8):6-7.
[2]赵晨,孙志鹏.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17(3):33-34.
[3]刘威韵.高职院校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现代教育,2018(2):46-48.
作者简介:李朝晖(1974-),男,河北承德人,硕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区域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新范式研究——以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学传承为例”(课题批准号:BMA180034)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