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视阈下敦煌石窟考古对敦煌舞的借鉴与发展
2019-12-16刘慧
刘 慧
(兰州城市学院 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 年9-10 月在出访中亚五国和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 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倡议之后, “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政治领导人、 经济集团和文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为有效落实这一政策, 国家三部委于2015 年3 月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 至此, “一带一路” 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一张名片, 它的提出不仅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推动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①第11 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1 章“海上丝路新航向: ‘合作之舟’ 再启航”, 2014-08-30, 第1 页。敦煌石窟考古的文化成果, 尤其值得关注。马世长先生在总结敦煌石窟考古时指出: “敦煌石窟的考古工作, 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也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 新的百年, 敦煌石窟考古工作, 将会有更加丰硕的成果贡献给国人, 贡献给学者。” 以“一带一路” 政策为契机, 充分利用近年来敦煌考古成果中的舞蹈要素, 无疑会对我国舞蹈艺术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本文以敦煌石窟考古成果所创造的敦煌舞作为考察对象, 就石窟考古对舞蹈艺术发展的贡献予以阐述。
一、 敦煌石窟考古中的敦煌舞
“敦煌舞” 一词并非是古已有之的定名, 也并非是创作舞剧《丝路花雨》 的新称谓。①刘岩《手之舞之: 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年, 第17 页。所谓“敦煌舞” 是由高金荣教授根据敦煌壁画中人物形象舞姿所创造的新舞种,最早于1983 年在“敦煌吐鲁番学会” 会议上呈现给世人。 此后随着敦煌文化的传播和敦煌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敦煌舞” 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可, 并由此确立了其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舞种之一。
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各类婀娜多姿、 美丽动人的舞蹈人物或各类舞蹈造型, 不仅是极为宝贵的古代舞蹈精神遗产, 也是极为罕见的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见证, 也成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敦煌舞是从敦煌莫高窟壁画舞姿中挖掘、 研究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新流派, 即古典舞中的新舞种。 被舞蹈界称为是当前中国古典舞重要流派之一”。 壁画中舞蹈姿势和造型十分丰富, 诸如伎乐菩萨和天宫伎乐菩萨的舞蹈动作和姿势, 以及飞天、 金刚力士等造型。②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第14 页。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点, 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可分为三种类型, 分别是中原的舞蹈和音乐、 西域的舞蹈和音乐, 以及外国的舞蹈和音乐; 后面两种类型的舞蹈和音乐统称为胡乐; 其舞蹈和音乐类型在汉晋时期已经达成了交流、 学习与融合的目的, 堪称历史久远。
敦煌的舞蹈主要是将敦煌莫高石窟中的壁画模拟出来, 建立一个舞蹈姿势的研究体系, 将壁画中的形象作为舞蹈动作创作的原形, 进而实现舞蹈艺术的发展。③陈康荣《舞蹈基础》 第2 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第22 页。配合多名当代的舞蹈艺术家, 以及舞蹈编排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努力, 实现敦煌舞蹈复活和重新演绎的目标, 并且促进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和种类。 敦煌洞窟考古带给现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它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创造性变革,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二, 它又是建立古典艺术基础上的脉络清晰的艺术发展, 充分彰显了敦煌文化的艺术精神。
二、 敦煌洞窟舞蹈的文化积淀
在敦煌的石窟当中包含雕刻与壁画作品, 其中塑造的舞蹈形象遍布了整个艺术氛围, 成为人类艺术和文明发展的重要证明,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财富。④谢恬《千年敦煌壁画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兰台世界》 2009 年第23 期, 第61 页。②这一地区的民族氛围为敦煌的舞蹈和艺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为地域特征与历史发展重要的交汇媒介。 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 一直到后续我国文化的发展, 都在敦煌地区得到了典型的研究素材。 在汉魏时代, 文化传承需要寄托在国家的政治、 军事, 以及佛教发展体系当中。 南北朝的解毒丹, 北魏的孝文帝非常支持中原的音乐和舞蹈传播到敦煌地区, 因此敦煌的壁画当中保留了很多天宫伎乐飞舞的画面。 封建社会发展到唐朝已经达到了巅峰时期, 这一时段的音乐与舞蹈也呈现出艺术发展的顶峰势态。 因为唐朝阶段我国与西方社会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无论是文化还是物质都呈现出良好的交流趋势, 因此, 艺术表现形式也在歌舞升平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不同部落、 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交流。 敦煌的石窟壁画当中汇集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场景, 这明显记录下当时社会中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的交流与互动,并且以结晶的形式展现出来。 例如第61 石窟当中的屏风画——俗舞, “乐工舞伎均饰双鬟望仙髻。 穿大袖衫、 长裙、 云头履、 挥袖而舞, 富于中原舞蹈特色”。 中原的音乐和舞蹈传播到敦煌的时间, 恰好西域的音乐和舞蹈也伴随着游牧民族的迁徙到达了敦煌交汇地区, 进而成为石窟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并表现出来, 在敦煌的壁画当中能够发现非常多戴着宝冠, 还佩带环钏璎珞的乐舞菩萨形象。
敦煌舞作为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以舞姿、 舞乐等方式为世人领略敦煌洞窟艺术的魅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当代研究者指出: “敦煌壁画舞姿是外来乐舞艺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毫不夸张地说, 敦煌舞蹈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坚实的独立地位, 向世界展示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①肖伟《敦煌舞的共在范围》, 《艺术评鉴》 2019 年第5 期, 第69 页。
三、 敦煌舞蹈的精神内涵
首先, 敦煌壁画中人物形象并非以中原地区人物为主, 而是兼容了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 缘于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 欧洲文化、 印度文化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而敦煌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 也为不同文化的乐舞表现形式在此地的集中、 融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 作为一种缘起于印度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原的主要途径正是丝绸之路。 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后, 迅速在以敦煌为代表的我国西部地区迅速传播, 对于推动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佛教以西域地区作为中转站, 最终在东汉中后期进入中原, 并借由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衰微的特殊条件迅速壮大。 佛教在没有传播到我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还将大乘佛教的《大品般若经》 《小品般若经》 作为理论的经典内容, 另外将小乘佛教的《阿含经》 等内容作为引导修行的依据。 佛教理论中对于解脱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断的深入, 一直保持着向主体的根本去追求的目标, 将内心作为根基, 认定本来纯洁心性因为人们生活中的苦难而发生概念, 虽然有迷失, 不同的烦恼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但是, 应当消灭心中的杂念, 才能够保证纯洁的心性再次的得到解脱。 我国的佛教认为应当发挥人们心性觉醒的理念, 寻找让心性回归单纯的途径, 进而将心性作为人的根本, 实现真心, 让理智的智慧与光明照耀着人们自己的生活, 成为真实本性的特显。 如果不能够理解和参透佛性的内容, 就会成为凡夫俗子, 被心中存在的烦恼蒙蔽内心, 虽然也尚存一丝理智, 但是并不能淹没心中存在的贪念, 进而影响其回到原本的面目。 我国的佛教理念从人的本性角度出发, 将印度佛教思想中的一些本体理论抽离出来, 还原其理念, 让本体更加容易相信自身是受到大众认可、 理解和信任的, 能够接受的佛学理念和本性。 佛法本身就具有佛性, 在万事万物的变化当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本质, 不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也成为佛学学习和理解的前提, 更容易被中国人民接受。 中国思想界对心性问题的讨论在中唐的社会危机之下重被提出, 这一方法就是需要恢复原本的内容, 往返创新的途径。 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 “大凡世界圣教演进, 如至于繁琐失真, 则常生复古之要求。 耶稣新教, 倡言反求圣经(Return to the Bible)。 佛教经量部称以庆喜(阿难) 为师。 均斥后世经师失教祖之原旨, 而重寻求其最初之根据也。 夫不囿于成说, 自由之解释乃可以兴。 思想自由, 则离拘守经师而入启明时代矣。” 敦煌舞中所蕴藏的佛教文化基因, 充分说明了中西文化交流是古已有之的精神内涵。
四、 敦煌舞蹈的现代转换
正是敦煌石窟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才为“敦煌舞” 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丝路花雨》 的演出则成为推动“敦煌舞” 为世人所熟知的重要契机。 “敦煌舞”融汇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 不同宗教信仰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 在经过当代的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之后, 得以幻化为充分展现敦煌文化创造性、 兼容性、 民族性特征的新舞种。①韩晶《论异质文化交融下的敦煌舞蹈文化基础研究》, 《丝绸之路》 2015 年第20 期, 第15 页。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中了解到, 我国舞蹈研究人员认识到“一带一路” 将舞蹈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时机, 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和舞蹈艺术的魅力, 也让敦煌舞蹈成为丰富的多元化元素, 得以更好的发展, 达到不同层面的艺术文化交流水准。
敦煌乐舞随着石窟考古而焕发了新的生机, 随着《丝路花雨》 找到了新的载体。在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 敦煌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很好传承与保护。 敦煌的音乐和舞蹈是从壁画中研发而来的, 也是将一种静态形式以动态模式呈现出来, 这也是敦煌音乐与舞蹈发展至今的客观保护与传播条件。 正是研究学者的努力探索与挖掘, 为《千手观音》 《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 以及《敦煌彩塑》 作中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敦煌舞是现代艺术工作者根据敦煌洞窟考古获得的资料, 对洞窟壁画人物舞蹈姿态加以分析、 总结和整理之后, 融入现代人的理解之后所开创的全新的艺术种类。 它的文化品格是历史决定, 它的精神内涵也是历史塑造的, 二者的结合最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充分体现了敦煌石窟考古对舞蹈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五、 敦煌石窟对敦煌舞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收集大量文献研究资料了解到, 我国舞蹈教育学家和舞蹈文化研究人员都非常关注敦煌舞蹈的文化研究, 更希望深入分析敦煌舞蹈的技巧和审美价值, 保证敦煌乐舞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传承, 保护敦煌乐舞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也是保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达成良好交流与互动。 研究学者从理论到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细节深入分析敦煌舞蹈, 必须关注到壁画当中敦煌舞蹈的形象和自身, 敦煌舞蹈文化坚持将传统文化为本, 树立独特审美意识, 坚持对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审美目标, 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到现代敦煌舞中, 不仅抓住传统舞蹈艺术的精髓, 而且在传统文化艺术中寻求新的创新与不同的发展。 明确壁画中人物的手脚、 手臂、 眼睛和头的位置, 还需要关注到每个脚步与律动节奏的配合, 进而实现对专业敦煌舞蹈人才的培养, 实现推广和传播敦煌舞蹈目标。①金亮《敦煌舞表演风格及其呈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 年第1 期, 第67 页。研究学者致力于研究敦煌壁画中存在的佛学文化, 以及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 还分析丝绸之路中乐舞文虎与敦煌舞蹈结合的重要内容, 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舞蹈姿势, 呈现出舞蹈者纤细的腰身美感, 也呈现出中国古典美的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的时候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 并且希望可以建设21 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重大的目标引起世界高度的重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推动了我国商贸经济的繁荣, 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 中亚社会的文化交流与互动。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课题组《将“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成为欧亚经济利益共同体研究报告》, 2015 年, 第58 页。一带一路的战略方案给我国误导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促进了舞蹈文化的交融。 不同的舞蹈类型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的环境存在差异, 直接会影响到人们的舞蹈文化和艺术形成。③王新建、 关楠楠《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西北民族研究》 2019 年第2 期,第5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