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历史嬗变与基本规律

2019-12-16

南都学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精神

刘 华 景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

精神建设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建设,建党98年来,党的精神建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成长、共同发展,并成为党特有的政治优势与基本经验。从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再到改革开放时代化育的小岗精神、南方谈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党的精神建设一直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始终。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靠的就是坚强有力的精神建设和凝聚全党的精神力量。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历史嬗变逻辑,探求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基本规律,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不仅能够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可以拓展党的建设场域,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基本认知和政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

一、概念厘定: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分析框架

概念的实质是一种分析框架。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要以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基本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会导致理论研究的方向偏离和不可持续性。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作为一个概念范畴,是由“中国共产党”“精神”和“建设”三个词组合而成,三个词自身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彼此之间相互交叉,导致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概念的确定更具有复杂性。为了明晰“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完整内涵,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进行概念厘定。

(一)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24有生命的个体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脱离具体的个人的社会历史是不存在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是以人的个体存在的自然属性为研究出发点,即个体性精神建设,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这个核心而展开,包括党的主要领导和重要领导、“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8900多万共产党员,同时还可以辐射到非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等,在理论经验、实践经验、政治经验、历史经验等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个体是社会关系中的人,通过个体相互性关系形成社会群体,群体性是人的根本社会属性。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还应以人的群体存在的社会属性为落脚点,即群体性精神建设,主要围绕政党、国家、民族等群体进行描述,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文化特质,又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立党宗旨、奋斗目标、价值取向、执政理念、组织原则、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赋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党魅力,从而保证其政治行为的正当性、稳定性、延续性。

(二)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进行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针对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确立,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相互运动的统一。钟尚科认为“主体客体化是指客体作用于主体,影响、限制和改变主体,从而使主体与客体的规定性相适应”;“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作用于客体,影响、限制和改变客体,从而使客体与主体的需要相适应”[2]。中国共产党是精神建设的主体,为了塑造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锤炼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品质,中国共产党往往遵循政党心理演变规律,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本经验,建构一整套立体性、多向度、拓展式的政党思想体系,这是主体客体化的运动过程。此外,任何政党要想在解决人类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矛盾中发挥作用,都必须以一定的精神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支撑,因此,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客体。从精神的内在要素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不仅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状态的集中体现、科学反映和评判标准,还应包括思想、学说、理论等思维活动成果的总结确立、延展深化和创新引领,以达到党内思想上、信仰上、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政治氛围,提高党的引领力、组织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这是客体主体化的运动过程。

(三)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一是从理论方面来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实践不可能进行,实践经验也不可能提升为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应确定它的实践背景和适用范围,推断运用于实践的实际效果,以及设计预想的结果模式,并把实践经验转化为党员社会活动的精神共识和政治定力。二是从实践方面来看,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不仅要契合国家、民族、政党对于理论的现实需求,还应把理论从理性的抽象变为理性的具体,与中国共产党的特定实践相结合,在思想系统中形成具体的方案规划和战略安排,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实现自身的补充、完善和发展,从而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历史嬗变: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演进过程与思想的发展进程具有同步性、一致性的特征,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科学研究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不同时间序列的历史逻辑中。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成和确立阶段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历史源头和生成起点。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召开,8月初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案,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预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开始劈波前行。习近平指出:“‘红船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3]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并发动了秋收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但是毛泽东率领部队进驻井冈山,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艰苦卓绝斗争,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开始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铸就了“艰苦卓绝精神是其表征,百折不挠精神是其底蕴,团结进取精神是其中坚,实事求是精神是其内核”[4]的伟大长征精神。这一精神传承并发展了井冈山精神,是在艰苦的革命环境和凶险的斗争形势下,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阶段培育形成的这种精神品格,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成功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共中央落户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创立了著名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被称为延安时期。延安13年,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毛泽东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孕育了由“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白求恩张思德精神”[5]等五种原生态精神融合成的延安精神,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飞跃,夯实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这是一次决定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会,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集中体现了“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两个务必’的作风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两个敢于’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两个善于’的科学精神”[6]。如果说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萌芽的话,那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则是其雏形,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则是其确定形成并趋于成熟。它们共同引导和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从此得以根本扭转。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延伸和拓展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揭开了党的历史新篇章。然而,新生的政权也面临着复杂形势和严峻考验:1950年6月20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进行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以“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中朝联合、共赴国难的国际主义精神;牢记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自我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等”[7]为基本内涵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和人民的第一个宝贵精神财富。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大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要求全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北大荒人用青春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培育和锤炼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石油工人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培育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基本元素和框架的大庆精神,像铁人王进喜精神、“三老四严”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等都是大庆精神的具体体现。1959年至1961年,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焦裕禄带领兰考县人民向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孕育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深入探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8]的焦裕禄精神。无独有偶,30万林州人民在自然灾害和生活困难面前誓不低头,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用汗水和鲜血浇筑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1963年3月,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以“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9]等为核心的雷锋精神,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学雷锋运动。此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培育和形成了以“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勇于攀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合作协同”为核心内容的“两弹一星”精神。上述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系列成果,延伸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新形态,带着那个时代特点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永远镌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册上。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拓创新和全面推进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突破口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邓小平提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这一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托孤”的形式,订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孕育和形成了富于时代特色的“‘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诚信精神’‘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10]的小岗精神,为中国农村改革树立了一个精神航标。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陷入低潮,国内一些人出现思想困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疑虑迷茫,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再次处于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从理论上深刻解答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干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形成了南方谈话精神。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抗击一切灾难、取得新胜利的根基。1998年夏季,我国遭遇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抗洪精神检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成效,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必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02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简称“非典”)灾害爆发了。面对考验,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二十四字的抗击“非典”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2级特大地震。在这场悲壮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凝练出一种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11]。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先后发生了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广大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抗震救灾斗争,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12]。两次抗震救灾斗争是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及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先进性的最直接检验。实践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加强精神建设,才能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复杂风险、渡过各种难关。此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许多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塑造了像孔繁森精神、郑培民精神、牛玉儒精神、沈浩精神、杨善洲精神、黄大年精神等以人物名字为核心的英模精神风范。

三、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演绎机理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只有倡导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总结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基本规律,珍惜、运用和发展其宝贵经验和精神成果,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呈现波澜壮阔的绚丽画卷。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先决要件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1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等,这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井冈山精神的形成。1938年9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不仅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本质),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等思想,而且运用和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并取得最终胜利。邓小平也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主要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4]。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社会主义本质论、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著名论断,无不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世纪之交,怎样在新的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党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举世关注。江泽民明确表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基本原理不动摇,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批判,“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许多问题没有本本可以找,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分析新的情况和总结新的实践中求得解答”。2003年7月,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成果,为“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摈弃和反对各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二)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动力源泉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理论旗帜,党的事业开拓前进要求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因此,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有赖于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基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大多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创造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在革命理论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新民主主义稳步向社会主义迈进,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方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明了中国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明确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1世纪初,江泽民科学分析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为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003年2月,“非典”灾害引起党和政府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思考。此后,胡锦涛在不同场合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核心、基本内容和要求等进行了阐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是将新的发展思路与党的性质宗旨、党的执政理念和内在要求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形成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新的动力源泉。

(三)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重要法宝

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方向所在,是构成政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党性要求政党必须科学认识本阶级的地位、切实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勇于承担本阶级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党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锋、民主解放的先锋,矢志不移,浴血奋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党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成为自力更生的典型、艰苦创业的典型、无私奉献的典型、为民服务的典型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党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成为解放思想的模范、实事求是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开拓创新的模范等。

人民性是党性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性的根本在于群众。“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5]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人民性主要有以下三种体现。一是从发生源头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诸多精神都是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积极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革命根据地才得以生存、巩固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人民群众的民族觉醒,积极投身全民抗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抗美援朝时期,因为人民群众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地志愿参战,新生的国家政权才得到保卫。二是从实践过程看,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经历了由政党精神向人民群众扩散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核心带头总结政党精神建设的经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从各条战线、 各个部门、各类岗位上,及时发现、树立一批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利用多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在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中掀起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学习运动,实现政党精神由个体精神向人民群众主动扩散的转化。三是从适用价值看,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确保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