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倍大提琴代表作《草原之歌》乐曲赏析

2019-12-16李永嘉江苏省交响乐团

艺术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滑音马头琴蒙古族

□李永嘉 江苏省交响乐团

倍大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与中国乐器相比,在音乐风格与情感表现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尤其是融入风格特色鲜明的蒙古族音乐中,只有做到对倍大提琴的演奏技法十分娴熟,对情感掌控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洋为中用”。

一、倍大提琴在《草原之歌》中的演奏艺术

倍大提琴与大提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琴弦相对较粗,琴弓相对粗短,琴身体积相对大些,正是因为倍大提琴这些特征,使其具有了低沉、浑厚的特有音色。值得一提的是,倍大提琴定弦的纯四度关系与蒙古族的代表乐器马头琴相同,也正因这一特征使倍大提琴在蒙古族风格乐曲的演绎上具备了硬件条件。

《草原之歌》是张宝源先生于1934年创作完成的,是中国倍大提琴的优秀代表作,此乐曲饱含浓浓的民族风情,具有深沉、粗犷、激昂澎湃等特点,将蒙古族豪迈、惬意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草原之歌》曲式结构分为A、B两部,其中A部又分为a、b,B部又分为c、a,在前面的三小部分中全由G宫调式贯穿,在最后一小部分变换为D徵调式,使乐曲表现力增强,给人一种疏远、悠长的感觉。《草原之歌》的乐曲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如将滑音、泛音、拨奏、双音等融入其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乐曲演绎的难度,要求演绎者在指法、弓法上适当借鉴民族乐器的处理技巧。乐曲的开头由蒙古族风格鲜明的五个音将音乐风格表现出来,在浑厚音色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揉弦演奏技法,带给欣赏者身临其境之感,使其仿佛置身于广阔的茫茫草原之上,眼前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般场景。随后倍大提琴的演奏借鉴了马头琴的下滑音,可谓十分巧妙,由于倍大提琴与马头琴的形态差异,在演奏技法上也不同,此处要通过倍大提琴的高把位演奏,身体拥抱琴体,用左手中指在G弦上奏出滑音,值得注意的是,要根据乐曲的速度自然抹落,以达到与马头琴相似的内在韵味,倍大提琴的这一滑音可以算得上是整首乐曲的点睛之笔,做到娴熟、自然,便会形成《草原之歌》这一乐曲的民族风格,在随后的演绎中仍有对滑音的应用,同时还有倚音的出现,虽不占时值,但对于像《草原之歌》这样抒情极强的乐曲,演奏要稍微慢些,赋予倚音一定的情感[1]。

其后,B部以一系列琶音层层递进,十分嘹亮激昂,与开头松弛的曲风截然不同,给人一种节奏的紧迫感。在乐曲结尾,b、c的连接将乐曲推向高潮,再加上小快板,显得愉悦自在,这里跳弓与连弓高频出现,且在速度、数量、时间等方面安排十分讲究,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左右手不但要配合好,且演奏思路要清晰,切不可混乱。B部作为乐曲的华彩部分,倍大提琴也没有一味地模仿其他乐器,而是发挥了自身的旋律及音型,这里要求演奏者对倍大提琴有高超的演奏技艺与深入的了解,一旦运用不得当,就会喧宾夺主,破坏了整首曲目的感情基调。倍大提琴在《草原之歌》中也有大量的揉弦应用,但频率相对缓慢,揉弦可使乐曲效果增强,美化乐句,也是变化音乐色彩的一种手段。故倍大提琴的揉弦演奏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整个动作不能完全依靠左手独立完成,而是要通过右手的协助与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演绎效果。对于《草原之歌》这样一曲抒情乐曲而言,音准把握相对较难,这里我们就可以通过揉弦来掩盖音准,以便快速、准确作出调整,不对演奏造成影响[2]。

二、倍大提琴在《草原之歌》中的情感艺术

乐曲《草原之歌》除了演奏技法方面的表现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内在情感,蒙古族也被称为“马背民族”“音乐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勇敢豁达,这样的性格也深深地体现在了他们的音乐中,所以作曲家意在表达蒙古族人民内心纯真、坚定、豪迈、热忱的生活态度及浓郁的草原气息,整首乐曲荡漾着歌唱性的旋律,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多样。《草原之歌》曾多次被演绎者展示于国际舞台之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令无数中外欣赏者印象深刻。大量柔音的引用使乐曲更加丰满、圆润,表现出一种仿佛置身于茫茫草原之上的广阔胸怀。倍大提琴在《草原之歌》中的滑音应用可以说是“西为中用”的大胆尝试,打破西方特有的音乐规范,呈现马头琴式的音响效果,让人不得不称赞,使乐曲带有一种安逸、静谧之感。除了模仿外,倍大提琴同样没有忘记将西方特色融入其中,遵循西洋大小调的演奏模式,与民族五声调式巧妙结合,更加体现出乐曲的民族韵味,再结合西方特有的指法与运弓,配合中国式的演奏,这样一种创新型演绎可谓精彩纷呈。倍大提琴反复的演奏中却又表现出层次感,让人不觉厌烦。大量连弓、泛音的加入,又为乐曲增添了几分轻快感觉,双音的应用让乐曲开始“躁动”,在速度与律动下,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炽爱以及对现有生活的享受与满足[3]。

倍大提琴作为体积最大、音色最低的西洋拉弦乐器,可单独演奏,独当一面,也可融入乐队之中,配合其他乐器,使演绎效果最佳。更重要的是,它也能够“入乡随俗”,完美演绎民族化风格艺术。倍大提琴在《草原之歌》中的应用,不仅为倍大提琴的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中西艺术文化融合的实质性意义,文化的发展就是要不断引进与创新,而倍大提琴在《草原之歌》中的应用就是最好的案例。

中国特色民族音乐作品本身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而《草原之歌》作为代表性作品之一,对其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认识倍大提琴这一外来乐器,还可以借鉴与学习国外对其的演奏技巧。很多时候,我国的倍大提琴教学多以西洋大小调乐曲为主,这样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演奏技巧而忽略与音乐文化等相融合的学习,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不够,难以演绎出精品。而倍大提琴与《草原之歌》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演绎倍大提琴,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与表现力。所以,对于乐器的学习,我们要善于多方面、多角度应用,只有不断尝试才可能突破与创新。

结 语

倍大提琴在外国的乐曲演奏中扮演着根音的重要角色,音色浑厚、敦实,节奏感明确,但对中国观众而言,他们对音乐艺术有着特殊的审美要求,就蒙古族而言,他们不但喜欢欢快自由、清晰明亮的音乐艺术,更喜欢将低沉、易使人产生共鸣的重低音融入其中,使音乐艺术更为厚重、成熟,这也成为倍大提琴应用于民族音乐的一大契机。我们在感叹倍大提琴这一乐器与《草原之歌》这一乐曲美妙相结合的同时,更有必要虚心接受更多的外来艺术形式,不断学习与创新,以求丰富我国文化,同时也要将自身乐器与艺术推广开来、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滑音马头琴蒙古族
那一夜的雨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我的马头琴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马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