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12-14权鹏柏
摘 要: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是10~14岁)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儿童“认真考虑过自杀”,8.2%的儿童甚至“制订过自杀计划”,70%的小学生存在焦虑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小学生焦虑症状更为突出。城市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19.23%,农村儿童抑郁症患病率为32.5%。面对这种情况,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0094-02
引 言
什么是心理健康?一些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具有适度的安全感、自尊和对个人成就的“价值”感;适度的自我评价不应过分夸大或批评自己;适度的自发性和敏感性不应被环境所控制。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就能容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打击;能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违反群体意愿的原则;有独立的见解,有判断对错、善恶的能力。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1]。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培养自信,成功不傲慢,失败不气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行为要做好防治工作。教师只有树立科学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重。此外,当代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个“421”家庭中,他们成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从小就被各种爱包围着,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稍有不满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行动。因此,学校有必要帮助他们及时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认为,学生的主要危机是勤奋和自卑。在学校里,教师教他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并努力使他们适应学校的规范。他们必须经历各种学业成败和适应学校规范的压力。他们通常非常勤奋地学习成年人希望他们学习的东西。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一时期,如果学生经历更多的成功和失败,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勤奋向上的性格,并敢于面对困难的挑战。相反,如果他们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不能达到成年人的期望,他们往往会有自卑感。如果在那个时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自卑感,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包括学习、适应环境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卑人格。这一阶段形成的自卑情结将对其未来人格的顺利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成功和进步以及成长道路上的困难、挫折,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科的复杂性,而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学习发展。
二、关注全体,不忽视个别,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适当地调整情绪,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发展的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生有多少心理和行为问题?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能无限地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造成学生自我危害的负面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是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和教师眼中的“好”孩子,他们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好的学习成绩容易使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健康方面被忽视,不能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引起醒悟,循循善诱
如果一个学生一开始故意扰乱课堂,可能只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但他却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此时,如果教师注意并感知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给予其更积极的关注,就不会失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机会。笔者认为这样就会使那些故意扰乱课堂、引起教师和同学注意的学生行为问题得到解决,使其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热爱学习的好学生。相反,如果我们从旧的角度看待课堂上的破坏行为,放手不管,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求没有被察觉和满足,会继续扰乱。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教师以一种更放松、更可接受、更理解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学生与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注意行为本身,更注重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心理需求;不要简单地判断对与错,不要简单地调节学生的某些行为,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教师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下,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建立了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好朋友关系。
四、在游戏和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在笔者看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教师要组织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游戏、素描表演、讲故事、猜谜语、讨论和体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充分参与,营造了真诚交流的氛围。教师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1)创造情境,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创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相关活动,获得心理体验。(2)角色示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处理情境中的各种事情,体验情境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3)讨论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形势中的人和事的看法,提出自己对如何处理问题的意见,并与同学沟通。(4)心理暗示,通过活动、语言、行动和表达等方式向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自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结 语
总之,心理素质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是21世纪人才选拔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学校必须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持久性和规范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发展和完善心理学,还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权鹏柏(1992.7—),男,甘肃白银人,二级教师,现任会宁县北关小学音乐教研组组长。2016年参加会宁县小学优质竞赛荣获一等奖;2018年辅导学生参加全省“校歌大汇唱”荣获省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