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知行合一民俗学

2019-12-16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化民俗

民俗学,既是一门人文学科,又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属性,同社会生活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这门学科自诞生之初,就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高扬“民主”“科学”大旗、重建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一大批民俗学者更是借助自己的理论和知识储备,通过对不同体裁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中特定内容的采录、整理、改编和研究,直接参与到了移风易俗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新文化的建设当中。这些工作,可以说是民俗学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发展方向上取得的突出成就。

近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及文化形式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变化,面临损坏、破坏乃至消失等各种严重威胁。对于这种状况,广大民俗学工作者往往有着切身而深刻的观察和感受,也有着强烈的关怀。正由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民俗学的深刻烙印。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兴起和开展过程中,民俗学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作用,不仅保证了保护工作顺利健康地运行,而且为维护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这方面的成绩,尤其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范围展现了民俗学作为一门知行合一的学问的鲜明特征。

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那些文化传统,无论被称作“民间文化”还是被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与人的生活实践直接相关的活态文化。保护它们的目的,既是为了保护这些文化形式本身,但更是为了保护其创造、传承和使用者传承和享用这些文化的权利,进而促进相关社区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因此,如何在充分尊重优秀地方文化资源的传统自足性、尊重社区意愿的前提下,借助这些资源为发展或重振地方社会服务,也自然地成了许多民俗学者积极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在美国民俗学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公共民俗学,就是在这种思考和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领域。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日本、韩国和中国为应对相似的现代化冲击先后开展的全国性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于民俗学界的力量,也正是因为民俗学者对传统生活与现代化的冲突问题有持续而积极的关注,并有志于为重建乡土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当前的中国,在经历数十年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之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作为民俗学传统关注场域的乡村地区,所遭遇的改变尤为剧烈,呈现的问题尤为严峻。长期以来,一大批民俗学者之所以致力于村落生活传统的“抢救性”调查记录,参与发起并积极投身于整体的村落保护工作,就是为了借助专业知识来帮助应对和解决乡村所面临的难题。随着国家开始启动“乡村振兴”战略,民俗学者对村落生活传统传承与文化建设的关怀,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其所积累的相关学理知识和经验,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民俗学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也可以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首先必须立足于学术的立场,以民俗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扎实田野调查和系统文献比较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展开全面、细致、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唯此,才可能获得相对准确、合理的结论,也才可能对社会振兴乡村这一重大的社会实践做出具有学科特点的具体贡献,并进而达到学科自身建设与社会服务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