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19-12-16郑丹丹
郑丹丹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8)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团体一直较为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较多的关于思政教育的政策方针,要求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思政教育,同时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必须遵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形成的纲领性文件的要求,从“仁学”中汲取养分,优化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格局。
一、孔子“仁学”教育思想释义
对孔子“仁学”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析可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学”教育思想也是基于孔子“仁”的思想衍生而来的。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较为丰富,体系较为复杂,我们可以从“仁学”思想中了解到人伦、道德以及政治等观念。“仁学”实际上就是对“仁”的学问的系统性阐释,其表现出来的内涵主要包括“克己”“孝悌”“爱人”和“复礼”。从“克己”角度出发,孔子要求弟子要自省、自律、谨言慎行等。而在“仁”这一思想体系中,“孝悌”可以看做是核心思想,而孔子针对孝悌,还提出要将其看做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孔子将“孝悌”思想上升到了政治层面。孔子强调可以通过孝悌的思想来间接地对政治产生影响。孔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念,主要在于他认为伦常即政治,伦常的本质是崇高的,政治常常受到情理、宗教以及伦理等的影响,因而可以从孝悌等伦常方面实现对政治的影响。通过孝悌对弟子进行培育,培养出来的人再参与到政治之中,达到齐家治国的目的,使得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了联系,由此个体人转变为社会人,人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对“爱人”这一思想进行阐述,则需要把握“仁”的本质,要求人要不断地突破自我,并增强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结度。最后提出的是“复礼”思想,在该思想下,孔子会对弟子进行全面的品德和行为教育,能够确保社会具有稳定运转的精神纽带。通过上述阐述可知,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就在于不断地提高个人修养。而在孔子的实际教育活动中,也能体现出孔子“仁”的思想。
二、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重视理念教育
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在“立德树人”,对孔子“仁学”教育思想进行应用,则能够满足高校的育人要求。可以在“仁学”思想以及当前社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确立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方针。孔子在培养弟子时,其核心是培养道德情操较高的“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充分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和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当代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教育,使学生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在个人、家庭以及社会中都展现出自己的优良品质。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确保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二)优化教学内容
1、仁心教育——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仁心教育是基础,对学生进行仁心教育即爱人之心的教育。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在进行仁心教育时,要注重消灭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倾向,要将培养大学生的博爱与慈爱精神作为仁心教育核心。通过仁心教育,学生能够逐渐具备更高的集体主义意识,因而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仁心教育基础上,学生之间能够创造和睦相处和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基本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或不同民族,因而存在较大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学生之间必须互相尊重才能和睦相处。仁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意识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并实现大学生彼此帮扶的价值观念。对于家庭条件不好以及出现生病情况的学生,其他的大学生应积极地进行帮助,使其顺利度过难关。此外,在进行大学生的仁心教育时,教师还要关注对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要鼓励学生投入到基层建设之中。对于贫困和落后地区,大学生要有奉献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参与落后地区建设,促进社会共同发展。而最后,对学生进行仁心教育,还需要增强其社会服务意识,提供社会温暖。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公众意识教育,要提高大学生对公众生活的关注度,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帮扶之中,帮助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使社会更加友好和温暖。
2、仁本教育——增强感恩意识。在“仁心”教育思想中,本质思想在于“孝悌”,将其落实到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即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整体表现来看,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的普遍冷漠现象,且呈现出更加严重的自私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不懂得感恩父母,一味自我享乐,都体现出当前大学生缺乏感恩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父母的不易、教师的不易。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开设感恩教育专题,要使学生具备孝道精神,要爱戴自己的父母,要树立孝顺和赡养父母的意识。而对于教师,学生也要懂得感恩,要感恩其所授予自己知识。
3、仁己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基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教育人员应关注“仁己”教育,通过“仁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己及人,履行社会职责。在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路途中,“仁己”教育下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其实现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并帮助其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很多,学生要学会正视自身的社会价值,要将促进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通过尽好应尽的责任,学生不仅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还能够提升自我,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而对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言,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职业规划教育。孔子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就针对弟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规划教育。在对弟子进行发展规划教育时,孔子不仅仅从弟子的个人利益出发,还能够结合弟子的社会价值需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合理的发展规划教育。从孔子的教育观念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职业发展规划的建议,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要求弟子首先做到自我完善,要结合社会需求与个人理想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发展规划,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基于此,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要使学生了解到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应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并评估自身对社会可能产生的重要价值;通过良好的职业规划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择业和就业的精髓,避免出现盲目就业问题。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其职业理想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要紧密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确保职业规划方案合理。此外,大学生还要自觉地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拔高到与国家、民族发展相结合的层次,确保职业发展规划有意义,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还能够彰显社会价值。
(三)创新教育方法
1、坚持循循善诱。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下,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方法,其中“循循善诱”就是关键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具有高度耐心,会有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而言,也要在循循善诱教学原则下,提高自己的耐心与细心程度。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力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在循循诱导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大学生指明学习和发展方向。
2、重视启发诱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而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基于此,学生才能更好地塑造自我理想信念,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教师则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要点到为止,在启发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探讨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通过思考发表言论,形成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性认知。
3、注重自查自省。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借鉴孔子对弟子教育时提出的要求,即自查自省。此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内观自己,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基于此,可以制定发展目标,从而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查自省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查自省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在进行自查自省时,学生要明确自查自省的内容,包括自我的思想道德水平、理想信念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贯彻等。此外,还要对自己的日常表现进行自查自省,对于做的不好的地方要及时改进,对于做的好的地方要予以肯定并坚持下去,由此可使学生逐渐养成更好的自我发展模式。
4、坚持榜样示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较多,榜样示范也是从孔子“仁学”教育思想中获得灵感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善于搜集红色档案中的先进事迹,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示范可以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周边榜样事例的收集,可以从网络平台中搜集先进事迹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建立学校榜样栏宣传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榜样示范的作用下,大学生的内心将得到更为直接的震撼,由此便能够进一步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也能够深入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念,在人生发展道路上找到航向标。
三、结语
孔子“仁学”教育思想融合了孔子“仁”的思想,是一种具有优秀传承价值的教育思想理念。在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进行革新,而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利用,则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的根本,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深入理解孔子“仁学”教育思想,在把握“仁学”教育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创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思政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基于孔子“仁学”思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念教育,同时要关注对教育内容的完善以及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力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革新,使高校成为当代青年思想理念塑造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