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上玉关道 天涯去不归
——观舞剧《昭君出塞》有感

2019-12-15梁丹玉

黄河之声 2019年7期
关键词:昭君舞剧编导

梁丹玉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青年舞剧编导孔德辛在近几年频频跃进大众的视野,其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舞剧作品是《孔子》(2013年),其次是《关公》(2015年)。从这两部作品的题材看来,编导以舞剧的形式演绎中国历史上“文圣人”和“武圣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弘扬“圣人”的君子人格,以这类题材所囊括的文化内涵观之,舞剧创作的“难度系数”是极大的。之前观看了舞剧《关公》,当了解到编导是位“80后女生”时,不禁怀着期待和好奇,想看看这位年轻的女编导是如何诠释宏大题材舞剧的?听闻她的舞剧《昭君出塞》出演,我亦是怀着期待之心前来观演。虽说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深入人心,这一点有助于舞剧塑造人物的表达;但在复杂的历史故事中剥离出一个情境简洁、人物鲜明、情节起伏的剧本,以及如何将舞剧戏剧行动限定在故事发生的戏剧情境中,且做到人物形象塑造和历史进程的讲述相互融合却也绝非易事。提及昭君,人们脑海中是那个一袭红衣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如削葱根的雪白手指弹着婉转细腻的《琵琶曲》,诉说出也许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留恋,抑或是“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心境。观剧前笔者在想,借用贡布里希的“预先匹配”看来,当昭君的形象“预先匹配”在观众脑海中时,舞剧在人物塑造等方面将会如何结构出独特审美趣味的“秩序感”来呢?笔者以为该剧在结构的“起承转合”处理上十分值得留意。《昭君出塞》的剧编剧于平教授曾在《论舞蹈叙事的线性结构》一文中指出,不论是“正、反、合”的西方芭蕾戏剧结构还是中国强调的“起、承、转、合”均讲求最后的“合”。而与西方“正、反、合”有所不同的是“起、承、转、合”全部奥妙都在于“转”。“转”对于适应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叙事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舞剧中的“转”,是以结构必须服从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为前提。对于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李承祥老师曾借用韦尔特的话加以强调:“戏的开场是抓住兴趣,戏的发展是增加兴趣,戏的转机和高潮是提高兴趣,戏的结束是满足兴趣。”《昭君出塞》篇篇转折、段段转折和句句转折,其叙事结构的完整缜密,深谙着对强化情节等要点。舞剧《昭君出塞》作为对历史人物的歌颂,思考着如何扭结舞剧的戏剧性引起戏剧冲突和兴趣。不可使其成为淡化了情节的舞蹈诗,亦不能成为扭曲了事实的篡改故事。舞剧的故事以四幕和引子、结尾六部分构成。不仅以整体结构凸显起、承、转、合,且篇章间也见“转”的妙趣,呈现了舞剧的结构方式。

于平教授在《论舞蹈的叙事性》一文中,提及舞蹈叙事不仅在于描述者而且在于描述语境,描述语境是营造舞蹈叙事性的关键。在一个具有叙事性的舞剧中,一段与“描述语境”无关的舞蹈均应该被放逐,编导孔德辛在这部舞剧中发掘了“舞蹈”叙事的潜力。《昭君出塞》描述语境之重要首先体现在序的《烽烟》中,序起时分,烽烟漫散,凄凉萧索,在一片狼藉般的战乱之后,这些陪葬灾难的荒民们尸横遍野,草木聊生。当一道光打在幕景上时,照射出一袭倩影款款而来,她绰绰约约地穿过了雕满汉画像的石刻,穿越了元帝的后宫和城池、穿越了林林总总的战争和杀戮、穿越了历史的轮回和流转;如带来灵气的生机,堆积如山的荒民们翻滚了起来,如复苏了生机一般重新站立起来,纤长的身影中蕴含着巨大的希望。序幕像一首颂诗,在诉说故事之前,以诗烘托气氛。

第一幕《和亲》作为全剧的“起”,已蕴含着“转”的契机。这一幕的场景不禁让笔者想到了白居易所著《长恨歌》的场景。这一幕伊始定格在冷冰冰的后宫之中。昭君虽“天生丽质难自弃”却也不敌“杨家有女初长成”的“幸运”;昭君虽“一朝选在君王侧”,却从没有“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机遇”。何以见得?其一:是舞台所呈现出的宫殿里那奢华瑰丽的帷幔所掩盖不住的寂寥空旷;是宫女穿梭往来的熙攘中,静坐于地,凝望远方的孤独身影。这一部分她们“凝望”的主题动态,描画着望眼欲穿却穿不过厚厚城墙的绝望。其二,是那件手里叠过数次的衣裳。它象征着的是日复一日,乏味绝望的后宫生活。也许是昭君盼望了许久,“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亦或是昭君本就内敛,从不会“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却也不知如何逃脱绝望的牢笼。在后宫的孤寂生活中,传来和亲的圣旨,这是舞剧第一“转”的承载者;第二“转”便是昭君盛装登入未央宫,元帝乍见昭君之容,不得不感慨“六宫粉黛无颜色”,但却恨与美人永隔。随着悲美且悠长的音乐奏起,送嫁的宫女们盛装出席,十位宫女互相托着前一人的裙摆徐徐走来,走在最前面的是王昭君,她延长的裙摆似乎象征着和亲后北上之路的艰辛且漫长。两个均是头一次见其芳容的王,一个悔叹不已——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个兴奋不已——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编导并未费笔墨描写元帝的悔恨,转而凸显呼韩邪单于对昭君的倾城爱恋。有意思的是,这段双人舞中编导考虑到了地方和文化的差异,单于丝毫不忌讳地跪倒在了昭君的脚下,甚至爱恋到捧起了她一只秀美的脚到自己怀中以抒发爱慕之情。昭君却端庄静雅地伫立着,任凭单于“放肆”地打量。甚至最后呼韩邪单于将昭君扛在肩上,昭君和单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融合在一起,伴着单于蒙族粗犷的舞步一晃一摆随着摆动,昭君端庄地远眺着。

第二幕《出塞》是全剧之“承”。画面首先呈现了观众心中虽早已定型却依然期待的“人物图式”:在手持翻飞的旌旗、向北行军的匈奴队伍中央,昭君身着一袭红色帽领长袍,抵御了北方的秋凉。她怀抱琵琶,回首凝望即将离去的中原。绿色系的布景凝结了多重深浅不一的绿色元素,像极了映像派的画作,似乎那是昭君心象的外化,是她想象中草原的样子。此时音乐以琵琶曲为伴奏,手持琵琶的昭君仿佛在弹奏出一曲哀婉的《出塞曲》,“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也许是她在心中对着未央宫喃喃道:长乐未央,长毋相忘。这一幕的“转”体现在编剧设计出的“梦境舞”中。北上途中,昭君梦到在草原的河岸边,与侍女嬉戏玩水。梦境舞的诗性美让笔者神游到曹植的《洛神赋》。昭君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北上的部落停下歇息,马儿们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她嬉戏玩闹的样子如斯水之神一般,“灼若芙蕖出渌波”;她在水中旋转的欢愉,又是“微幽兰之芳蔼兮”。看着昭君戏水的美态,笔者脑海中的画面似乎又被加工了一番:她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嬉水之梦”与初离中原时的悲伤离别发生了美好的“转”。她不再是“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时的伤怀,也许是因为昭君的豁达,她爱上了这片富饶美丽的地方,具有了既来之则安之的洒脱。第二“转”在于随后匈奴的复株累单于部落掠走她的护卫卫疆和贴身侍女香溪。昭君的美梦被打碎,她瞬间恍然原来北上之行也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这一幕的承接之“转”,为舞剧第三幕结构的“转”埋下伏笔。

第三幕的《贺婚》作为整个舞剧的“转”,深化体现在呼韩邪单于与长子复株累单于之间的矛盾。在贺婚的场景中,蒙古毡房里一片喜庆的氛围。载歌载舞中,众嘉宾纷纷献上厚礼。复株累单于献上的“大礼”是俘虏的卫疆。这一处由“喜”转“惊”的桥段,挑明了舞剧的矛盾中心。说到此,我想到了近年很多舞剧将“淡化情节”理解为对舞剧戏剧性的处理的“简单化”。谭霈生老先生在论及戏剧性时曾说过:“戏剧情节由不同人物的关系和动作线构成”,同时“冲突”的各方不要过于单向而要有所交织。这里的简单并非单一,在《贺婚》一幕,故事情节虽简单,但矛盾交织却跌宕起伏有深度。

舞剧在陈述、扭结之后,必然涉及到了最后如何“解结”。第四幕《宁边》作为“合”,不仅是舞剧结构的“解结”,更是戏剧场景的铺排与人物塑造的高度之“合”。编导将突显人物性格的描绘舞段紧扣在舞剧的戏剧行动中,以三件事件来刻画昭君的性格,同时又推荐了舞剧的发展。三件作为“转”的事件非别是,第一“转”在于呼韩邪单于病危之际,一场瘟疫肆虐北方匈奴地区。昭君不畏自身安危,将亲自调配的汤药送服到病入膏肓的黎民百姓口中。复株累单于对昭君之所做产生钦佩之情,扭转了对昭君的偏见;第二“转”在已经对呼韩邪单于有深厚爱意的昭君,当面临着与他生死分别时的痛苦描述。她久久跪倒在单于的王位上,怀念曾经的情深义重。第三“转”在于单于的去世,给了王昭君一个重回中原的机会,她思索着,抉择着:一面是寒冷荒凉的北方,一面是她时常想念的家乡。这时舞台复现了第一幕在冷清后宫中重复“叠衣服”的舞蹈场景,昭君转身望望这片碧绿土地上美好的人们,毅然决然留下,和复株累单于共同安守北国的疆土。在最后的“合”中,回想舞剧的谋篇布局发觉编导以解决主要人物性格的变化并最终表达出“主题”,昭君的形象不仅以宏大的场面进行升华,也在前几幕的细节场景中铺陈了人物的具体舞段,人物的塑造毫不空乏,人物的升华绝不架空。

《昭君出塞》对细节的关注可感受到编导的用心程度。在单于部落和中原的这场“比舞”中,两方凸显武力较量时,单于部落的将领以蒙族舞蹈的“O型腿”、“架肋圆膀”等体现彪悍的动作为主。因拎着酒壶,晃荡的醉态动作和蒙族舞的圆膀梗脖晃动十分相似,孔德辛借以蒙族动作,表现喝到微醺的单于部落比试武力。这些动作不但是丰富了描述语境的“舞蹈样式”而且与人物身份相融合,体现出民族风格中具有的豪爽性格。而与之对比的则是汉朝的卫兵们较为“汉唐舞”的动作了,汉朝的士兵较为威严,与之相对应的是手里的剑。似乎是一方把酒话英雄一方拔剑展雄风,均不甘示弱。

曾听到北大一位汉画像研究的博士谈论到汉画像砖刻有呈现出舞者的裙脚样式,均是向外翘起,舞者像飘在荷叶上一般。孔德辛为此专门编排了《和亲》一幕中的送亲舞蹈。这段群舞中,舞者们的裙摆有一定的长度,当舞蹈过程中,舞者旋转时,裙摆一层层包卷裹起来,卷成了荷叶的形状,宛若站在荷中起舞,与汉画像石砖呈现的形态一样。好的作品背后有用心的编剧和导演共同的努力,在《昭君出塞》中,笔者看到了作品本身和其周身所散发的有血有肉的情感和精神。

猜你喜欢

昭君舞剧编导
百科全书舞剧
昭君
舞剧《瑞鹤图》剧照
昭君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昭君别院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