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古典音乐的特殊体验

2019-12-16孙锦族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古典音乐

孙锦族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以及宣泄人们内心世界的媒介,间接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想法和喜怒哀乐。但当我们听一部歌剧或一部交响乐并且了解作曲家的想法和意图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音乐更深层次的世界,跟随音乐的情绪或音乐主题的走向,直至全曲推向高潮,从而获得无以言明的震撼与感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获得内心情感上的共鸣,而本文在这里则更多想表述的是此时我们已与古典音乐融为一体,你在音乐里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任何人无法体会,任何事物无法替代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描绘古典音乐的这种特殊魅力。

一、音乐在戏剧中的情绪渲染——以歌剧《茶花女》为例

歌剧《茶花女》可谓是最为大家熟知而且脍炙人口的西方歌剧代表作品之一了,是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大师威尔第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歌剧长河中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故事蓝本源自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全剧共三幕。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并在进一步修改之后成为各国歌剧院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盛演不衰,剧中以大量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唱段为观众所铭记。歌剧讲述的是一位游走于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薇奥莉塔,和一位来自正统家庭的青年阿尔弗莱多,不顾身份地位的悬殊及世俗礼教,坠入了爱河,原以为从此可以白头偕老,无奈在青年父亲阿芒的秘密干涉下,薇奥莉塔被误以为是一个嗜钱如命、用情不专的女子,最后阿尔弗莱多终于明白真相,但为时已晚,薇奥莉塔因为病痛缠身和爱情的打击逝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个误解,造成了两人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这部歌剧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因为作品在剧情上的成功,更多的则是来源于作曲家在音乐上塑造的完美形象。

序曲拉开,一段美妙而又略带悲伤的旋律如诉说般娓娓道来,薇奥莉塔一袭白裙在黑暗的舞台中央陷入凄婉的沉思,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随后,乐曲转向明朗的大调,欢畅轻快的舞曲伴随着人们的谈话充斥着整个富丽堂皇的房间。薇奥莉塔和阿尔弗莱多的一曲《饮酒歌》更是把舞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之后二人的相互倾诉和真挚的对话更是如写实一般紧紧抓住听众的心,音乐也随之变得激动、热烈,如果身在现场,那么你也一定会感到自己情绪的热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被整个剧情吸引。

在第一幕最后薇奥莉塔演唱的咏叹调中歌词说道:“真荒唐!这是空虚的妄想!可怜的姑娘,孤独,被抛弃,遗忘……要欢乐!在享乐的漩涡中死亡!”薇奥莉塔过惯了奢靡生活后突然遇到阿尔弗莱多的温情呵护内心所承受的是不可思议到纠结矛盾的心理变化,音乐用弦乐激烈紧张的震音和不协和和弦烘托出薇奥莉塔矛盾不安的内心活动,使听众也不自觉地颤栗,跟随音乐沉浸到剧情里,极具戏剧效果,相信每位喜爱歌剧的爱乐者每每听到这里都会为之动容,并真切地感叹、同情薇奥莉塔凄凉惨淡的一生。而在薇奥莉塔拼命驱逐脑海中自己对幸福爱情的幻想时音乐又响起了阿尔弗莱多对她倾诉衷肠时的爱情告白,那样甜蜜而感伤的旋律,加上男高音优美的音色无不使每位听众沉醉于此,难以自拔,在这里音符已经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化为一种幻象,使人仿佛看到了他们凄美的故事结局和爱情悲剧,这种“感同身受”则是音乐的附加效果。

歌剧第三幕也即最后一幕中,薇奥莉塔和阿尔弗莱多久别重逢后终于相见的场面着实令人动容,在仆人告知薇奥莉塔阿尔弗莱多回来时,薇奥莉塔心情万分激动,弦乐和木管也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烘托出此时薇奥莉塔激动难忍直至落泪的情绪,听到这里的人也一定会情有所触,久别的恋人再见面时那种激动和思念不就是音乐里所描述的这样吗?随后,二人的一首重唱《让我们远离巴黎的喧嚣》将我们带进对爱情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中,音乐用轻柔的三拍子轻声吟唱出来:“让我们远离巴黎的喧嚣,我的挚爱,同步人生,共偕白首,过往的哀伤终会得到补偿,青春的红润会重现你的脸上,生命的气息光照你我,未来的岁月笑语晴朗……”歌唱家在演唱这一段时通常采用半声歌唱状态,女声断音的部分也恰恰表明了薇奥莉塔正处于疾病缠身,命不久矣的虚弱状态,因激动而气喘吁吁。听这一段的音乐会让人深深地感到心疼,忧伤中带着希望,痛苦中又夹杂着喜悦。最后,阿尔弗莱多的父亲也来了,但为时已晚,随后薇奥莉塔拿出自己的画像交给阿尔弗莱多并唱到:“倘若有一位温婉的淑女,青春少艾,韶华正茂,愿将她的芳心许予你,请娶她为妻,切勿迟疑,这是我的心意!请你给她这肖像,然后告诉她,这来自天使的礼物,是对你们一份永恒的祝福……”此时音乐再次想起了那段薇奥莉塔与阿尔弗莱多两人初次表明爱意时的美妙旋律,薇奥莉塔忽然感觉病痛全无,整个人好似容光焕发,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时的管弦乐却已有明显不同,低音部分下行,调性随即转为阴暗,弦乐震音低沉地响起,仿佛在预示着什么。最后,音乐在管弦乐整体推动下急剧增强,弦乐又急剧下行,薇奥莉塔终于倒在了舞台中央……

曾经有一位之前对这部歌剧没有任何了解的男孩在听完整部歌剧后泪流满面,失声痛哭,他说这些唱段的音乐让他想起了自己以前许许多多的回忆,有痛苦的,失意的,有甜蜜的,美好的。看来,好的音乐是可以走进人的内心的,它会唤醒你的大脑,你的内心深处,挖掘出你潜藏的情感。

二、听交响乐是一种精神上的高级享受——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第四乐章为例

柴可夫斯基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浪漫乐派的音乐大师,传奇的一生也赋予了他的音乐不一样的传奇色彩,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即第四、五、六交响曲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音乐。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标题叫做“梦”“热情”,但是在情感激烈的程度上并不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就是著名的“悲怆交响曲”。其实,最初这部交响曲俄文的标题翻译过来应该是“热情”的意思,柴可夫斯基对于如何给这部曲子命名也是有一些犹豫不决的,根据他的弟弟莫德斯特的说法,柴可夫斯基本人更加倾向于“热情”或者“激情”这样一个意思,但是在出版时,出版商却用了听上去更有噱头的“悲怆”来命名。同时,“悲怆交响曲”也是柴可夫斯基生前最后一部交响曲,亦是他交响乐创作的巅峰,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完成时间是在1893年8月,首演于1893年10月28日,地点在圣彼得堡。演出后,柴可夫斯基又做了少部分的修改,9天后,柴可夫斯基迅速去世。去世的说法有很多人认为是自杀,但真相我们已不得而知。柴可夫斯基曾说过:“在这部交响曲中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所以,当他在创作时整个人就全部投入到作品中,往往无法自拔,这或许也成为他悲剧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

《第六交响曲“悲怆”》以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黑暗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为中心内容展开,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全曲,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读白的形式展现出来。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惶惑、痛苦、犹豫、彷徨,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的态度,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向往形成对比。第二乐章是人们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温暖亲切,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人们又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在黑暗中继续不断抗争。第四乐章,黑暗的现实生活中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最终走向灭亡,人们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大卫·布朗也曾对四个乐章进行过概括,第一乐章是冲动,渴求;最后一部分则是消逝。在第四乐章里,死亡的意味非常浓重,整个乐章充斥着忧郁的抒情性,让每一个听过它的人都感到难以名状的悲伤甚至恐怖,但这其中又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整体上来看,它让人感觉到矛盾重重却又合乎情理。在整个第四乐章里你会找到许多前面几个乐章的影子,弦乐和木管层叠而至,在舒缓的旋律中不停地爆发而又收缩,不停地揪紧你的心,每一次上行的旋律都仿佛把你推向最高的浪尖处,然后坠落,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忽而又豁然开朗,好像走在了一片广阔无垠的旷野中,前方是光明,后面则是黑暗,我们只能跟随音乐迈开双脚不断向前奔跑涌动,心跳也随之加速。忽而音乐又慢慢消失,而我们的意识也在消沉,这时耳朵好像比平时更敏感,周边慢慢的安静且沉默下来,你会感到所有的灯光也随之黯淡,漆黑,只有不知是音乐的尾音还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还在盘旋,不愿离去。

欣赏这部交响乐的时候我们不仅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也是在探索作曲家生前在世的生活和经历,他笔下流淌出来的音符必然与他曾经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还夹杂着对作曲家本人传奇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这也使整首乐曲覆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留给所有听众一个想象的空间。

无论是命运的重击还是死亡的阴影,当这首曲子结束后你都会有一种失落感,这其中夹杂着你对生活的感悟,对命运的感叹,以及获得的人生启迪,这样的体会当然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只有交响乐能够带给你,只有古典音乐才能让我们获得这样的精神境界的高级享受。

三、电影中的古典音乐——以《泰坦尼克号》、《辛德勒的名单》为例

这两部电影都是斩获奥斯卡大奖的优秀之作,无论是从电影剧情、画面、配乐还是剪辑上,都堪称经典,是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峰。所以,以这两部电影为大家所熟知的程度,在内容简介上这里就不用再赘述了。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前甲板上弦乐四重奏的画面无不让每一位观众为之动容,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去向何方亦或是不愿相信死神的到来时你会怎样做呢?当电影中所有人都在慌乱中逃生,哭喊,求救的时候几位音乐家缓缓走到甲板中央,举起手中的琴开始演奏,美妙的四重奏与灾难中混乱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是音乐抚平我们的悲伤,使一切安静下来,驱散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这首最后的四重奏,是一首赞美诗——《Nearer My God To Thee—更近我主》,无论身在哪里,活着或是死亡,都不要忘了上帝的恩典,要更加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当言语表达不了这一切时,音乐会代替它向我们诉说,所有虔诚的信仰,所有内心的平静与安详,所有对美好未来的企盼,都需要这样一个桥梁来彼此连结。

又或者是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纳粹开始焚尸的时候天空飘着灰洒落下来,小女孩的红色上衣与影片黑白的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对比,她蹒跚地躲进街边的店铺,转眼间却出现在运尸车上……哀伤婉转的小提琴缓慢地响起,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仿佛在诉说着死去的人们的痛苦。这段音乐实在太有感染力,闭上眼,自己仿佛就身处这个世界,睁开眼又回到眼前的世界,就这样在音乐中不断穿梭,历史的苍凉感也不断袭来。当“红色”的希望淹没在“黑白”的死亡色调里,小提琴的音乐忧伤而动听,继而又显得那样的悲壮和凄惨,让每一个听过的人都潸然泪下,无法忘怀。尽管这一幕在所有场景里显得脆弱而无力,但此刻,音乐赋予了它力量和责任,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相信你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场景,它会在你脑海中一直浮现,难以抹去。但是很难想象,如果这两部电影没有这些音乐的衬托和渲染,会不会有那么多观众痛哭流涕,沉浸其中,流连忘返,答案可想而知。没有音乐,单纯的剧情会稍显苍白,无法使观众如此倾心,刻骨难忘,而音乐,则使电影剧情更加丰富,同时也升华了电影主题及电影本身。

古典音乐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它没有文字那么直接,没有话语、肢体动作那么一目了然,但却能表达更深邃的东西。我们在古典音乐中的特殊体验会使自己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对待生活,对待事物有不一样的看法,是上升到另一个境界的非同寻常的审美体验。当你爱上它你就拥有了开启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它会成为你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并带给你不一样的心态,不一样的美感,不一样的人生。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古典音乐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集市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周末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