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9-12-15
近年来,文物工作越来越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大成绩。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但是,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中国结”“功夫”“舌尖”等符号化的平面维度上,在信仰的高度上,在求善求美的高度上,却少有耐得住寂寞的关注与追求。不能使中国成为文化的流浪儿、精神的乞食者,因此必须唤醒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时又赋予其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现和挖掘文物资源的特殊价值,进一步强化文物工作独特的社会功能,使之助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各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首先要从增强文化自信高度,构建以文物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基因库”。文物不仅是遗迹、遗物或技艺本身,而是所承载和呈现的意义和价值观,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可以告诉人民大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向何处去”,帮助今天的人们建立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充分发挥文物的“粘合剂”作用。我国正处在多种文化形态交织并存的时期,需要各级各类文博单位从高高的“象牙塔”再多往下走一走,变得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温度,通过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项目、社区介入活动等,成为更加开放包容的社区“文化空间”,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文物独特的贡献。三是要从挖掘文物当代价值的要求,彰显文物的文化创造“助推器”作用。要解决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打破部门壁垒,鼓励跨界合作,深度挖掘文物资源,形成新的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激情,汲取新的文化创造力量。四是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让文物更好发挥国际合作交流的“民间使者”作用。中国文化需要真正地“走进去”,走进世界人民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各国人民真切又自然地体会到中华文化是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