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人群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以怀化学院侗戏培训班为例

2019-12-16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侗族培训班学院

危 静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侗戏是我国的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侗戏是由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唱腔表演、舞台布景构成的综合艺术,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深受侗族人民喜爱,2006年并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侗戏的发展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人的老龄化、剧本的消失、戏班的没落等因素成为制约侗戏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纲要》中,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传承人群培训作为“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和教学资源优势,组织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进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发挥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本土音乐文化的职能,怀化学院积极借助这一平台,2018年成功申报了怀化学院侗戏培训项目,并于2018年11月18日—12月17日顺利开展。本次培训班的举办,体现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民间音乐资源的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三者之间有效衔接,其成功的经验与改进之处对同类院校具有可参考的价值。

一、教学组织情况

(一)精心做好前期调研与准备

在怀化市侗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确定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大背景之下,怀化学院选择侗戏作为本年度研培项目之一,其目的是在侗锦技艺研培班的基础之上,对怀化侗族艺术文化进行系统化、深入化、全面化的研究。由于侗戏传承人群绝大多数来自边远村寨、年龄普遍偏高、文化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学习时间不能保证,也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研培项目的顺利实施,侗戏培训项目工作小组曾经三次前往通道进行实地调研,以便清楚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明确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使培训有的放矢,提高实效。在与预备学员的交流访谈中,从课程设置、生活保障等各方面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他们对培训的期望、意见及建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并以此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在各个教学主题环节教学中,将所了解的不同需求和问题穿插其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讲解,同时把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培训共同研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活动中解决。

(二)学员遴选注重综合因素考虑

对学员的技艺水平、从艺经历、学习态度、学习条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后,从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牙屯堡、播阳、独坡等各乡镇遴选出40名文艺骨干作为培训学员。学员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之间,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28岁。整个培训工作中,学员们能够做到从非遗传承者向学员身份的转变、从工作状态到学习状态的转变、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通过一个月的技艺培训学习,逐渐形成一种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发展局面。

(三)课程设置体现教学基本原则

学院秉着“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原则,在课程的开设上注重“两个多样性”,以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和传承水平。

一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本期侗戏培训班开设的课程有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三大类。基础课程以“政策、公约、法律法规”课程为支撑,提高传承人的族群文化认同和普及传承人的法律知识,以“侗族文化概论、侗戏的历史文化解读、侗戏的现状与表演特征、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等史论课程为核心,提高传承人的学识修养;实践课程以“侗戏表演技能训练、侗戏语言技巧训练、戏曲身段技能训练、侗戏作品创编”等为主导,从表演和创作两方面提高学员的技艺水平;拓展课程主要聚焦侗戏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思考,着重探讨了网媒时代如何扩大侗戏的影响力、地方戏曲社会化媒体创新传承路径等热点话题,拓宽学员的眼界与思路,提高学员的文化产业化意识、新媒体营销和传播能力,为侗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专题讲座、观摩考察、学员论坛、展示交流等教学形式,通过流派交流、学员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维模式,搭建学员之间的互通交流平台,打破师门壁垒,促进信息互通。例如,通过三江林溪侗戏队的采风观摩实践活动,了解广西侗戏与湖南侗戏的异同,拓宽学员眼界,促地行业与地区间的互动交流。此外,通过学员论坛活动,将自己在学习、表演、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看法供大家分析探讨,分享经验与认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师资安排注重整合多方资源

在师资上,不仅整合校内资源,还聚集了校外学界、业界优质师资。授课专家中既有贵州大学吴培安教授、云南大学唐应龙教授、怀化学院吴波教授、张玲教授这样的学界大咖,又有梅花奖获得者王阳娟、国家二级导演方晓慧、京剧名家段美珍等资深艺术家,更有侗戏国家级传承人杨开远、侗族大歌省级传承人吴焕英、侗戏市级传承人杨平义等地地道道“土专家”的加入,实现了多领域、多层次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设施设备完善

在确定培训方案后,成立了教学设施配备小组,以保证培训期间教学设施设备的需求和使用。固定开设109多媒体教室作为侗戏培训班专用教室,器乐排练厅、舞蹈排练厅、艺术实践中心等全天为学员开放,满足日常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的需要。此外,在充分利用学院的侗族表演服装、道具、乐器的基础上,购置必要的教学实践设备。如购买了芦笙、侗族打击乐器、话筒、化妆品等设备,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后勤保障落实到位,满足学员多方需求

为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学员配备了专门的后勤保障人员,从饮食、住宿、学习、艺术实践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有力保障。依托怀化学院西区学生综合食堂以及帝槐酒店解决学员食宿问题。同时校内配套图书馆、体育馆、校医院、超市等基本生活设施。

培训期间配置了2名班主任,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及时了解学员学习生活所需,以便解决学员的各类问题。在对学员生活、学习、安全、活动等全面有效管理的同时,对学员在学习、实践、考察、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

三、成果宣传影响力大

第一,通过各级网络媒体平台,扩大侗戏培训班的影响力。侗戏培训班开班期间,湖南日报、新湖南、怀化市电视台、怀化日报、边城晚报、怀化学院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就侗戏培训班开班、结业和重要阶段性课程,以及开展多种与非遗相关的保护、研究、宣传、交流实践活动均及时在相关媒体和网络上宣传报道,并及时向研培管理平台和官微平台反映各种活动动态和信息。据统计,湖南日报、新湖南等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关于侗戏专题报道5次;怀化市电视台、怀化日报、边城晚报等市级主流新闻媒体关于侗戏专题报道2次;怀化学院新闻网、音乐舞蹈学院新闻网等校级新闻媒体关于侗戏专题报道12次,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此外,怀化市摄影家社会、市文联等单位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将东西培训班作为了他们实践采风的基地,极大扩大了侗戏培训班的影响力。

第二,通过高质量的结业演出,彰显培训成果。2018年12月17日,侗戏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怀化学院在音乐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举行。通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学员们的表演、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表演的新编侗戏《侗戏情缘》、传统侗戏《珠郎娘美》、歌舞《芦笙踩堂》等节目,让现场的观众领略了侗族音乐的魅力,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四、及时做好学员跟踪回访

为了深入了解把握侗戏传承人群的传承需求,学员的学习收获及后续发展设想等,及时做好学院的跟踪回访。回访过程中,学员们非常重视与回访调研小组老师们见面。

来自通道皇都艺术团的学员吴焕英表示:侗戏非遗培训让她对侗戏理论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民族文化和非遗保护的热情更加高涨。自己将以皇都艺术团为平台,积极开展侗戏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像种子一样,让侗戏在侗寨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吴焕英还邀请回访调研小组老师们参与了由她亲自策划筹办的侗族新年活动,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宣传侗族文化。

来自通道陇城村的学员杨芬献激动地表示:经过培训,无论是唱腔、表演还是创编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培训结束回到家乡后,开始紧锣密鼓地排练新剧本,自己编创的现代侗戏《诚信》于2018年12月20日代表通道侗族自治县参加了怀化市首届地方戏剧展演活动,并获“传承优秀表演奖”。

通过回访与调研,对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作为我国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状等情况的一手资料,有利于学院及时总结培训经验、改进课程设置、评估教学成果、促进教学相长,对今后开展此项工作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员们的技艺水平、学识修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侗戏的传承任重道远,在今后,我们应该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侗戏创新传承的问题。侗戏体现了侗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是民族符号的象征,保护和传承他们,让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正向继承、横向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敢于吸纳他人的优点,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创新使侗戏走向更高更大的舞台。但是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不失“侗韵”又能让观众易于接受,把握好创新的“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二是不断致力于探索振兴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互利互赢的创新型模式,构建更加“精准”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体系和服务平台,为侗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猜你喜欢

侗族培训班学院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绵阳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培训班组图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画画培训班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