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中国翻译文化的历史嬗变研究*

2019-12-16彭惠玲

山西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

彭惠玲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2)

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文化实力当成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中国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其英译发展将给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发展开始加速,为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机遇。因此,还应加强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走势研究,以便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典籍释义

在词典中,“典籍”为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典籍不仅是载体,同时也是内核,是经受过悠久历史考验和筛选而遗留下来的文献与典册,在民族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正如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一样,中国文化典籍涉及历史哲学、科技、兵学、文学、法律、宗教等多个领域,是各学科的经典作品,得到了历史上各代学者的传播、增补、阐释和研究,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典籍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进行了汇集,能够展现出民族数千年的精神与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1]。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典籍将成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使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使民族“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文化观、世界观得到传播,在展现民族个性的同时,完成强大国家形象的塑造,继而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发展历史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从近代开始发展的,在历史上粗略分为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和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个阶段。加强对不同阶段典籍英译特征的研究,能够为了解典籍英译走势奠定基础。

(一)鸦片战争前的历史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开端,要从近代典籍英译传入欧洲算起。在此之前,中欧之间已经拥有数百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交往历史。从史料记载来看,1950年由欧洲传教士雅各布森翻译的《明心宝鉴》是首部传入欧洲的典籍英译作品。受中西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翻译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传入欧洲的典籍英译作品多由西方传教士撰写,内容主要涉及宗教、科技等领域。包含《赵氏孤儿》《诗经》等在内的文学经典英译作品也得到了少量流传,以满足西方国家对东方古老文明的探索需求。由于鸦片战争前中国面向西方国家仍然处于被动开放状态,因此该时期作品带有中国文化西渐的特点。除了西方传教士,中国首批留学生和爱国人士在将正统欧陆典籍带入中国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典籍译入欧洲,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近代中国文化得到了启蒙。

(二)鸦片战争后的历史

伴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不断对外扩张,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流关系日渐复杂,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增强,促使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传播速度得到了加快。较之过去,该时期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作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开始增加,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大量名著都得到了翻译,东方智慧得以在海外传播。在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典籍英译队伍中,但由于社会文化思潮受时代限制,当时的英译本中流露出了强烈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2]。在译本内容上,为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文化内涵,译者常常会对原文内容进行删减和置换,使得译本带有主体主观创造性和倾向性,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则不利于译入国受众全面理解文化典籍内容。此外,英译作品呈现出碎片化形态,多为节选本,缺少系统化态势。经过来自中西方不同主体的翻译、创作,该时期中国文化典籍内容加入了不同文化底蕴,促使译文与原意之间产生了偏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并未得到重视。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强,经典名著英译作品逐步完成,包含明清小说、唐诗、宋词等在内的文化典籍开始向世界各国输送。在这一时期,文化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促使中西文化加速互动,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求同存异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得到了逐步凸显,英译队伍力量得到了不断充实,使得文化典籍英译开始受到国家重视,典籍英译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90年代后期,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技术进步并且加速了知识爆炸,促使思想类典籍复译作品迭出,几乎所有长篇小说都拥有了英译作品。同时诗歌英译也繁荣发展,使得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学科发展倾向,最终促使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3]。

三、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走势分析

结合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发展历史可知,实际上文化典籍英译特征转变是从20世纪前后开始的,可以将20世纪看做文化典籍英译发展的分水岭来对典籍英译走势展开分析。

(一)译者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前后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中国完成了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从而促使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发展出现了转向,译者从传教士、外交官向先进知识分子、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等转变。在中国被迫开放后,留学海外的中国人、海外汉学家等加入到了典籍英译队伍,宣告了被传教士和外交官“垄断”的典籍英译事业的转变,使得典籍英译不再局限于某种题材,而是开始不停地变换题材。在20世纪上半期,典籍英译呈现出世俗化倾向,译者更多关注读者感受。例如,英国韦利在典籍英译上注重口语和对话,在对《论语》进行英译时符合孔子语录体,使英译作品带有世俗性特点,他在翻译文学类典籍、民族典籍和思想类典籍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译者开始关注典籍学术价值,促使典籍英译向着学术化方向转变。因为在这一时期世界开始向着和平方向发展,各国民众思想变得日渐活跃,促使各种各样的学派得以诞生,加快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受西方思潮影响,海外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开始运用学术理论,用于对研究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实现了翻译与研究的互补。例如安乐哲在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对儒家思想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往复翻译”的观念,运用过程哲学手段体现译文中儒家思想的实用性,起到了反哺中国文化的作用[4]。对于中国译者来讲,则更注重中国文化的传递。林语堂作为代表,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孔子的智慧》等作品的编译,达成向西方国家传递中国儒道思想的目的。而新中国成立后,以许渊冲等人为代表的翻译家开始进行各类题材典籍英译,使得海内外华人一同进行典籍翻译,侧重对典籍愿意进行传达,以展现典籍的价值。

(二)载体的多样化发展

在20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将词典编撰当成是主要载体,侧重于汉语学习而非典籍翻译。直至20世纪,词典依然是典籍英译的载体之一。经过了多年发展,中国文化典籍译本得到了大量积累,如《论语》就包含60多个译本,拥有不同时代、译者和翻译目的等,能够表达出对文化典籍的不同看法,能够为20世纪典籍英译词典编撰提供丰富素材,促使词语阐释得到全面把握。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现代典籍英译词典的编撰提供了条件。借助网络进行查询和在线翻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使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词典得到专业编撰,继而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支持。伴随着20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快速发展,英译载体变得多样化。在上半期,国民党政府开始刊发期刊,其中包含大量文化典籍英译作品的节选内容。因时势动荡,包括钱穆在内的一些文化精英前往香港,为谋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期刊,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在20世纪下半期,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天下》《中国文学》等期刊得到了创办,希望凭借期刊针对性和固定读者群实现民族文化思想的传播。从80年代开始,典籍英译期刊取得了繁荣发展,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销售。然而伴随着科技进步,词典、期刊等载体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实现典籍英译载体创新,从而通过推动载体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典籍文化对外传播需求。

(三)方法的多维化发展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较于介绍性书籍,典籍英译相对客观,带有的主观倾向少。然而在20世纪之前,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导致翻译实践容易发生扭曲,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典籍翻译方法取得了多维化发展,不仅在理论层面得到了系统研究,同时也开展了丰富的翻译实践,为典籍英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1906年,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提出了中国传统译论,认为中西哲学无法对等,翻译时需要完成哲学术语的转换。从80年代开始,典籍翻译理论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如汪榕培的“传神达意”、许渊冲的“三化”等,尽管属于传统译论,但展现出了西学的归纳导向,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定理论指导。发展至20世纪末,伴随着“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等项目的开展,典籍英译研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机制,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理论,使得典籍英译研究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来看,进入到20世纪后典籍英译研究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促使译本得到了变化,内容上更加广泛,体裁范围也逐渐拓宽,译者开始引入更多实用翻译策略,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英译经验。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典籍翻译将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促使各种翻译策略得以产生。因此,还应加强典籍翻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推动典籍英译工作的全面开展,从而在多维方法支撑下推动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20世纪开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不再局限于传教士和外交官,而是取得了多样化发展,典籍英译作品逐渐增多,促使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推动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繁荣发展。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想要完成“走出去”的事业还要进一步推动译者、载体和方法的发展,才能通过多方通力合作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角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谁远谁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