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讲好故事
2019-12-16肖婧为
肖婧为
【摘要】在今年10月四川电视节“践行‘四力讲好故事”论坛上,业界新闻工作者与学界专家学者共同就增强“四力”进行经验分享,一致认为,广电媒体人要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中心,适应广播电视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发展,把握发展规律,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业务本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关键词】四川电视节 讲故事 脚力 眼力 脑力 笔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广播电视台承办的2019(第十五届)四川电视节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四川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电视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守正创新”总原则,遵循“开放性、专业性、互动性、产业性、国际性、时效性”思路,以融合发展为主旨,突出政治站位、前瞻视野、行业推动和产业发展,紧跟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力求在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全面创新和提升。
期间,四川电视节举办了“践行‘四力,讲好故事”论坛,深度探讨增强“四力”的经验做法,搭建增强“四力”的实踐成果和学术交流平台,为广电战线增强“四力”提供智力支持。正如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佳所说的,举办“四力”论坛,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搭建交流思想、切磋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推动广播电视系统实地教育实践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践行“四力”的经验分享
论坛上,来自广电行业的多位资深媒体人就如何增强“四力”进行了经验分享。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的制片人晏琴,讲述了《相约在零点37分》如何成为今年“新春走基层”最感人的节目;湖南长沙广播电视台记者谢晶晶分享了新闻专题《“一个人”的篮球队》制作始末;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高慧玲讲述了融媒体报道的采访经历;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邓佳分享了地震灾害发生后,县级融媒中心坚守初心、强“四力”的具体做法等,体现了广电系统在践行新使命中的新作为、新进展、新成效。
——《相约在零点37分》成为“爆款”的经验
《相约在零点37分》讲述了一对在铁路上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站台相聚一次。除夕夜,两人相约在站台上见面,但是因为女方临时调了车厢,列车又晚点了,他们的这次见面仅有1分52秒。节目播出以后,被誉为今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最感人的节目之一,在网络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爆款”。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正向传播效果,制片人晏琴说,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采编队伍深入走基层,努力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
第一,深入基层,获取采访对象信任。走基层,首先考验的是脚力,但是脚力不仅仅指走下去、走得远,更重要的是记者要能够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走进采访对象的心里。《相约在零点37分》能够成功,得益于一支能够沉下心的记者队伍。记者与采访对象成为了朋友,采用跟拍的方法,长时间相处,让采访对象在镜头前放松下来,让一切都回归生活的本真,这样才能从生活中采写到带露珠的真实片段,而真实才是打动人心的最大力量。
第二,反复比较,优中选优,触碰受众内心。新闻选题来源有很多,缺的是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怎么才能沙里淘金把好故事找出来,这是考验编辑记者眼力的时候。好眼力,不是单纯依靠新闻业务素养,更需要放下身段保持耐心,思考什么东西能击中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相约在零点37分》这个选题是从陕西西安铁路局提供的44个选题当中挑出来的,这对普通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很能打动人心。只有真真切切触动人民群众的内心,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去寻找共鸣点、传播点,才能够赢得受众的广泛共鸣,才能够真正打造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好眼力,不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要有一颗能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感受世间冷暖的真心。
第三,善于思考,学会提炼,抓住大众需求的核心。做节目,不是简单地记录,而要学会把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藏在节目里,这就是考验我们脑力的时候。在《相约在零点37分》采访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个年轻人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他们平静自然的相处中显现出来。选择内容的过程就是创作思考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的建设成就、个人的拼搏奋斗,全都浓缩在节目里边。只有多用脑多思考,才能够真正找准新闻报道的内核。
——《“一个人”的篮球队》用情打动受众
《“一个人”的篮球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长沙16岁少年叶沙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他的父母将部分遗体器官捐献了出来,救助了7个人。酷爱篮球的叶沙生前梦想能和职业篮球队打一场比赛,于是,其中5名受捐者组成了叶沙篮球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于今年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WCBA)全明星赛中与职业女篮打了一场比赛,圆了叶沙的篮球梦。这一作品语言生动、音响丰富,极具感染力,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
这件作品是记者在当地红十字会采访时找到的新闻线索,当时有很多家媒体也都了解到这条信息,但只有该作品的作者通过深入挖掘,做成了一件打动人心、故事化表达的精品专题报道。
记者前期做了非常多的采访工作,采访的时候学习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文献,包括采访受捐者和捐助者家属的注意事项等。叶沙器官捐献的协调员孟风雨每次说到叶沙和其他捐献者的时候,都会热泪盈眶,她说这份责任让她继续坚持下去。刘福是五位受捐者中最特殊的一位,他的妻子刚去世不久并捐献了器官,现在他成为了一名受捐者,他知道他获得新生的同时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失去了生命,所以他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在红十字会邀请大家组建这支篮球队的时候,刘福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愿意。在刘福的带动下,其他捐献者也勇敢站了出来,并且每位受捐者都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并号召身边的亲友了解器官捐献或签订器官捐献的协议。
这是一个充满爱、温暖和梦想的故事,作品采用倒述的方式,以器官协调员孟风雨的讲述串联叶沙父母捐献器官的过程、受捐者和叶沙关联的故事,结尾采用了叶沙父亲给篮球队写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因为你们的出现,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是你们用自己的行动延续着叶沙的生命,从而使我和叶沙妈妈觉得叶沙回到了我们身边。通过这件作品,人们了解到了器官捐献的意义。这是记者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当中获得的好题材、好故事。
——相隔千里,我们同是追梦人
广东省汇聚了大批的四川打工人员,冷者说宁是来自四川凉山州雷波县的彝族小姑娘,为了记录她的点点滴滴,展示出她的梦想与追求,四川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每天在广州、佛山、深圳等地来回奔波。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高慧玲在谈感受时说,践行“四力”就要伏下身子、沉下心,走到基层一线去感受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获取丰富、生动、有细节的素材,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在融媒体发展的潮流当中,记者要在做到“四力”的基础上增加创造力。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导致景区多处受损,为保证游客安全,九寨沟景区停止接待游客。经过两年灾后恢复重建,九寨沟景区从2019年9月27日开始恢复对外开放。为了向受众展示“新九寨”的风貌,在景区处于灾后重建期间,记者就驱车前去采访。去九寨沟的道路非常颠簸,如果是下雨天的话,车开过去泥水会直接打到挡风玻璃上,如果是晴天,因为扬尘司机也很难看清前面的路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记者白天采录、晚上编辑,做出了图文并茂、音视频俱佳的融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肯定。践行“四力”,意味着记者就是要勇于面对困难,知难而上,成为忠实记录生活的勇敢者。
四川石油电视频道主持人张咏梅认为,增强“四力”讲好故事,是新闻工作者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今年4月份,她参加“增强‘四力边界行”走基层采访活动,走到的第一个地方是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石乡子堰塘村。石乡子地处三省交界,山高林立,堰塘村两百多户村民要出行,只能依靠唯一的一条从山崖上开凿出来的陡峭山路。真正让这里的人们走出大山的是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2014年,这里的第一条公路正式通车,路修好了,依托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乡村干部带着大家一起发展起了甜橙种植业,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使老百姓的年收入从过去的人均不足百元上升到了现在的四千元。张咏梅说,当我行走在这条致富路上的时候,我才理解了脚下有泥土、笔下有真情的含义。如果没有走进大山之中,或许石乡子堰塘村于我而言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
——突发事件中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
今年7月4日,四川珙县发生5.6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珙县的宁静,珙县融媒体中心面临自2017年筹建以来最艰巨的挑战。地震后短短半小时,中心各部门人员全部集结到位,灾情实况、生命救援等信息源源不断地发送到中心刚刚组建起来的地震素材群。为了证实消息真实性,记者进入现场取材,编辑、回传、审核、发布,所有环节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因为没有什么比群众的生命安全更重要的。一次次深入一线,越来越多的来自灾区的消息从“珙县发布”的微博、客户端发出,无数网友从这里获取最新消息,无数受灾群众也从这里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温度来自真实,来自真情。记者采访受灾群众,奔走街头听取群众声音。在众多的感人故事中,一位名叫邓元翠的环卫阿姨引起了记者注意,她平时十分节俭,却将近3个月的工资捐给了珙县慈善总会。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说,地震那天如果人都“走”了,钱还有什么用呢?钱捐出来,可以救更多的人。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珙县发布”的微博话题呈现了地震中不断涌现的凡人善举,通过感人故事和细节,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些带着露珠、沾着泥土的暖心故事,让网友与灾区的受灾群众心灵相通。
践行“四力”的理论探讨
“践行‘四力,讲好故事”论坛,是搭建增强“四力”实践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业界多位专家学者对践行“四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讲述和剖析,探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如何以增强“四力”为指引,找到媒体前进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四川广电系统组织记者、主持人深入基层,制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了 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观,特别是对“四力”有了很深的感受和认识。“四力”的提高,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对新闻媒体48字总要求找到了最有效的形式、最好的路径、最好的方法。“四力”当中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落脚点,这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的。只有我们坚持增强“四力”,才能时刻贯彻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四川大学教授欧阳宏生:“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践行,也是一种新闻专业素质的体现。这样的要求在什么时候都是必须的。当年,范长江作为《大公报》的通讯员,20世纪30年代只身一人沿着红军长征的西北方向,从成都出发,经过了很多艰难困苦,靠脚力进行了大量采访,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新闻。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策划的“边疆行”大型系列节目,从广西防城港市出发到辽宁丹东市,拍摄了100多集系列片在《远方的家》栏目里播出。好的新闻作品都是用脚走出来的。我们怎样进一步践行“四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践行“四力”,讲好故事是我们今天宣传工作的核心问题。对于践行“四力”怎么理解?中國古人早就说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今天,新闻记者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应该结合当今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解,使它更有针对性、更有操作性。脚力就是行万里路,眼力、脑力、笔力都要靠读万卷书去实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离一线不够近的话,是不可能出好的新闻作品的。我们应该深入基层,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在那里扎下根,要跟采访对象长时间接触,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和人民群众产生深厚的感情,才能够记录和表达。提高“四力”的目的,就是解决我们当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和感人,新闻工作者只有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记录好、讴歌好我们的伟大时代,完成我们的使命,成为优秀新闻作品的创作者。
(本文根据“践行‘四力讲好故事”论坛录音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