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打磨,文化沧浪是认真的

2019-12-14

现代苏州 2019年23期
关键词:沧浪姑苏木刻

记者丨陶瑾

如果要问老苏州听评弹中什么场面最印象特别,那非得是戤壁书了。这个“戤”是苏州评弹中最具场面感的一种现象,且限于苏州区域内,意为无票无座,靠在书场的墙边蹭书听。这部由姑苏区文化馆和姑苏区沧浪街道联合编排的原创非遗题材舞蹈作品《戤壁书》,将评弹的文化现象与舞蹈完美结合,让非遗走近更多人心里。

苏州古城文化积淀深厚,沧浪街道正是巧妙运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且力求打造精品。近几年,街道以文化聚民心护古城,让辖区居民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也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底气更坚实了。

“非遗三部曲”细琢精雕

在每一位老苏州记忆深处都有一碗香甜的糖粥。从前,到了大冷天,读书人、工匠在深夜的巷子里,常常等待糖粥人挑着骆驼担子前来。现如今,没有人再在深夜等待一碗糖粥,挑担卖粥也成为一种过去。

早几年前,姑苏区沧浪街道编排了独舞《粥担与老人》,当时作为全市唯一的舞蹈类参赛节目,一举夺奖。作品通过讲述卖粥老人的一天,以小人物的简单幸福叙述人生况味。2015年,沧浪街道和姑苏区文化馆联合创作了表现力更张扬、内容更丰富的群舞《忆糖粥》,获得首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舞蹈类金奖,第十二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并两次登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

卖粥老人的扮演者孙志斌,是金狮社区副主任。他不是专业演员,但也算是辖区的“老演员”了。他先后演过《忆糖粥》、《画虎》、《木刻春秋》、《游子吟》等舞蹈的主角,且无一例外演的是老人。作为90后的他,要扮演好一个老人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每天会跑到弄堂口观察过路的老人,仔细揣摩人物的神情和动作。在演绎时还要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尽可能演得逼真、生动、惟妙惟肖。”孙志斌说道。

《忆糖粥》先后改编了十多次,对舞蹈进行了反复打磨。其中还穿插一段吆喝,一段纯正的苏州叫卖。16位青年演员均是舞蹈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他们演绎买粥、吃粥的场景,体现了苏州人生活众生相。

非遗系列第二部舞蹈作品《木刻春秋》,2018年由沧浪街道和姑苏区文化馆合力创作,获得第二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舞蹈类金奖,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一位木刻老艺人悉心教导三个弟子,年轻的弟子因耐不住寂寞,纷纷离去,只有木版年画中的人物如影随形伴随在老人左右。大火熊熊燃起,年画在兵燹中焚去,年画人物一个个倒地而逝,老艺人竭力抢救却无能为力。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重拾传统手艺,年轻人再度拜师学艺,担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虽然舞蹈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呈现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也唤起了更多人对于非遗文化的关注。

《木刻春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演员造型不一,几乎还原了年画中的人物,刻画得尤为精细。“这部作品的排练过程很辛苦。我们多次到桃花坞木刻工作室体验生活,揣摩每个动作和事件发生时的神态,把握角色心理。” 孙志斌坦言,在创作和表演上,小伙伴们一直在努力。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心声。

“舞蹈扎根生活、来源生活,作品内容要有温度,也要让人耳目一新。因此非遗系列第三部,我们选择‘听戤壁书’。”作为节目核心策划之一、沧浪街道社会事业服务处副主任朱勤农告诉记者,“听戤壁书”是苏州评弹中特有的文化现象。过去对于付不起茶水费的底层人群来说,听不到好书是一种折磨。于是,茶馆老板为了照顾到这些人,一般到“小落回”时,场东会放进来外面的观众,他们不占座、不吃茶,只靠边戤着听说书,堂倌也不驱赶,赚个人气。舞蹈《戤壁书》将苏州评弹中最接地气的场景搬上了舞台,随着评弹音乐响起,演员们听戤壁书时如痴如醉的动作神态,让人忍俊不禁。在今年苏州市第三届群众文化“繁星奖”评选中,《戤壁书》再夺舞蹈类比赛金奖。

“非遗三部曲”连续三年夺冠,离不开创作团队的独运匠心,也饱含了文化沧浪的品牌内涵。

文化深挖,圆了草根“明星梦”

文化是一个不断挖掘、累积的过程。古城深厚的文化基因,不仅可以通过舞蹈展现,还能有更多丰富的艺术面貌。这些年沧浪街道创作了一系列群众文艺精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让更多人来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情景剧《三封家书》,从革命先驱夏明翰、退役老兵、当代年轻干部三个角度讲述一个叫“初心”的故事。评弹与快板结合的《小儒弄10号》,讲述新苏州帮助老苏州的故事。另外,相声《礼尚往来》、评弹《环城步道满目春》等原创作品均在各级比赛中喜获殊荣。

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是文化沧浪的一部重头戏,每年为市民精制民俗文化大餐。在端午首演的《思乡粽情》,演员全部来自辖区居民。关于端午民俗的原创舞蹈《画虎》,去年进京展演惊艳全场。

今年,街道还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传统节日与大运河结合起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同时,举办首届“大运河阅读节”,组建运河志愿者队伍、拍摄运河纪录片等。

目前,街道辖区内已成立200余支草根文体团队,每年辖区的各种民俗活动、文艺晚会中都少不了沧浪人的身影。自从群众文化“微舞台”诞生,草根民星在街头巷尾实现“想唱就唱、想演就演”的心愿。

古城保护,文化传承,关键在人,有人传承的文化才有生命力。“街道将继续秉承‘文化沧浪’系列品牌,全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文化软实力变成发展硬实力。”沧浪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正茂表示。

猜你喜欢

沧浪姑苏木刻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姑苏小巷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桌上盆景(外一幅)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岁末感怀
姑苏城外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