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的探讨*
2019-12-16侯志东
侯志东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南通 226500;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845350)
在世界文化发展与保护视角下,对于我国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基于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要求,对该地区进行管理时,要将历史档案保护作为管理重点。从2000年起,我国国家档案局启动了“遗产工程”,自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逐渐开展。对于西部濒危少数民族而言,遗留的历史档案是了解该民族历史进程以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积极构建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综合保护体系,提高历史档案遗存度。
一、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遗存现状分析
历史档案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以及民俗等的发展进程,历史档案的记录形式较为多样,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口碑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较好,因而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相对较多,但还是存在部分被损毁的档案。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金石档案为例,由于长期裸存野外,且存在人为损坏以及风化漫灭等因素,档案受损严重。西部少数民族中的白族,其形成的石刻档案较多,1942年,石钟健先生针对白族石刻档案进行了深入考察,而后在大理喜洲弘圭山一带发现5000余块墓碑,据此估算整个大理至少应有10000多块石碑。但实际上,白族石刻历史档案完整保存至今的仅有1000余块,而且这仅有的1000多块石刻历史档案也在时光的流逝、风雨的击打下呈现出诸多问题。例如,碑石破损、碑文消退等,碑文破损率极高。此外,还有一类历史档案流失也极为严重,即口述历史档案。例如,在对贵州省荔波县的调查中发现5000多册布依族手写古书,且均为1912年之前的,主要存留于布依族老人手中,且此类手写古书属民族特有的文化遗留,一般人难以看懂,只有当地老人能读懂,但是这些老人多为70岁左右,因此,如若不及时抢救他们所了解的手写古书档案,那么伴随着老人的逝世这些历史遗留档案、口碑历史档案也将逐渐消逝于世间。
二、导致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生存不利的主要因素
(一)人为与自然因素。我国曾经历的文革,对于历史档案保护而言是较大的冲击。以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例,在破“四旧”形势下,局势混乱,馆内各类文书及藏文经版皆被损毁。此外,还有被当做随葬品人为损毁的档案资料,譬如,云南新平县甸乡有位毕摩在当地颇具影响力,此人保存着诸多彝文古籍,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档案,但这些珍贵档案却在此人去世时被当做随葬品烧毁于墓旁,珍贵的历史档案就此消亡于世间。上述档案的消亡皆由人为因素所致。而从自然因素角度进行分析可知,西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是6—9月份降雨较为集中,冬春两季则表现出明显的干燥特征,且日照强烈,对于纸质历史档案而言,容易出现脱水以及纸张老化和脆化问题。
(二)收藏机构保管条件因素。我国对于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工作较为重视,针对西部地区,国家也积极地建设了档案局与收藏机构,各个地区的馆藏数量都较为可观。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档案收藏机构中,却存在缺乏专门的收藏室与专业、先进的保护设备的问题。保管条件的简陋已经成为导致历史档案出现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档案保护法规因素。在西部地区,保存的历史档案整体较为丰富。在市场经济驱动下,部分过于追求利益的人会对民族档案文献进行收购,此类人正是文物贩子,他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将珍贵的档案贩售到沿海及国外。大量档案资料流向国外,对于我国档案资料而言是巨大损失。广东地区就出现了贩卖历史档案的现象,在古籍市场上可见纳西东巴经书的贩卖人员。在傣族地区,存在较多与泰国、老挝等接壤的地区,会出现相互通婚以及通商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傣文文献就会出现被非法收购以及外境流传问题。在流失境外的历史档案中,就包括傣医珍典《档哈雅龙》,至今仍下落不明。对于历史档案而言,其自身具有较多的特性,且存在物权不明的问题,再加上我国针对历史档案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就会导致珍贵的历史档案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归属地不明问题。
(四)现代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变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受到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青中年走出本民族,走向大城市,因此已渐趋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了解的越来越少,民族文化的传承几近断裂。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了解本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在世老人也逐渐减少,这些都构成了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前景严峻的主要因素。在云南丽江,译著东巴经时,数百位东巴协作完成了东巴经的译注,著成《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但是当时译著东巴经的东巴大多已不在世,对于后续的文化延续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在大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懂得民族知识老人去世而导致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流失的问题。
三、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综合性保护研究
(一)构建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长效保护机制。我国档案管理局一直高度关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断制定和完善各个领域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政策,有效保护了各个地区的历史档案。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各项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被颁布,逐渐形成了围绕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的长效机制。基于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历史档案管理时,要积极地将民族历史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人员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充分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档案保护落到实际,尤其是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得以被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质性的抢救。对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也应紧抓顶层领导,建立从上到下系统化的保护机构,从省市级政府到下辖的地区部门都要考虑在总体规划中,科学分工,明确职责,做好各个部门之间历史档案的管理协调。最后,在进行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培养专业的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管理人才,在进行人才的教育培训时,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培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函授以及远程教育等。
(二)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征集与追索。在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分布较为广泛,可以在西部很多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民族研究所等地方查阅到相关的历史档案。然而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机构都具备保护历史档案的充分条件,故此,在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保护上,应进行针对性的投建。例如,相关机构需要进行历史档案保存馆的建设,应将历史档案移交到硬件设施以及保存环境较好的档案馆、图书馆以及档案馆中。在西部地区,部分民族群众也收藏有大量的民族历史档案文献,以土司、巫师以及歌手等为主。基于此,当地政府部门应联合文化机构对民众收藏的历史档案文献进行调查、征集和购买,并对其进行拓印,最终将其移交到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实现对历史档案的集中珍藏。对于在新中国成立前流失的大量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档案而言,要追溯其源头。我国国务院曾提出要坚决依法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在全球化视角下,档案文献的流失是一个国际化问题,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追回流失的历史档案,在追回历史档案时,要遵循国际公约,即《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要善于借助外交途径对历史档案文献进行追回。
(三)采取先进技术保护濒危少数民族的历史档案。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档案种类较多,在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档案进行管理时,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技术与手段。作为历史档案的收藏机构,要加强对先进保护技术的交流,整合各个机构的保护资源与技术优势。对不同的民族历史档案载体进行有效保护,可以搭建历史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块。同时要采取先进的保存设备,并且要积极探索能够还原被损坏一部分的历史档案的先进技术,确保能够提升历史档案的保护水准。
(四)积极抢救濒危少数民族的口述历史档案。在西部濒危少数民族的历史档案体系中,口述历史档案占据较大的比例,在对该类历史档案进行保护时,要善于利用声像技术,找到相关的口述档案传承人,将口述历史录制下来,并制作成光盘、影片等进行长期保存。历史档案的保护机构要对当前的口述历史档案的传承人提高重视,要将其看做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基于此,相关部门应针对口述历史档案传承人建立保护与管理制度,要着力对口述历史文化传承人进行培养。
(五)通过法规保护濒危少数民族的历史档案。我国针对档案保护设有专门的档案保护法,针对不同的档案保护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定,在《档案法》中对档案倒卖行为进行了管理规定,指出针对该类行为,国家行政机关要严厉的进行行政处罚。对于历史档案古籍的保护工作,根据相关法律可知,在对古籍进行买卖时,要提高流通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要对古籍销售以及拍卖等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核,避免出现古籍走私等违法活动。对于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在进行历史档案管理时,更应该重视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民族历史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在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档案的保护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历史档案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包括历史档案的破坏、被盗等。而对于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则更要加大历史档案倒卖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以降低该类行为出现的频率。
四、结语
西部濒危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问题需要被高度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档案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当前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损毁严重的问题,相关机构和人员需要提高重视,要了解可能对历史档案保存成效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并采取全面的措施进行历史档案保护管理。管理人员要从构建历史档案长效保护机制、对历史档案进行征集与追索、积极采用先进技术等方面进行档案保护,并促进历史档案保护法规的完善,为西部濒危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可持续的历史文化传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