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类新闻科普节目的新探索
——以《照亮新闻深处》栏目为例

2019-12-16郭佳楠

传媒 2019年20期
关键词:广播剧科学知识听众

文/郭佳楠

作为北京唯一一档广播类新闻科普栏目,《照亮新闻深处》以“新闻+科学”的视角,挖掘新闻深处的科学故事,使新闻报道与科学传播齐头并进。栏目内容以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科学知识、国际热点新闻为主,丰富全面,并邀请相关领域科学家和科普专家与主持人对话,就这些内容分析其背后的科学知识,因而兼具可听性和知识性,使科学以新闻为媒介在公众中得以传播。同时,栏目还积极发挥融媒体互动传播的优势,推出了网络平台的视频直播、短视频、广播剧等多种形式,成功打造了品牌。

“新闻+科学”:创新科普新形式

邀请科学家传播科学新闻。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后,我国的科普传播仍然存在形式单一、覆盖率低、科学家参与度低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参与科普的人员多是有科普之心但没有科普能力的行政人员,科学家没有发挥最大的科普作用,这就造成了“科学家的科学”与“公众的科学”之间的鸿沟。而连接“科学家的科学”与“公众的科学”之间的纽带,缩小它们之间鸿沟的最好方法就是将科学家引入到科普传播的过程中来,以科学家与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普。但当前大部分科学家都主要专注于科学研究,对如何通过媒体与公众打交道并不在行,甚至有主动回避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科普良机。而专业的科学术语也难以被普通公众所理解,因而将复杂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就成为科学传播的关键。为此,《照亮新闻深处》栏目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通过邀请科学家参与节目的方式,以听众喜闻乐见的普通语言消解科学术语的陌生感,为听众提供关于热点问题背后存在的科学知识,这种具有权威性和通俗性的解读方式,实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广泛传播。

与听众“同感”,简化科学普及。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照亮新闻深处》栏目通过到社区进行科普、通过网络收集意见的方式及时掌握听众对科普的困惑。在科学家参与节目播出时,主持人会提前与这些嘉宾沟通当期的核心话题及访谈主线,提前熟悉科学知识并用日常比喻和举例的形式为听众解释科学知识。例如,用晚上看世界杯的现象类比动物的晚间作息,阐释人对动物的影响;用七彩斑斓的彩虹类比光谱,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到对科学知识的解读过程中。主持人还用日常的比喻和听众产生“互动”,在直播结束后,主持人还会与嘉宾回顾当期节目,就直播中的一些语言表述、逻辑顺序等内容交换意见,让科学家更了解如何运用听众熟知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这既增强了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培养了“科学主持人”和“传播科学家”,有利于大众媒体的科普传播。

科学思维输出价值观,打造科普新内容

为听众创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但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众需求,提供没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利于媒体的发展。为此,《照亮新闻深处》栏目更为注重创造听众的需求,尽管听众对真科学的需求可能不那么明显,但对伪科学的排斥是确实存在的。该栏目以此为出发点,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重点关注社会热点、民生话题、科学知识和国际热点事件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创作听众真正需要的产品,以此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增强节目的价值含量。

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从根源破除谣言。当发生与公众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时,透明的真相与正确的知识是受众最想了解的,倘若媒体没有及时给出权威、科学的解释,就容易造成谣言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该栏目不仅能够通过科普来破除谣言,还发挥着引领舆论的作用。例如,2014年年初,曾有媒体报道北京自来水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随后引发了一场舆论危机,司空见惯的自来水成了民众最不信任的资源。为了探讨这一问题,节目组邀请了北京自来水集团的专家和清华大学水环境研究专家刘文君教授走进直播间,向听众详解了自来水的制作流程、北京自来水的构成等内容,回答了听众有关“自来水水碱”和“小区直饮水净水机”的问题。刘教授还告诉听众“自己家中没有饮水机,多年来一直喝北京自来水”。这就进一步破除了谣言产生的土壤,及时引导了舆论走向,稳定了民众情绪。

传播科学前沿内容,扩展听众的知识范围。该栏目注重对前沿科技的解读与传播,第一时间为听众解读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积极讨论科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017年年初,“Master连赢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60局”的新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甚至有人担忧进化速度迅猛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为此,在1月8日晚上的节目中,节目组专门邀请了中国著名围棋手曹大元、三网融合专家包冉与主持人一起进行探讨该话题。在讨论到“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类”的话题时,曹大元认为面对技术飞跃要积极应对,这是人类棋手提升个人水平探索围棋世界的好机会;包冉在肯定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提出了Alpha Go、Master等人工智能目前只能用来下棋,真正造福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待发展。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听众的普遍关注,随后,“我国暗物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听听我们身边有趣的科学事件”“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等节目也得到了听众的关注与讨论。对前沿科技的解读与观测扩展了听众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听众对前沿科技的判断力。

关注国际热点话题,彰显国际视野。有着“梦想”客机之称的波音787一周之内在日本连出5次事故后,该栏目第一时间邀请了航空专家,从波音787的设计、构造、选料、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评析,在肯定波音787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客观冷静地分析了787问题的根源在于供应商繁多,后期组装管理难度大等,并指出未来这样的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对这些涉及国际范围的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解读,节目也提升了自身的传播范围和空间,这也体现了节目的国际化特色。

融媒体互动传媒,打造科普新方式

求新求变,以融媒体进行科普传播。从最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根据听众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传播形式,《照亮新闻深处》栏目能在融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中站在科普栏目的顶端,拥有大量的市场份额,就得益于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此,该栏目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分享、广播剧等方式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听众,满足了不同听众的收听需求,拓展了栏目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2017年,该栏目推出了基于“北京时间”网络平台的视频直播,并通过后期短视频分享吸引了百万点击量。栏目借助视频直播形式将广播的听觉效果转变为视频的视觉效果,听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也吸引了很多习惯观看视频的受众。在直播后的短视频中,该栏目能提纲挈领地将直播的要点提炼出来,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多次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创新辟谣微广播剧,集中破除热点谣言。广播剧是当前最受年轻群体喜欢的形式,该栏目组为了破除谣言专门推出了100集广播短剧“甄家轶事”。短剧将个性鲜明的人物与幽默风趣的剧情融合在一起,使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正确的科学知识。广播剧每集只有3分钟,通过甄家三兄妹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引起听众对内容的关注。广播剧在人物设置上采用了三个人的形式,这也避免了独白的尴尬。栏目组还专门对广播剧中的人物个性进行了设计,经过反复推敲,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为三个人物取名甄知道、甄好信、甄好骗,它们的性格也像它们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这让广播剧更具生活化,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

结语

科普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其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的特征。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方式展开,广播作为大众媒体,在科普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照亮新闻深处》栏目以“新闻+科学”的形式从热点新闻引出话题,用听众易于接受的日常化语言转译科学术语,在提供专业知识解读的同时,也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作为新闻类科普谈话栏目的代表,该栏目在传播新闻的同时追求知识性和科学性,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听众的科学思维,并发挥融媒体互动传播的优势,成功打造了栏目品牌。

猜你喜欢

广播剧科学知识听众
蜗牛看牙医
论融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性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听众
饮料瓶中的云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