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传统陶艺泥条技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14徐炳涛

求知导刊 2019年30期

摘 要:在中华文化渊源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陶瓷对中国有着巨大的贡献。陶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华夏子孙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同时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陶艺技法博大精深,如何將传统陶艺泥条技法应用于综合实践教学中,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陶艺泥条技法;综合实践教学;提炼熔合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0-0048-02

引    言

中国传统陶艺技法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和不同派别特征的传承模式。我们课题组主要选取景德镇的系列传统技法开展学习、研究。传统景德镇陶艺技法博大精深,集南北技法之大成,荟萃了大量专为皇家制瓷的顶尖工艺技法,因此景德镇也被称为中国的瓷都。在这巨大的宝藏中,我们应该如何选取适宜的内容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明确综合实践教学的形式和陶艺教学的模式

目前课题组的研究植根于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古窑小柴窑窑厂负责人杨建华老先生。杨先生青年时就承接了家传的所有陶瓷技法,中年以后重点保护与研究瓷器的传统古法,主要擅长小型瓷器的制作及传统松木柴窑烧制。与杨先生探讨后,课题组决定选取传统的泥条技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本素材。

1.明晰综合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及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状况、社会需要等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1]。它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了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是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2.综合实践教学中陶艺教学的模式

第一,传统模式,即沿用了陶艺老师傅的教学模式——师傅带徒弟。徒弟需要数年跟随师父不断学习与积累,方能日臻完善与不断创新。中国传统的工匠学徒形式要求学徒要住在师父家里,边帮工边学习,一般学期为三年。此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综合实践教学实际。

第二,现代模式,即无须传承传统的技法,只是从书本上抄袭一些简易的技法操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全凭自己在美术方面的教学基础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呈现作品。但是,这类作品缺乏陶艺韵味,审美品味不高。

第三,混合模式,即教师对传统技法学习研究略加筛选,主要为迎合学生最后完成作品而摘取传统技法中的部分内容,并依据其市场效果来设计课程。这种模式被多数综合实践课程所采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教师没有认真地去研究传统陶瓷技法的精髓与流派,导致课程所提供的陶艺表现技法逐渐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强的传统文化归属的需求,当学生要提高作品的品味,丰富创意设计时,这些不够深入的教育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既能够做到与传统技法成功且合理对接,又能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学模式呢?笔者与教师研究探讨后决心尝试探究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对传统陶艺技法进行合理的提炼与融合。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传统技法进行大胆的精选细析、去繁留简、削难存易等。在综合实践教学背景下,把传统陶艺技法提炼好、融合好就成为开展科研的核心问题。

二、对传统陶艺泥条技法进行提炼与融合

传统泥条技法包含选泥、配料、成泥、摔条、切条、搓条、围筑、抹平、收口、大堆花、小堆花、点眼、提叶、缕丝等十余项工艺。首先,我们将其进行提炼,大胆剔除不适合学生操作的环节,如选泥、配料等环节学生根本无法实地操作,点眼、提叶、镂丝等技法,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这些技法可以说十分具有传承价值,但是面对综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只能忍痛将其搁在一边。最后我们只保留切条、搓条、围筑、抹平、收口、堆花六项手法。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在积极的研究准备下,我们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分为八个实验组进行教学实验。其中七八年级各被分为四个组,上学期的四个组主要用来研究技法提炼的合理模式,下学期的四个组主要体现熔合的最佳模式。

技法提炼实验结果的推出,证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学生对技法的不同需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首先,由于年龄因素,七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偏爱搓条、围筑等手法。尤其是搓条技法本身,学生对其充满了兴趣,他们对于具体搓成什么样的条并不是很感兴趣,反而对搓的过程很是享受,泥块在自己手中变来变去对他们来说极具成就感。他们的作品表现为注重片面幻想思维的塑造手法,关注细节集中在故事、童话、游戏等情节部分。经常将自己融入作品故事情节中,并不十分注重作品的完整性与美感。其次,八年级学生已经极大地趋向于青少年的审美要求,在全面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幻想的愉悦,他们对作品的关注点已经从简单的泥土快感过渡到注重作品的全面形象塑造上来,既能抓住作品主题,又能兼顾技法的运用与拓展,尤其能突出创意元素的运用。这样,许多高要求的传统技法就能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

依据这些特点,教师在编排课程时可以不断根据学生的阶段需求,对技法的具体教授过程再做进一步的融合。首先,七年级学生的教案设计应突出搓条及围筑的演示与讲解,并通过大量的实际演示反复地纠正学生的操作偏差,积极引导其准确完成泥条作品的雏形,同时给学生欣赏作品留出充足的时间。其次,对于八年级学生的教案设计,教师可以调整技法的顺序,将搓条、围筑等融为一体,缩短演示时间,将堆花等传统修饰技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同时注重收口、抹平等技法的精细程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手工运用能力,进而达到传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将传统陶艺泥条技法应用于综合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技法的提炼还不够深入

小柴窑的传统技法太过丰富,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不得已放弃了好多有价值的环节,如提叶工艺,虽然它的学习过程耗时较长,但是它的非遗价值却非常之高。如果充分利用科研实践,笔者认为,我们会找到技法深入解析研究的突破口;堆花技法本身包含众多的分支手法,我们只能提取其共同项加以运用,其实针对某些剩余部分继续推进的话,一定会有意象不到的收获。所以接下来我们还应该在类似技法方面做进一步提炼研究,以免使学生与我们的民族瑰宝失之交臂。

2.技法的融合对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教育科研工作者要经常面对的一项研究难题。研究的前期我们对个体的差异关注度还是不够,在融合时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已经基本成型的教案在脱离实验班后的实际磨合中,往往需要进一步调整,虽然其不影响学生完成作品的质量,但是作为科研来说,其还是不够科学。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重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在授课过程中,只做局部的比重微调,即可满足学生的差异缺口。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有关陶艺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这仅仅是开始,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陶艺迷人,而更迷人的是为了陶艺的明天而不断探索的决心,笔者真心希望传统陶艺的研究成果能够给学生架起一座与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沟通与探索的有益桥梁。

[参考文献]

孙维坤.陶艺传统泥板技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精化与整合研究[J].高考,2019(02):178.

作者简介:徐炳涛(1981.8—),男,吉林通化人,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