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融合本质 优化创新环境
2019-12-16谢国明
文/谢国明
媒体融合是中国独创的概念,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新闻界响应中央号令,紧跟时代步伐,应用先进技术,从报网一体、先网后台、移动优先、中央厨房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从网络直播、全景视野、算法推荐、机器人写稿到媒体大脑(媒体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合成主播,各展所长,各闯其路,如火如荼,高歌猛进。
作为一名已经退出新闻传播一线的老报人,本人亲身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的发展历程。现在本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就媒体融合发展提三点建议。
一是“反弹琵琶”——长板决定高度。媒体融合,主体是媒体。媒体的优势是内容,短板是技术。按照木桶理论,短板决定容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大型团组织来说,决定其容量的确实是短板。但是,对于小型团体,特别是我们媒体这样的小单位来说,要让技术短板变长,难度很大。这就要“反弹琵琶”,充分发挥我们媒体的优势,让长板决定高度。用自带流量的优质内容、原创内容吸引受众,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人民日报》2018年国庆前后推出的“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表现形式非常传统,就是文字述评,新媒体没有进行任何表现形式的改变,直接搬到网上,浏览量过亿,其中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报道,单篇点击量达到4500万。那些创造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自媒体,无一例外都是内容创业。媒体融合,千万不可邯郸学步,新技能没有学会,老本领不屑一顾,进退失据。
二是工具理性——搭乘技术便车。在这个新技术屡创奇迹的时代,人们特别容易为技术的威力所慑服。其实,新技术不管如何强大,都是一种工具。任何工具在刚刚发明之时,由于人们了解不多,不太会使用,因而显得特别神奇。20世纪80年代的司机和外语人オ,就高人一等。今天,还有谁会特别重视这两种技能吗?作为融媒体主体的媒体,技术不是我们的专长,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技术。但是,这个重视,不是说我们要去发明新的传播技术,而是要及时敏感地发现新技术的传播功能,搭乘新技术的便车,让新技术为我所用。这就是工具理性。特朗普以“推特治国”著称,但是他并没有自己去创建一个社交平台,而是利用别人的社交平台传播自己的声音。当然,如果在宣传效益以外,还想获得经济效益,那是非办平台不可。网络时代,无平台不盈利。只是,办了平台,也不一定盈利,还可能赔得很惨。
三是宽松环境——容许创新试错。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进步的动力。但是,创新成功的少,失败的多。风险投资十投九失,就是创新成败的概率。创新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需要试错;创新是突破既有的约束,包括政策法规的约束、传统习俗的约束,难免匪夷所思、惊世骇俗,难免混乱无序、鱼龙混杂,这都需要宽松的环境。有一部古人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通天眼的人,也就是能白日见鬼的人去求医。找到一家诊所,略一打量,直接路过。后来找到一家诊所,问也不问,推门而入。跟随的人问他,为什么选这家诊所不选那家诊所?通天眼的那个人回答说:医生治病不治命。第一家诊所,门口一个鬼也没有,说明那家诊所里的医生没有医治过多少病人,特别是没有医治过危重病人,缺少经验。这家诊所门口聚集了一大堆冤魂,说明这里的医生经验丰富。失败是成功之母,创新只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会成功。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我善于打败仗。大家都知道,陈毅统帅的华东野战军,那是以敢战善战闻名的。陈毅正是善于从败仗中吸取经验教训,才成长为敢打仗会打仗能打胜仗的元帅。今天融媒体的创新,同样面临生死之劫,特别需要宽松的环境,允许试错,允许失败。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媒体融合发展得如何,融媒体如何推进,一切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吹自擂、自我欣赏、自我循环,注定会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经受实践的检验、效果的检验,才能评判是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