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研究》2019年总目录
2019-12-16
2019年第1期(总第143期)
实践民俗学专题
个人叙事与交流式民俗志:关于实践民俗学的一些思考
刘铁梁(5)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张士闪(14)
实践民俗学:从理论到乡村研究
萧 放 鞠 熙(28)
重回叙事传统:当代民俗研究的生活实践转向
李向振(43)
民间文学
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对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的理论反思
张琼洁(58)
世俗化的神圣叙事——“日中有鸡”神话传说探析
刘惠萍(67)
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以辽宁满族民间叙事与区域史的建构为例
詹 娜(79)
被吃掉的文字:拉祜族文字神话与书写的人类学分析
张劲夫(91)
民国时期县镇区域文化流播形态分析——以嘉兴地区评弹艺人的活动为例
张盛满(98)
民间艺术
脱“俗”求“艺”:现代舞台化背景下传统秧歌的民俗因素分析
张娅妮(106)
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以鲁西北地区临清架鼓为例
张晓蕾(113)
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
史小可(117)
田野报告
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徐赣丽(122)
安多藏区曼巴扎仓的医学民族志
范长风(136)
社会变迁中的饮食与养生——以广式老火汤为例
姚丽梅(144)
2019年第2期(总第144期)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从事象、事件到民俗关系——40年民间信仰研究及其范式述评
王霄冰 王玉冰(5)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热点回顾与现状反思
祝鹏程(21)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王德刚(33)
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
刘 晓(50)
非遗论坛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李 牧(57)
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韩顺法 刘 倩(70)
“能织牡丹见奇功”:曹州绳编的文化研究
周 臻(79)
“故乡”的文化遗产化与观光资源化——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为中心
[日]中井治郎 著 郭海红 译(88)
民间文学
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
朱婧薇(99)
网络民间文学研究的审视
高艳芳(109)
传统智趣与当代表述:基于绍兴师爷故事活化实践的考察
梁珊珊 陈勤建(118)
田野报告
“中国锦鲤”是如何诞生的?——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第三种文化”
陆薇薇 [日]菅丰(126)
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以一个珠三角村庄为例
李翠玲(136)
礼俗互动视角下的当代宗族建构现象分析——鲁中大窎桥村王氏宗族考察
周连华(145)
2019年第3期(总第145期)
学术前沿
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传承时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一种路径
刘晓春(5)
“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岳永逸(18)
民俗学中本真性话语的根源、局限及超越
胥志强(31)
民俗史
“茶筵”的历史及其在常熟地区的现状考察
陈泳超(39)
对汉代“左衽”服饰习俗的再认识
董莉莉(50)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
徐晓青(56)
民间信仰
三“座”昆仑山与中国“大风水”
周 星(64)
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唐代崇道思想下的政治附会
尹晓龙(82)
论草木精怪的文化发生
于沁可(89)
民间艺术
从“钟鼓乐之”看《关雎》之义
戚 悦(100)
“礼仪美术”与“心灵图谱”——安徽天长地区“天官画”的形式、流变与功效
白 琼(109)
近代淄博彩绘青花鱼纹盘的民间审美特质
唐 玮(115)
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江山“村歌”的观察与思考
陈景娥(118)
田野报告
“差序”秩序的再生产——围绕皖南一村落丧葬仪式的时空过程而展开
赵旭东 张 洁(124)
“文化”论抑或“食物系统”论?——粤北乳源瑶族的食物禁忌及其疾病观
王 琴(136)
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青海三川地区水排组织的民族志研究
刘目斌(147)
2019年第4期(总第146期)
昆仑文化研究
昆仑何在?——《山海经》昆仑地理考
刘宗迪(5)
神圣空间的想象与建构:“昆仑”多重空间形态及其象征意涵
高莉芬(32)
昆仑文化意义的递变
钟宗宪(45)
昆仑龙脉观念溯源
沈婉婷(59)
民俗学史
礼俗之间:“古不墓祭”研究反思
魏 镇(69)
碑刻民俗宗教文献的史料批判研究——以明清以降雁北关帝庙碑刻为例
孙 瑜(75)
韩国民俗学的研究倾向与问题探析——以丧葬民俗的变迁为例
李泽华(82)
民间文学
“母题”概念再反思——兼论故事学的术语体系
漆凌云 万建中(89)
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李传军 罗 含(99)
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
陈冠豪(106)
从语义标注文本中推定普罗普的功能项
[美]马克·阿兰·芬雷森 著 张瑞娇 李 扬 译(117)
田野报告
层累的“地方”——以青岛即墨小龙山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在地化为例
马光亭(135)
浙南山区蔡相信仰的创造与传播
李 扬 徐小晴(146)
2019年第5期(总第147期)
中国乡村社会与文化建设70年纪念专题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
黄永林 罗 忻(5)
发现“民”的主体性与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中国民间文学发展70年
高丙中(15)
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
潘鲁生(23)
民间信仰
五路财神宝卷的文本系统及财富观念
沈梅丽 黄景春(32)
妙峰山庙会的视觉表达——以甘博照片为中心的考察(1924-1927)
林海聪(41)
庙宇承包经营、灵力生产困境与民间信仰格局的改变——广东新会北头村仙娘庙的个案研究
杨思敏 吴重庆(55)
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陕西宝鸡三寺村人信仰心理探析
赵德利(65)
民间文学
口头诗歌诗行的演述与誊录论析
冯文开 白存良(72)
神树神话叙事的嬗变与多重语境——从生命树到如意宝树再到佛像摇钱树
赵 艳(82)
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王 丹(90)
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基于“盗泉”地名历史记忆的考察
蒋 帅(99)
田野报告
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孙九霞(112)
社会创业对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中郝峪村为例
徐凤增 林亚楠 王晨光(122)
“水权—治权”:丰水型社会中的水权运行机制——基于四川成都夏雨村的实地调研
谢小芹 周海荣(136)
礼俗互动视角下清代以来北京村落香会研究——以刘家村五虎少林会和秉心圣会的调查为核心个案
李晓宁(145)
2019年第6期(总第148期)
学术前沿
“实践”与“实践民俗学”
王杰文(5)
论作为社会状态的“门槛”概念——对范热内普、特纳与柏格森的考察
宋红娟(16)
结构与过程:集体记忆视域下民俗的能动性探源
王子涵(27)
非遗论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马知遥 刘智英 刘垚瑶(39)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赵迎芳(4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创新——以“情动机制”为视角
韩若冰(56)
试析全景敞视中不同主体的“非遗”视觉差——以汶川羌族羊皮鼓舞为例
李建峰(67)
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
朱以青(75)
民俗学史
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萧 放 何斯琴(83)
禮的字形考辨——兼论禮、豊与豐的关系
张华清 侯小丽(93)
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人民口头创作”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习”
车振华(98)
日本神话学“南方说”研究——兼论日本近代神话研究发展阶段
赵 蕤(106)
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柳田国男到石井研士
[日]八木透 著 晁汐 译 郭海红 校(114)
民间信仰
复制还是隐喻?——对“打猖”民间宗教活动的研究
刘燕舞 朱 雯(122)
地方神庙、信仰空间与社会文化变迁——以临清碧霞元君庙宇碑刻为中心
周 嘉(133)
“融”抑或“容”:中西宗教在澳门的相遇——以“天后圣母像”为切入点
李涵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