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惊鸿一石 艺苑弥珍

2019-12-14林公翔

公务员文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寿山石石雕雕刻

林公翔

潘惊石,福建罗源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寿山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城市学院客座教授。鞍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擅长寿山石雕刻。出版《唯美寿山石——潘惊石精品集》、《凤山雅集——潘惊石师生印钮艺术》、个人著作《百兽率舞》。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鹤来山房”主人潘惊石的石雕作品绝对是有份量的,这种份量不仅体现在他的石雕作品对多种材料的游刃有余的娴熟把握,对材料自然性态的充分显露和有意遮蔽,注重合乎物性的肌理和质感,还在于他的作品总是有恰到好处的精神表达、个性十足的文化沉思和对深邃历史的叩问。

潘惊石有一件重要的作品,名字叫《盲龟浮木》,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记得该作品在宝岛台湾佛光山展出时,星云大师曾给予盛赞。“盲龟浮木”的故事出自佛教,说的是,有一只龟寿命很长,但是它的双眼却看不见,它终日在海里游荡,每一百年上浮一次,大海里还有一根木头,木头上面有一个洞,木头同样在海面上漫无目的地飘浮着,当某天这只龟上浮时脑袋正好顶到木头的洞上时,它就可以恢复视力并且化为人形,其意味着修成正果。潘惊石的这件作品是一块寿山山秀园石,纹路极像一块圆木,为了雕刻这块石头,他曾经绞尽脑汁,各种创作念头不断闪现,但一直没有拿定主意。有一次茶叙,释印恒禅师说了一段“盲龟浮木“的故事,他心有灵犀,马上付诸行动,于是造就了一件成功的作品。如同“盲龟”遇到“浮木”,潘惊石30多年的雕刻艺术经历证明,美好的事物总是需要等待,需要沉潜,需要坚持,艺术的云开日出同样需要坚持,需要沉潜,需要等待。

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物质材料,艺术家对材料进行再造才能实现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显然,物质材料与艺术家是一种互动制约、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物”从纯粹的材料蜕变为艺术作品的过程是由艺术家来完成的,艺术家可以主观控制调配手中之“物”,而另一方面,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也受制于选择使用的材料,材料可以决定创作的能动范围,也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还会关系到观念与精神的传达。对石雕艺术家而言,他的材料就是石头,但石头归根结底是由艺术家最终完成的。

潘惊石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让石头的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同时,他又能将自己的颇为前卫与当代的观念意识渗透和贯穿在物性的石头之中。于是我们看到,潘惊石的石雕作品总是不止于寄兴畅神、抒写意趣的文人式的审美表达,而是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对时代精神的传达。他的《商颂》,他的《屈原九歌》,他的《天风海涛》,他的《四灵兽》,他的《五毒》,他的《王者风范》,他的《石破天惊》等作品,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在题材内容、艺术语言、审美观念、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等层面皆有不俗的思考与表现。

以他的《屈原九歌》、《天风海涛》和《五毒》为例。《屈原九歌》是一件极具文人气息的作品,曾收入《中国当代寿山石雕刻名家珍品》一书。艳丽的红色芙蓉石章面上,潘惊石以阴刻浅画行刀,画面中屈原镇定自若,巍然不动,任身旁怒涛滚滚;同时,画面阳刻《九歌》诗句,整个章面生动无比。无数的丝纹精雕细刻以及书法题跋、人物绘饰,让此薄意方章意境深远,蔚为大观。《天风海涛》采用古老的“拉丝”技法,这是潘惊石经过多年磨练练就的拿手绝活。他以平面、水纹的形式,通过巧色雕琢出两条在滚滚巨浪中翻腾的蛟龙,集细腻的刀法和磅礴大气的构图于一身。这件作品拉丝手法的运用老辣纯熟,巧夺天工,而且丝丝不断,几为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而在《五毒》系列作品中,潘惊石大胆创意,把随色赋形的灵感发挥到了极致,其用色之巧妙,形态之逼真,令人百看不厌。

在我看来,潘惊石的石雕作品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潘惊石的石雕作品从艺术形式到观念传达都有自己的鲜明指向。他总是努力摆脱纯客观的表达,力图寻找并营造一种表现自我的视觉需要。对于造型的表现,他完全从内心的需要和美的法则出发,按照造型与形式的构成规律,把较复杂的图形和造型提炼成较单纯的构成形式来研究和创作。例如,他在印纽雕刻上,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寻找观念表达与美感表现的统一。他雕刻古兽,借鉴了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剑士所持之剑中剑首、剑格、剑珌等的玉雕工艺,并结合“螭虎”造型,创作出“螭虎”系列印钮作品,广受好评,一度被外界大量模仿。他曾以《商颂》为标题,取《诗经》中的典故雕刻了6件一组的印钮,轰动业界。其中,借鉴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以“关雎”一诗创作了一只水鸟,底部边纹饰了只草鱼,寓意水鸟在沙洲上关雎求鱼,让人惊叹不已。

二是潘惊石的石雕作品总是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与中国的自然哲学相契合。潘惊石饱读诗书,对知识如饥似渴,他的雕刻实践其实就是以认识和理解传统为前提的,他不是按历史时序线性地去研究传统,而是用自身的学养去探寻传统中那些富有学理意义也是共性的命题。他深知,“修道”主要是“休智”,认同《周易》所说的“知往而鉴来,极深而研几”,传统走向的趋势和蓄发的能量将转化为探访者自为的认知。他的经典作品四神獸《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创作即是象征。这组作品文化含量很高,潘惊石用月尾绿、白色汶洋石、红芙蓉、月尾紫四种印石与四神兽相对应,所选石材都通体一色,纯美无瑕,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他在雕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用问题去叩击传统,因而他能径直深入传统堂奥,从而换来创作成功后的会心微笑。

三是潘惊石的石雕作品充溢着自然与生命的灵性与活力,借物抒情,写意求真,体现出一种精神的力量。贯穿潘惊石雕刻艺术之路,可以发现,他的雕刻作品尊个性、重抒发、尚入世、师造化、不拘法,既有造型美感又有抒情特质。文玩雕刻是潘惊石近年来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玩作品特别是印钮作品构思巧妙,追求一种夸张、变异、稚拙而直接的造型,形象被简化到只剩下最简约的要素,却达到了以象尽意的完美。他的作品《寿山石“昆虫记”方章》(十二方)在2013年西泠印社的“文房清玩——近代名家篆刻专场”拍卖会上以138万元成交。他的作品《水洞高山朱砂冻石狮钮章》在2015年福建东南春拍上以161万元成交。潘惊石的印钮作品不刻意,不造作,不为新而新,品貌典雅,颇具古风。他的一系列名为《王者风范》的蛇雕作品形神兼备,“形”随“神”走,惟妙惟肖,神态活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将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近30年的创作历程,潘惊石的雕刻作品始终以温润委婉、细腻沉稳、含蓄巧思、充满诗性的个人风格见长,他的作品无不例外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和感受,每一件都耐人寻味,他把雕刻当作他情感和精神的一种存在方式。

惊鸿一石,艺苑弥珍。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帘栊高敞,看青山绿水吞吐云烟,识乾坤之自在;竹树扶疏,任乳燕鸣鸠送迎时序,知物我之两忘。”乾坤自在,物我两忘,何尝不是雕刻的最高境界,又何尝不是潘惊石追求的境界。在“鹤来山房”,一杯茶,一盆绿植,一块石头,听潺潺流水,闻鸟语花香,宛若走进美妙无比的世外桃源。想想在每一个季节流转的春夏秋冬,都有心爱的石头和艺术作伴,夫复何求?

2019年9月17日写于意园

(作者为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编审)

猜你喜欢

寿山石石雕雕刻
寿山石种“体”态之妙与集藏之乐
八闽大地 一览千年寿山石文化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寿山石 文化支撑市场
雕刻时光
拍卖会成为寿山石市场助推器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石雕艺术品的生产亟待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