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2019-12-14衣晓丽袁胜利张星霖
衣晓丽 袁胜利 张星霖
肺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70%以上,且发现时多数为晚期[1],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老年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2],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是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方案,但老年人一般不能耐受联合方案,而单纯化疗获益有限,因此需设计适用于老年人的化疗方案。已证实抑制血管生成药物在NSCLC上疗效显著,贝伐单抗和内皮抑素(恩度)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可延长肺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3-5]。阿帕替尼是我国开发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口服方便。该试验探索培美曲塞与阿帕替尼联合用于老年晚期非鳞NSCLC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非鳞NSCLC(Ⅳ期),共38例,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经过一线或二线治疗失败者,治疗分为试验组(n=18)及对照组(n=2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年龄分别为71(65~80)岁和72(66~83)岁,男女比例分别为10/8和13/7,ECOG评分0~1/2分者分别为5/13和8/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阴性(未知)分别是6/12和9/11,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治疗情况:既往化疗者27例,靶向用药者18例,化疗方案主要是长春瑞滨、多西他赛、吉西他滨与卡铂或顺铂不同方案的联合,靶向用药主要为埃可替尼、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
入组标准:1)年龄≥65岁;2)有客观可测量肿瘤病灶;3)体力状况评分(ECOG)0~2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排除标准:1)既往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2)同时服用其他抗肿瘤药物者;3)严重内脏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者;4)高血压未控者;5)有出血倾向者。用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给药方法
试验组:培美曲塞与阿帕替尼联合,具体方案:阿帕替尼250mg/d,口服,d1-21,q21d;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d1,q21d;对照组:培美曲塞500 mg/m2,静滴,d1,q21d。两组患者自用药前7d开始应用叶酸,剂量为400 μg/d,口服,直到末次培美曲塞用药后21d;自化疗前7 d给予维生素B12 1 000 μg/次,肌注,3个周期重复1次;d0、d1和d2给予地塞米松3.75 mg/次,口服,2次/天。治疗中每隔2个周期复查CT进行病情评价,直到病情进展或不能耐受。治疗期间定期行化验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凝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若白细胞<3.0×109/L,应用瑞白支持治疗,出现3~4级不良反应者化疗药物减量25%。
1.3 指标评价
近期疗效采用RECIST1.1版本进行疗效评价,可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CR+PR)/n,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CR+PR+SD)/n,n为每组的病例数。
远期疗效:时间随访到2018年3月,PFS是从开始治疗到病情进展的时间。
不良反应:采用CTCAE v4.0标准进行评价,分为1~5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定性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以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两组均未达到CR。试验组和对照组的ORR分别为22.2%和10%(P=0.395),两组DCR分别为72.2%和35%(χ2=5.265,P=0.022,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n(%)
2.2 远期疗效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为5.7个月(95%CI:2.8~8.6)和3.1个月(95%CI:2.7~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1,P=0.045,图1)。
图1 试验组和对照组生存曲线
2.3 不良反应评价
两组患者具体不良反应见表2,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发生手足综合征、高血压比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手足综合征发生者6例、高血压7例,多数为1~2级,3级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各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表2 两组不良事件比较
3 讨论
老年人多脏器功能逐渐下降,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比率增加,无法耐受高强度的化疗[6],因此寻找低毒高效的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点。培美曲塞是多靶点叶酸抑制类静脉化疗药品,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阻碍体内叶酸的代谢通路,对肺癌疗效确切[7]。2011年NCCN推荐培美曲塞与铂类两药联合为晚期非鳞肺癌的一线用药。与其他药物相比,培美曲塞不良反应轻,成为老年肺癌患者的首选药物。但单药治疗疗效有限,因此为提高治疗有效率,需研发适用于老年人的联合治疗方案。
Folkman等[8]于1971年首次提出利用切断肿瘤血供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VEGF)和VEGFR介导的通路对调节肿瘤内血管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VEGFR-2被认为与恶性肿瘤的血管形成关联最大[9]。VEGFR-2被VEGF激活后发生自动磷酸化,引发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以此调节内皮细胞的倍增、迁移及存活[10]。阿帕替尼(apatinib,艾坦)是我国开发的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主要靶点为VEGFR-2,通过阻断VEGFR-2来调控内皮细胞的倍增,抑制体内血管生成[11],已批准于2014年在中国上市,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近年来阿帕替尼用于肺癌的研究日益增多,Li等[12]研究表明,阿帕替尼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可提高TKI耐药患者的临床疗效,中位PFS达4.6个月,且安全性良好,是TKI耐药患者的治疗新选择。李磊等[13]纳入22例EGFR阴性肺癌患者,行阿帕替尼425 mg/d,用药4周评价疗效,PR者5例,SD13例,ORR为23.8%,DCR为85.7%。
国内外多个研究证实,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明显提高晚期NSCLC的疗效[3-5,14-15]。Mir等[14]纳入38例Ⅳ期NSCLC患者,一线采用化疗(奥沙利铂+培美曲塞)联合贝伐单抗,结果提示ORR 55.3%,中位PFS和OS为6.2月与14.6月。邓鹏等[15]共纳入60例未经治疗的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比较恩度+培美曲塞与培美曲塞的疗效,结果显示恩度组可改善缓解率(23.1%vs.14.7%,P<0.05),且未增加化疗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培美曲塞与阿帕替尼联合用于老年非鳞NSCLC显示出良好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DCR分别为72.2%和35%,两组PFS分别为5.7个月和3.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R分别为22.2%和10%,本试验因样本量少,O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不良反应方面,试验组发生率比对照组均有所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比率为16.7%和11.1%,为化疗减量的主要因素。阿帕替尼相关的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和高血压,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但多数为1~2级,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可。
联合阿帕替尼与培美曲塞用于老年晚期非鳞NSCLC有较好的临床疗效,DCR和中位PFS明显升高,不良反应可控,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因为本试验为单中心,且阿帕替尼用于肺癌中,患者经济负担重,因此纳入样本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些偏倚,后续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