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段历史酿就红色经典

2019-12-16沈秋农

中国火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叶飞沙家浜伤病员

我们这个镇子里,家家住过新四军。就是我这小小的茶馆里,也时常有人前来吃茶、灌水、涮手巾。听得一声集合令,浩浩荡荡他们登路程!

——节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

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史成就了红色经典《沙家浜》

沙家浜镇是1992年3月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更改的地名。2008年,沙家浜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可以说,一段故事成就了历史文化名镇。即便是这样,依旧有人质疑:《沙家浜》的故事是虚构的,并无史实依据。记者把这一疑问,开门见山地向沙家浜史料研究专家周建宏请教。在听完他的回答后,记者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沙家浜的故事不仅是真实的,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应该说是沙家浜地区可歌可泣的抗日斗争史成就了红色经典《沙家浜》!”周建宏干脆利落地否定了质疑。他进一步说:“艺术作品《沙家浜》是以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战,于横泾、东唐市及消泾、陆巷一带,在老百姓支持配合下开展抗日斗争的真实历史为依据所创作的。有些人怀疑《沙家浜》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我们这个地方,其实只要来参观一下当年新江抗成立处的东土地庙和安葬当年烈士的‘忠魂’墓,疑问就迎刃而解。”周建宏曾任职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对沙家浜史料有专门研究;后又到沙家浜镇任党委副书记,对沙家浜的红色历史更是了然于胸。他同我们细细说起了这段历史: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六团根据陈毅司令员制定的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扩大抗日力量,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行动方针,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在叶飞率领下,从茅山地区出发,掀开了苏南东路抗战的崭新一页。义勇军经过黄土塘战斗、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日军飞机场等一系列战斗,打出军威,赢得民心。部队由东进时的不足千人,迅速壮大到5000 余人,初步开辟了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同年9月,江抗奉命西撤时,在流动于横泾一带的江抗后方医院留下了一批伤病员。在常熟的日伪军见江抗大部队西撤,马上卷土重来,以各种方法四处搜索伤病员。为了保护抗日火种,横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随后,伤病员们根据党的指示,于1939年11月6日重建武装,坚持斗争,保护了抗日根据地,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至1940年4月,部队已从初建时的36 人发展到400多人,为后来谭震林到常熟领导苏南东路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北京京剧团对沪剧《芦荡火种》进行了改编。毛主席看完这部戏后,对京剧剧名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周建宏沉思了一阵,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沙家浜》这部戏久演不衰、耳熟能详,说明老百姓对这部戏的喜爱,使这部戏成为公认的红色经典。艺术真实源于历史真实,因为真实才有感染力、生命力。一直以来,沙家浜镇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这份沉甸甸的红色遗产,充分利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优质教育资源,构建起沙家浜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沙家浜精神代代相传。”

【沙家浜的红色记忆】

1939年,活跃在苏常太水网地区的新江抗部队

1939年5月,按照陈毅指示,叶飞率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抗日,在阳澄湖畔与常熟民抗等地方抗日武装会合(这是江抗在阳澄湖上行军的照片,中间站立者为叶飞)

叶飞为沙家浜题词墨迹

200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四军36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的故事

猜你喜欢

叶飞沙家浜伤病员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子弹头”背后的故事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边丽华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沙家浜》里的伤员都是谁
叶飞一生担任的职务研究
惠爱医院
红色地都
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