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众筹新闻的发展与反思
2019-12-16程昌华
文/程昌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兴起,依托于金融交易平台和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创新模式——众筹新闻,促成了新闻与经济的结合,以其新颖的融资方式而备受业内人士和受众关注。这种新模式为新闻业带来了希望之光,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受众对新闻内容深度性的需求与网络新闻“快餐式”报道模式的矛盾,给受众自主选择新闻内容的权利。同时,由于众筹新闻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运营模式与新闻质量等仍存在困境与风险,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背景
根据美国新生词追踪网站Word Spy的搜索结果,众筹(Crowd funding)一词最早出现于2006年,指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随后,众筹平台Kickstarter兴起,并逐渐风靡全球,向各行各业渗透。2013年11月28日,国内首个众筹平台“中国众筹网”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众筹新闻的正式起步。随后,“众筹网”“点名时间”等类似的众筹网站相继成立。
众筹新闻指新闻记者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发布新闻选题,用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出资购买预期新闻产品的一种全新新闻生产模式。众筹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条框限制,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对新闻记者的“多点制衡”,新闻记者和用户是一种点对点的服务关系。在共享经济视域下,众筹新闻使新闻生产者更能体现自己的新闻理念、新闻追求,同时也使众筹新闻的用户能享受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参与心理。
通过知网统计,国内对于众筹新闻的研究最早见于2013年张建中的《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一文,而在2015-2016年仅从数量而言达到顶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众筹新闻作为新媒体环境下一种新闻生产新现象的研究;二是对于众筹新闻的生产模式、生产过程及国内外具体案例的描述性、介绍性研究;三是对众筹新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仅就论文数量而言,2017年相较前两年对于众筹新闻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有部分学者认为众筹新闻只是昙花一现。但笔者认为,众筹新闻繁盛与否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用户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当前共享经济背景下用户为互联网知识付费的消费趋势已逐渐形成,并且用户的个性化消费心理和新闻生产过程的参与心理进一步促进了众筹新闻的发展,因而,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研究众筹新闻的格局、对新闻业的影响及困境重要且有必要。近年来,媒体组织甚至是个人记者,都在尝试以不同方式把众筹的力量注入新闻生产环节,从而涌现出了共享经济下众筹新闻的新模式和格局。
二、模式+平台:众筹新闻格局已现
1.独立新闻众筹平台:为新闻理想而战。事实证明,Spot.us的倒下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共享经济的发展,Contributoria、De Correspondent、Beacon、We Report等一批独立的新闻众筹平台纷纷涌现,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Contributoria于2014年1月正式开站,目前,由国际新闻协会和卫报传媒集团共同赞助。其采用的是积分制度,用户可以使用积分投票给他们感兴趣的作者。目前,已有2000多名记者加入Contributoria,网站总共向记者支付报酬11,665英镑。荷兰众筹新闻平台De Correspondent则是通过收取订阅费的形式,来支持在专门领域持续探索的记者。平台发起者曾表明,他们希望吸引15000名固定赞助者,每年向其收取60欧元,以此来作为网站的种子资本。De Correspondent在荷兰成立仅仅一周时,募集的资金就达到130万欧元。另外,像Beacon这类直接陈列新闻项目的平台,则是靠吸引用户来“打赏”维持生存。如果用户在网站上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就可以点击“Back this Work(支持这一作品)”,然后选择金额进行打赏。我国台湾地区的We Report以“you support,we report”为宗旨,致力于让消费者捐助报道者,让报道者满足消费者。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先后发起75个提案,共计1397人参与了新闻众筹项目,而其发起的众筹新闻项目有82.35%发布在NGO(非政府组织)机构为主的平台上。基于平台的新闻众筹风生水起,然而就在这些网站想方设法让记者获得更多资助、让读者更有动力支持独立新闻事业时,熟悉了众筹流程的个人记者已经开始尝试打破平台限制。
2.个人记者打破平台限制:自建区域性众筹新闻网站。在Kickstarter上发起零散的项目,或许可以说是记者“圆梦”的一种途径,但是随着众筹模式日益成熟,一批个人记者已经开始以地区为基础,打造属于自己的众筹新闻品牌。A Little Bit of Stone诞生于2010年,起初只是由一群个人记者发起的、基于英国斯坦福郡Stone小镇的一个新闻与社区平台。2015年1月,得益于一场成功的众筹运动,A Little Bit of Stone终于有了自己的网站,赞助者包括企业以及社区中的个人。如今,A Little Bit of Stone已经可以以每月40篇报道的产量向受众提供内容,报道范围也不再仅限于Stone小镇,而是将周边的Aston、Oulton、Swynnerton和Yarnfield等几个小镇也纳入其中。学会“单飞”的记者已然成为新闻众筹试验的受益者,与此同时,一批成熟的老牌众筹平台也开始设法从中“分得一杯羹”。
3.借力成熟众筹平台:开辟新闻项目专栏。综合性众筹网站因为其广泛的受众基础,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网站的众筹效应,从而确保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足够资金。Kickstarter算得上是全球众筹界的龙头老大,与独立的新闻众筹网站相比,它虽然没有后者的专门性,但多年来积累的声望和用户忠诚度,也足以支撑其发力新闻众筹。2016年夏季,Kickstarter开放了一个专门为新闻项目筹集资金的栏目,为专业记者和普通受众提供了便利工具和资源。目前,Kickstarter上已经可以看到播客、杂志、网站和摄影作品等各式各样的众筹新闻项目。此外,国内的点名时间、众筹网等综合众筹网站在成立之初也设有专门的众筹新闻频道。
独立新闻众筹平台、个人记者自建众筹新闻网站以及在成熟众筹平台上开辟新闻项目专栏,是目前新闻众筹试验中涌现的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新闻众筹早已不只是一个概念,五花八门的项目中,新闻众筹的玩法已初具框架,而媒体、记者及一批创业公司的探索,或许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曾在IndieGOGO上发起过两个众筹项目的Joey Coleman说:“常有人愤世嫉俗地说,‘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人们才不会为看新闻掏腰包’,但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Coleman在筹资过程中发现,即使是成长在“免费”新闻泛滥年代里的年轻人,也还是愿意拿出5-10美元来资助真正有品质的新闻项目,而在另一些项目中,单笔捐赠达到几百甚至几千美元也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是什么让用户心甘情愿为众筹新闻埋单?众筹新闻究竟为新闻业带来了哪些新愿景?
三、众筹为新闻业带来希望之光
1.众筹让有质量的新闻“有尊严”。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不同角色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收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在媒体人眼里,个人记者似乎是很潇洒的职业。但自由的背后,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尴尬事实:在以往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记者主要通过为新闻机构提供稿件获得收入,但这样的收入并不稳定。众筹新闻的出现,为个人记者带来了一束希望之光。多伦多记者Naheed Mustafa从Indiegogo上筹得15000美元,使她能够去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对战争和冲突下的百姓做更加深入的报道;Coleman则从两个项目中总共筹得了20000美元,并用这笔钱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汉密尔顿,为这座一向缺少地方新闻的城市输出了一批有质量的报道。而对读者来说,个人记者的新闻理想若能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契合,他们也就多了一种获取被主流媒体忽视的特殊信息的渠道。无论是揭露战争中难民的真实生活,还是增加重要港口城市的曝光度,个人记者“查漏补缺”的同时,无疑为公众带来了审视社会的新窗口。众筹新闻网站的不断涌现,展示了在共享经济时代大众的力量,同时,也体现了传播主动权向受众方向的转移,对于众筹新闻记者而言,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好群体的力量和智慧,来为用户筹资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2.众筹让新闻生产摆脱权力的束缚。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往往受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无论是立法机构、管理机构的政治权力,财政部门、广告商的经济权力,还是新闻媒体收视率、收听率及发行量的组织权力,都会对新闻生产多点制衡,影响新闻生产的理念、流程甚至报道的公正性。相比之下,共享经济下众筹新闻的生产流程则要简单、纯粹得多。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庆香在《众筹新闻:变革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一文中指出,众筹新闻是对政治权力、经济权力以及传媒组织权力等多重掌控的突破。政治上,众筹新闻的审核更多的是受众集体智慧的选题审核,而不是传统新闻部门中由政治力量主导的新闻审查,这种审核模式能有效杜绝各级官员的人情或公务公关,也能消除各级政府为政绩而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政治性媒介失语;经济上,众筹新闻摆脱了某些利益集团对新闻生产的干涉,其资金虽然同样来源于外界,但整个生产过程中资金使用是透明的,资助比例也有限制;受众方面,众筹新闻虽然直接受读者资助,但读者并不能对新闻生产的过程指手画脚,传统新闻与之相比的劣势就在于,记者报道时往往受到发行量、收视率等指标的束缚,这背后其实是读者“人多势众”的影响;媒介组织方面,传媒媒介组织内部的层级布局和权力大小往往决定了一则新闻的命运与走向,而众筹新闻则不受这些“镣铐”的束缚。摆脱了多重权力束缚的众筹新闻,则更聚焦于报道和内容本身,成为新闻自由主义的孵化器。
3.众筹为亚文化议题迎来了春天。从对经济权力宰制的突破再引申开去,一些小众选题往往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而众筹模式将新闻生产直接推向了市场,使得许多亚文化议题有了被触碰的机会。亚文化社群是因某种生活形态或审美偏好而聚集起来的群体,他们也容易为某个符合其群体理念的事物“埋单”,因而,关注亚文化议题的众筹新闻更容易筹集资金。在台湾调查报道公众委制平台WeReport已经完成的22个新闻选题中,有不少都是有关亚文化的深度报道,如对钢管舞者生存状况进行深度调查的《非常舞者》、记录赴澳背包打工族现状的《澳洲梦》等小众话题。众筹新闻的出现,弥补了亚文化群体长期被主流文化忽视的弊端,让处于灰色生存空间中的少数人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了解,促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对话。而对于关注亚文化及亚文化群体的读者来说,众筹也是他们为此贡献一份力量的新途径。
众筹模式可以说是对新闻业的一种解放,即把有质量的新闻从经济困境、权力束缚以及强势文化的压制中解放出来。近年来,新闻媒介的自主化和社会经济的共享化进一步促进了众筹新闻的发展,然而向来标榜自己民主、独立、自由的众筹新闻真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美?一场号称颠覆新闻生产方式的运动背后又有哪些危机已暗中埋伏?
四、众筹新闻面临的时代挑战
1.“把关人”缺位,众筹新闻品质难保证。众筹新闻由于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政治、经济的束缚,可以突破体制内“把关人”的限制,但这种摆脱和突破同时也带来了另一面的问题:把审核的权力完全交给市场的众筹新闻,在政治性、专业性和导向性等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众筹新闻模式使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脱离了媒介组织的管理,将传统把关人的权力从媒介组织转移到众筹发起人和筹资人身上,这也意味着众筹新闻的生产者与出资人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众筹平台准入门槛的限制、项目经费的投放以及筹资人的回馈等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也能导致众筹新闻项目的执行与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可能会出现作品完成不符合规定、发起人圈钱消失或者出资人恶意干涉等现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众筹新闻的质量。”作为把关人的出资人——受众,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者参与积极性,也很难对新闻生产过程提出有效的建议。同时,由于众筹新闻的出资人——受众是新闻产品的资助者和消费者,其消费需求和兴趣偏向也会对发起人的新闻生产过程和新闻质量产生影响,这种依靠个人单打独斗或小团体合作的“小作坊式”生产模式导致众筹新闻在新闻把关、新闻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等方面都受到局限。
2.大媒体介入,众筹新闻记者难真正独立。除有关新闻质量的顾虑以外,众筹新闻相应的根基也受到撼动。以不受媒体控制、自由独立报道自居的众筹新闻,近来也出现了向骨感现实低头、开始接受媒体资助的尴尬局面。以Contributoria为例,它目前广受质疑的一点就是,接受《卫报》资助的个人记者们真的是“独立”的吗?毫无疑问,在依靠《卫报》和其他赞助商支付网站记者薪资的情况下,Contributoria不得不让赞助商来决定一部分选题。而相比之下,De Correspondent的募捐群众基础则相对“健康”,但这也意味着维护资金来源的难度大大增加了。这种纯粹依靠“健康”的受众募捐而策划选题,其新闻的时效性会由于资金来源的零散性和长周期性受到影响。同时,在网络资源飞速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真正愿意为有价值的新闻付费的受众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受众对众筹新闻缺乏自主意识和持续的参与度。
3.游走在法律边界,离“非法集资”“有偿新闻”仅一步之遥。众筹本是金融领域内的概念,众筹新闻的出现促成了新闻与经济的结合,而这种结合有可能导致两个病态的结果:一是打着新闻的幌子谋取私利,二是迎合受众的口味生产新闻。说到众筹很容易联想到“非法集资”“传销”等,事实上,不仅是新闻众筹,在国内,整个众筹模式都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问题。众筹新闻的自发性、公开性以及不确定性,几乎将其推向了非法集资的临界点。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众筹新闻死守“慈善众筹”或“回报众筹(即不涉及股权、资金、预期回报等,只是做产品或服务的预售)”这两条底线的原因。众筹新闻面临的第二点质疑就是“有偿新闻”,如何确保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受赞助大户的控制,是新闻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像Spot.us这样的网站为了规避“有偿新闻”,也对单笔捐赠金额做出了限制,但有人认为,这依然无法排除赞助方与筹资方私下交易的可能。
4.运营随意化,未找到长久经营的商业模式。从众筹新闻目前的运营模式来看,首先是由记者公布策划的选题,然后受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资助,当筹集的资金达到记者的预期时,记者开始新闻产品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受众资助的资金数额和耗时长短成为决定一项选题能否实施的关键:若选题计划周全且有足够的吸引力,则受众“乐善好施”,选题计划很快会变为行动;若选题受众面太小或本身存在漏洞,则受众很可能“一毛不拔”,选题就会“胎死腹中”。由此可见,选题的生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喜好,而这种喜好又具有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一方面使众筹新闻记者的收入很难保障,从而会影响到众筹新闻行业人才的流向,进而使众筹新闻行业成为一块永远的“试验田”。另一方面,这种随意性的筹资方式也很难维持众筹新闻网站的正常运营,更无法推进众筹新闻平台的长远发展。第一个众筹新闻网站Spot.us在关闭时曾发表声明:“网络未能按照预想发展,将会重新评估自己的商业模式。”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才是众筹新闻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空间的关键。
众筹新闻的困境如何化解?对于一些平台而言,这或许将是一场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同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持久战;对于众筹新闻记者而言,这也是平衡职业追求和经济效益的艰难选择;对于新闻行业而言,是新闻编辑室的新脑洞,是追求新闻自由之路必须解决的“拦路虎”;而对于笔者而言,由于其牵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也牵涉受众、记者、平台等微观层面,是需要各个层面齐抓共管、同心协力才能解决的综合问题,因而也可成为本论题后续纵向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当新闻众筹在重重质疑中艰难前行时,另一种新闻生产模式——众包新闻也在悄然兴起,它是众筹新闻的华丽变身还是“易容改面”,它与众筹新闻有何异同点等也可成为本论题横向研究的拓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