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9-12-16刘丽

山西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观思政大学生

刘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0433)

将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无论对高校思政课本身的创新发展,还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重点探究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情况,不仅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使得人们能够对习近平历史观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为习近平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实践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一、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分析

(一)帮助构建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首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体来说,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习近平历史观内容,可以使得大学生对客观历史、史实形成正确认知并学会理性解读,并从中总结出客观历史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受此影响,学生能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质特征等予以精准把握,结合相关思想课教学内容,在有效实现高校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高度统一下,逐步引导大学生构建起正确、理性的历史观。

(二)推动思政课教学深化改革

习近平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也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落实。这主要是因为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思政课的各项理论课程内容,与习近平历史观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先进思想理念与方法理论等进行相互联合,在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和学习面的同时,大大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1]。不仅如此,大学生在立足思政课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围绕习近平历史观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推动其实现内涵式发展,并在习近平历史观的正确指导下,不断优化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由此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

二、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历史态度存在偏差

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正确认识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性,并可以主动将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相互融合,但就目前的融合效果来看,习近平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与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清晰认知、历史态度存在偏差等有关。事实上,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移动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接触更多不同类型的文化思潮。但由于其中掺杂着诸多不良文化、有害信息等,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造成冲击,最终使得部分意志品质较为薄弱、认知能力与思辨能力相对较低的大学生,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与欺骗,出现思想矛盾、质疑历史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习近平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深入融入。

(二)融入方式与手段传统单一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习近平历史观,或是通过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系列会议视频等,由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未能与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行充分结合。同时,在融入习近平历史观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时,所采用的融入方式和手段大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教师鲜少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加之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也未能重视与学生之间的高效沟通交流,因此导致学生在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甚至长期的纯理论式教学,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与习近平历史观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习近平历史观的深入融合产生不利影响。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习近平的历史观中,不仅涉及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等诸多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思想内容,是学生全面认识客观历史问题、了解历史核心本质的重要帮手。因此,将习近平历史观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相互融合,需要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作为基础保障。但由于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未针对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互融合,专门建立起相应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与选择上,也大多存在随意性强、主观性大的问题,且多以机械式应用习近平历史观中的理论内容为主,因此也同样制约着习近平历史观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互融合。

三、习近平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入路径

(一)基于历史角度建立正确认知

想要实现习近平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融入,首先需要基于历史角度,建立起大学生认知公示,使得全体当代大学生均可以对历史形成客观、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知,自觉认识到学习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性,并可以在其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其中。通过结合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可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和谐、富强、民主的国家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等内容始终贯穿习近平历史观,在将其融入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时,教师应当通过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讲话,引导学生主动结合以往所学的党史、国史知识内容,自主探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党史和国史所提出的思想观点、理论内容等[2]。除此之外,在十九大等各重大会议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持续奋斗的过程”,即便时代发生变迁,客观历史也始终不会消失或被改变。基于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入习近平历史观,引导大学生探究、归纳总结我们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大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正确的习近平思想观,辨别各种类型的文化与思潮,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己任,始终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并通过不断学习积极正确的习近平历史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不断培育自身的良好核心素养。

(二)创新利用多元融入方法手段

高校思政教师应当主动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对思政学习、习近平历史观学习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在帮助实现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入融合下,有效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网络中自行搜集有关习近平历史观的资料信息,包括图文介绍、影音视频等,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分享交流,使其能够灵活应用各种媒体资源,深化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解与认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权威数据库,以在线或是下载浏览的方式了解更多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专业解读,了解有关习近平历史观最新的研究理论成果,并积极将其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从而在有效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深入剖析习近平历史观,真正把握其核心内容与思想本质。

另外,除了运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微课”这一教学手段,借助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视频,在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立体的图像、视频动画等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较为抽象、理论性的习近平历史观核心内容,为后续的思政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包括“大学生穿伪军服装拍照”“部分大学生盲目崇尚国外品牌”等生活案例引入课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使用习近平历史观与以往所学思政内容,对其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思维。而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微信、QQ等新兴媒介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在学习群中上传关于习近平历史观的最新理论内容,同时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于群内发起互动讨论话题,从而在有效加强师生高效交互下,更好地完成习近平历史观与思政课程学习。

(三)建立健全相关教学课程体系

最后,高校还需要专门针对习近平历史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建立完善的相关教学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教师深入挖掘习近平历史观中关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等相关的理论阐述、思想观点等,将其与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中有关传统道德、法治建设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出符合学校自身实际且具有特色的思政校本课程,为深化学生思政学习、实现习近平历史观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入融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3]。其次,由于习近平历史观中涉及大量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命运的解读、认知,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将其融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依托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这一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以时间为轴、以历史为纲,从中国海军建军的角度出发探索整个中华民族奋斗史,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可以使其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这一思路,在积极将习近平历史观与各门思政理论课程内容进行相互融合下,实现思政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高度统一。使得教师可以在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指导下规范开展相关教学设计工作,促进习近平历史观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入融合。

猜你喜欢

历史观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
《教师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学习教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