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真:从创作诉求向主体精神迈进
2019-12-16邵佳敏
摘要:散文的写真性在创作诉求中表现为用真情真景传达真心真性,而主体精神在真心真性的基础上向“自我”的精神实质回归,谈到写真,就无法脱离这两者。本文将以创作诉求到主体精神的过程为切口,论证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创作诉求上升到主体精神经历的三次转变,旨在说明情感诉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上,本质在于“自我”生命的诉求。
关键词:写真 自我 创作诉求 主体精神
一、创作诉求与主体精神的辩证关系
创作主体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而作家的精神创作活动不止于此,他們往往自觉地将陈情达理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对人的思辨,以此来构筑带有自身烙印的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因而,创作诉求与主体精神具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作家要在创作诉求中将主观情感投入更为宏观的理性思辨中去;另一方面,主体精神的构建要以创作诉求为依托。
(一)创作诉求承载主体精神
散文的创作诉求具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以散文为中心的广义上的主体,另一个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狭义上的主体。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文体是不具有创作能力的,它被包含在创作中,由作者来完成,所以创作诉求的主体仅仅是针对作者而言,创作诉求对于主体精神的承载关系也就更加确切,这也就使得只有基于创作诉求之上或才可窥见主体精神。
(二)主体精神的实质超越创作诉求
在创作诉求与主体精神的关系当中,主体精神的实质高于创作诉求,这是由两者的本质内涵决定的,创作诉求回答创作目的,而主体精神回答的是“自我”,主体精神的上升过程意味着主体不断地认知自我。值得注意的是,主体精神不具有普遍性,只有很少的作者能够基于创作诉求向主体精神迈进。从主体精神回看创作目的本身,“真”是无意识的流露。主体精神伫立在创作诉求之上,不是为了俯瞰创作本身,当主体不断尝试回答自我,不断认知自我,“真”才更具意义。
二、写真从创作诉求向主体精神迈进的转变
写真性的内涵贯穿了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表现在创作诉求上,能够反映出创作主体真实而又鲜活的世俗体验,折射出作家饱满真挚的情感。当作者从创作诉求向主体精神上升时,“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于主体精神当中;当生活体验转化为生命体验时,情感诉求向自我诉求转变,艺术价值向生命价值转变,不难发现,写真性仍有其深刻的内涵。
(一)体验:生活体验转向生命体验
传神的实体要参照人性。创作诉求向主体精神迈进,不仅意味着要借助写作的客体营造出生动的世俗氛围,还要突出对“人”本身的思考,使大众在情感的共鸣之中生发对“人”的生命体验的共鸣。“生活体验是作者的双眼,生命体验是作者的心灵”。人的双眼能够捕捉到客观世界实景的特点,人的心灵能够将这些体验展示出来,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由作家独特的差异决定,生命的体验是由生活体验发展过来的,生活体验也脱离不了生命体验的基本内涵。
(二)诉求:传情达意转向自我澄明
散文的创作最先肩负着明理、施政、记言等功能,以“载道”为核心,散文的真心真性、真景真情包含在自我活动的范围之内。因此,散文的诉求是主体创作的正向过程,“求”是澄明自我的逆向过程,重新回归到诉求的起点,让自我更加丰满深刻。
(三)追寻:艺术价值转向生命价值
散文的艺术魅力直观地展现在技巧的层面上,一篇散文的抒情、结构、语言都留有艺术加工、创造的痕迹,艺术的魅力能够带来感官上的审美享受,而这些源于对创作主体的艺术加工。与其说艺术生命价值是写真性的寻求,不如说是创作主体或是散文本身的寻求。当散文的焦点从艺术技巧上升到心灵叙事,就会发现精神外壳里的实质是带有刺痛感的。
三、结语
散文是“自我体验”的物化形态,把精神活动附加在文字中,根据不同的主体加工,创造出独具“自我”的精神作品。“真”是散文的精神核心,精神创作的过程“真”更是作为一种辅助和加速器,从精神活动的裂变中基于“真”的特质,使生活体验上升到更深厚的生命体验,最终,创作主体是要回归到“人”的本质上,而非浅谈自我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绍振.散文理论: 审美、 审丑和审智范畴的有序建构[J].学术研究,2015(11).
[3]邵子华.个体体验向公共精神超越——散文创作论[J].名作欣赏,2018(17).
[4]孙振,孙耀华.贾平凹散文创作论[J].前沿,2003(09).
[5]韩伟.“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悸动”——陈忠实散文创作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6(04).
(作者简介:邵佳敏,女,本科,长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散文创作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