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发展状况研究

2019-12-14王俊江

丝路视野 2019年12期

王俊江

摘 要:科技的进步是经济的发展,使得各行各领域都在不断地进步,而化工产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其现代化发展也有了一定提升,尤其是化工仪表方面,本文简述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发展,并对化工仪表的种类、功能、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促进化工仪表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压力检测仪表 温度检测仪表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动化的装置安装在化工仪器设备中,然后在化工生产中,可以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并实时监测各流程中的工艺参数。在化工生产领域中,化工仪表的综合化和智能化是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保障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发展

自动化化工仪表能够对工业生产的工艺参数检测、记录以及控制,而工艺参数的检测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工业仪表,当时的工业仪表采取机械式结构或者液动式结构,体积比较大,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测和控制。后来出现了气动仪表,能够使用统一的压力信号进行远程发送,实现了集中检测、记录以及控制,然后又逐渐出现电子电位差计电气以及电子管调节仪表等,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仪表开始迅速发展,并且利用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各种方案,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组装式仪表开始投入运行,尤其是以微型处理器作为基础的集中分散型系统,可以说是将自动化技术推到了更高的层次。

二、化工及仪表自动化的种类和功能

(一)化工仪表的种类

主要有三种:一是压力检测仪表,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压力检测仪表一般应用在具有高压型的化工仪器中,可以对一些高温物质或者腐蚀性物质进行压力检测,而且检测的准确度比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化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温度检测仪表,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化工原料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下会产生化学反应,所以要保证适宜的温度,防止影响生产,温度检测仪可以有效地控制化工温度,一般比较常用的有热电偶和热电阻;三是流量检测仪表,在化工生产中使用率比较高,流量检测仪表能够获得较多的流量参数,其原理是根据流体内的介质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流量检测,一般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和推导法。

(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功能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具有较多功能,涵盖计算、记忆、编程以及一些复杂控制功能,如果将微型的计算机安裝于化工仪表自动化中,可以实现对数据的运算和比较,而且计算的准确度也比较高,即使是复杂的极值、极限测量数据等也能进行计算,结果也比较准确。在进行测量时,自动化仪表中的软件能够处理遇到的难题,有效缓解硬件负荷,实现对测量工作的优化,提升生产的控制效率。传统的化工仪表,主要是应用组合逻辑电路功能,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状态进行记录,如果记录下一个状态时,上一个记忆则会删除,很难满足生产控制的需求。而微机仪表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存储功能,可以同时记录多种状态,有效解决了传统仪表无法完成的任务。

三、化工仪表自动化的发展策略

(一)安装趋于简单化,功能不断完善

化工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化工仪器设备等都有了更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化工仪表发展,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化工仪表自动化要逐渐趋于简单化,更加的简单便捷,例如:超声、电磁等结构都非常的简单,而且这些仪表不需要设置节流器,简单轻巧,用计算机软件代替传统的硬件设施,有效地减少了负担。其次,自动化化工仪表的安装程序要趋于简单化,自动化技术的提升,使得化工工业逐渐走向自动化,仪表安装程序的简单化,能够使化工仪表安装起来更加方便,所以一些插入型的自动化化工仪表深受欢迎。

(二)提高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设计的水平,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动化仪表的参数、性质以及工艺要求等,在选型时要以结合经济性和先进性,将其有效结合,提高选型的科学性。要提高自动化仪表的配件匹配度,重点关注化工仪表的附件和包装质量,可以建立相关配套部门,使其能够与化工仪表的主机相适应,实现化工仪表性能的最优化。要提高仪表的施工质量,应在施工阶段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物资装备、资料准备以及验收表格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发展可以称之为化工企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一些温度仪表和压力仪表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地提高仪表性能和效率,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春晓.化工仪表与自动化过程控制问题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09):250—251.

[2]徐进.化工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智能化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8,(3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