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少数民族广播70年
2019-12-16徐瑶
徐瑶
【摘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少数民族广播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稚嫩走向成熟,逐步走向辉煌。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回顾了70年来少数民族广播的发展历程,分析少数民族广播现状,展望少数民族广播事业的发展前景,期望新时代广播事业取得新成就。
【关键词】少数民族广播 70年 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的少数民族广播,既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包括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广播。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大致经历了起步、挫折、发展与繁荣四个阶段。
一、1949~1966年:少数民族广播的起步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诞生,其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作为新中国的国家电台,它是当时唯一覆盖全国并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广播媒体。因此,在办好汉语普通话广播的同时,中央电台于1950年5月22日开办了藏语广播节目,这是中央电台创办的首个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同年8月15日,蒙古语广播节目正式开播,1956年7月6日,朝鲜语广播正式开播,此后又增办了维吾尔语广播节目、壮语广播节目等。①1956年3月,中央电台民族部成立,集中力量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除中央电台外,地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迅速发展起来,最先创办民族语广播的地区是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于1950年11月1日创建,以蒙古语、汉语两种语言播音,1954年3月6日更名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内蒙古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新疆台)创办于1949年12月21日,采用维吾尔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播出,次年,又先后增办了哈萨克语广播和蒙古语广播。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广西台)于1950年4月30日创办,在1958年3月3日开办壮语广播前,主要采用汉语播音,也办有粤语节目,并以桂林方言播出一些节目。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宁夏台)于1951年7月1日正式播音。西藏人民广播事业始于1953年10月1日,拉萨有线广播站第一次以藏语播音。1959年元旦,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西藏台)正式成立,呼号为“拉萨人民广播电台”,无线广播与有线广播并存,采用藏语、汉语两种语言播音。
此外,在我国其他一些省份也存在着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省份的广播电台也陆续开办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1950年5月5日,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1951年初,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与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合办藏语广播节目。1952年7月22日,青海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青海台)用藏语安多方言开始了第一次播音,为信息闭塞的藏族同胞们带来了新鲜的资讯以及生活信息服务。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云南台)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筹备少数民族语言广播,1955年6月起陆续播出了德宏傣语、西双版纳傣语和怒江傈僳语等固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1955年10月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四川台)的藏语节目开播,采用康巴方言播音。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黑龙江台)1963年2月20日开始播出朝鲜语广播节目。
二、1966~1978年:少数民族广播的挫折
1966年“文革”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和其他广播一样遭受挫折,大批广播事业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受到迫害,广播的正常播出被打乱,各地方台的自办节目长时期被迫停办。这一时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基本上以政治宣传为主,大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被迫停播,直到1971年5月,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才陆续恢复,到1973年恢复了维吾尔语、蒙古语、朝鲜语、藏语广播节目,并新办了哈萨克语广播节目。②但由于“极左”思想的严重干扰,中央电台仍无法按照广播规律和听众的需要办节目,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基本上都是照译汉语节目内容。
出于同样原因,地方少数民族广播也处境艰难。“文革”开始后,内蒙古台的蒙古语、汉语广播节目陆续被迫停办,新疆台、广西台、宁夏台于1967年1月开始陆续停播所有自办节目,改为全部转播中央电台节目,西藏台的广播事业建设同样陷入瘫痪状态。
其他一些开办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电台同样未能幸免。自1967年1月20日起,青海台自办节目被停播,藏语节目每天收录、翻译播出中央电台的有关新闻节目;四川台的藏语节目从1967年1月起停办长达四年零五个月,直到1971年10月1日才恢复正常播音;黑龙江台自“文革”开始后,只能播送“两报一刊”的长篇社论,不能编播地方性稿件,朝鲜族语言节目编播混乱,错误百出,几近瘫痪。
三、1978~1992年:少数民族广播的恢复与快速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饱受挫折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包括省、自治区、自治州、县、市)共有71个广播电台(站)办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壮族、彝族、傣族、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哈尼族、苗族、瑶族、柯尔克孜族、侗族、水族、錫伯族、土族、佤族、纳西族、白族等22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中国近一半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语言的广播节目。在当今世界上,能够设置如此多语种广播节目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指引下,中央电台民族部的编辑、记者采制了一批有广播特点的通讯、评论、录音报道,开辟了《伟大祖国》《少数民族介绍》《兄弟民族》和《一周国际时事》等专栏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节目内容。1981年6月1日,中央电台推出首档用汉语普通话广播的民族专题节目《民族大家庭》,该栏目包括播报民族新闻、宣传民族政策、报道民族经济、展示民族风情、再现民族艺术等内容,为全国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窗口,在各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地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广播技术条件明显改善、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为内蒙古台的宣传报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内蒙古台不斷创新蒙古语、汉语广播节目,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为各族人民服务,形成了蒙古语、汉语相互配合,多种节目互为补充,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广播节目体系。新疆台于1982年6月28日增办柯尔克孜语广播,至此,在我国5个自治区广播电台中,新疆台成为开办语种最多的电台,已有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5个语种;1986年,新疆地区的中波广播覆盖率由“六五”计划初期的35%提高到68%,新疆的广播事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广西台坚持“自己走路”方针,20世纪80年代末,壮语文艺广播每年播出的新节目占其全年播出民族文艺节目的88.49%,远远超过汉语广播节目的播出水平。至1978年12月,西藏自治区各地、市都建起了转播台,建成公社广播站16个、放大站11个、公社小片广播网120个、生产队小片广播网236个,全区已拥有收音工具近1万台(部),自治区广播网初步形成,满足了西藏自治区人民的广播收听需求。
全国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也成果显著。1985年12月,青海台的藏语广播部正式实行编、采、译合一,编译人员用汉、藏两种文字编写稿件的能力得到提升;1986年12月开始直接采用藏文发稿,为青海台藏语广播通俗化、口语化奠定了基础。云南台在1987年已拥有5种民族语言广播,分别是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傈僳语、景颇语和拉祜语,每日播音共计10个小时,各民族语言节目占云南台每天节目总播放时间的27%;1989年,云南卫星广播电视地面站建成,云南台开始利用广播卫星转播广播声音信号,广播质量进一步提高;1991年,云南省开始实施建8000座行政村卫星地面接收站工程,仅用了3年时间,就在全省建立了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10662座,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云南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72%,③极大地提高了云南民族广播的覆盖率和播出质量。黑龙江台于1976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朝鲜语广播部,朝鲜语广播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周边国家如韩国、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一带都有不少听众。地方电台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很快形成了单独的节目编排、制作、传输和播出体系,建立了以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编辑、采访、翻译、播音队伍。
四、1992~2019年: 少数民族广播的全面繁荣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开启了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阶段,也推动着我国广播事业全面深化改革迈上新台阶。1992年,国家开始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重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后又相继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大喇叭工程”“大功率覆盖工程”等项目,初步建立起覆盖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开启了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6》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共计拥有545个广播电视台,25个广播电台,民族自治地方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56%。④综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已基本建成了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广播网络系统。
中央电台于1996年10月实现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全部上星播出,这是中央电台民族语广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0年12月,由中央电台主办的中国民族广播网正式开通运行,它是集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汉语6种语言于一网,提供音频、视频、图文服务的综合多媒体网站,上线当天,其点击量就达到了20多万人次。2009年3月1日,中央电台藏语频率开播,2015年元旦,哈萨克语频率开播。至此,中央电台的民族语广播已经开办了民族之声、藏语频率、维吾尔语频率、哈萨克语频率4套相对完整的广播频率,承担着传播中央声音、传递最新资讯、提供生活娱乐服务、传承民族文化等多重功能,满足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听众的广播收听需求。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成立。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撤销建制,广播资源在总台的框架下得到重新整合。2018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藏语广播”客户端,这是专为藏语同胞打造的在线藏语收听平台。
地方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发展迅猛。2012年2月27日,新疆台蒙古语和柯尔克孜语综合广播实行分频播出,结束了长达30年共用一个频率播出的历史,两个民族语广播的播出时间均增加到18小时30分钟,这也意味着新疆台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等民族语广播节目全部实现了独立的频率播出。在西藏,40多万农牧民直播卫星用户自2012年7月16日起均可收听西藏台的藏语、藏语康巴语、汉语3套广播节目,西藏台的地面、空中、互联网全方位立体式收听格局业已形成。⑥广西民族语广播节目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开播的有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和毛南语6种民族语言。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个完整的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体系已经形成。
五、少数民族广播面临的困难及展望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经过近70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们必须看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仍旧存在着很大不足,其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历来存在的经费短缺、人才匮乏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广播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仍不足,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听众流失,听众也趋于老龄化;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更受年轻人的青睐。以云南民族广播发展现状为例,2018年在德宏、西双版纳、怒江、普洱、临沧、保山6个地区居住的傣族、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4个民族人口总计约190.85万人,其中只有少数听众通过短波收听民族语广播,有21万左右的听众通过调频收听广播,超过40万的听众使用手机通过网络新媒体收听广播。尤其是50岁以下的听众更偏向于使用新媒体来获取、交流信息。⑧
当前,少数民族广播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应当从技术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应对。首先,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技术水平。新媒体技术是广播创新发展的新契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藏语广播”客户端,汉藏双语的界面给不熟练使用汉语的藏族群众带来极大的便利,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既可以收听藏语广播频率的在线直播,也可以选择回听往期节目,这样听众就不会错过喜欢的节目,收听广播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升了。其次,广播媒体开通微博、微信等社交互动平台,接收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播用户的黏性。因此,网络播放平台、手机客户端这些新形式应在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中推广开来,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广播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让新媒体所有要素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所用。还要创新少数民族广播节目内容。最后,对于少数民族听众而言,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能够吸引他们的最大特质就是民族语言和本土化内容。因此,节目内容制作必须扎根本土,贴近当地民族文化和百姓生活,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内容,才能激发少数民族听众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
回首少数民族语言广播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广播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放眼未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事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一定可以创造出新的成就与辉煌。
注释
①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③晏良、尹秀华、尹灿生:《云南建成10662座卫星广播電视地面接收站》,《广播电视信息》,1994年第5期。
④乐长虹、邢志宏:《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第403页。
⑤《广播影视服务惠及内蒙古300万农牧民》,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6月9日,http://www.gov.cn/jrzg/2011-06/09/content_1880450.htm.
⑥⑦《西藏40多万户农牧民“打开电视听广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2年7月18日,http://www.scio.gov.cn/zhzc/8/1/Document/1189545/1189545.htm.
⑧李建文、章婷:《困境下的变革:民族语广播的时代转型与功能重构》,《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7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