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咽喉有神艺有灵

2019-12-14

艺术交流 2019年4期
关键词:上党长治咽喉

长治,居太行之巅,地势最高,与天为党,古称上党,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无疑,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茂生长的沃土。果不其然,抵达长治的第一个夜晚,我就在“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驻场演出”的舞台上,领略了它的异彩纷呈、神韵飞扬,领略了它的摄人心魄、荡气回肠。

我被台上的乐声深深打动。乐声来自锣鼓镲梆共舞、笙箫笛管齐奏、激情奔放且热闹非凡的上党乐户,来自由一群盲艺人持多种乐器自行伴奏、说唱相间表演、平易亲切又妙趣横生的襄垣鼓书,来自方言演唱、器乐配合、声情并茂而余音绕梁的长子鼓书,来自乡音浓郁、曲调悠扬的沁州三弦书……因为民间艺人富有魅力的自信和热情,我感觉现场的一切乐声,他们的伴奏、说唱乃至吆喝呐喊,好像都能通过观众的感觉器官,进入人的身体,以激励人调动身体的一切能量,去爱或者去恨,去笑或者去吼。

有一位鼓师曾这样诠释表演的艺术:鼓声能向鼓师证明来自自己的力量,足以保护自己的力量,因为鼓声来自身上绷紧的肌肉,为的是护住身体,所以,当鼓师全身心投入时,鼓槌立即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节奏变成倾诉自己的一种语言,所有痛苦和快乐都随着鼓声起落而释放出来。鼓师自己打动了自己。

我想,任何激动人心的器乐、声乐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打动了自己,才能感染别人。长治“非遗”舞台上那种感染人的力量似有灵佑、如得神助。上党乐户壶关班社真的供奉着一尊奇特的行业神,曰:咽喉神。

上党乐户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原生态乐种,是民间礼乐的活化石,而在壶关县,乐户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牛、刘、曹、李、高、郭、宋、王八家为首的八大班社。70多岁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牛其云,是当地少有的兼乐户与主礼于一身的艺人,在晋东南一带负有盛名,他告诉我,昨晚表演时嘴耍大牙带吹口咪、鼻吹两杆唢呐的演员是他弟弟。牛其云师傅虽因身体原因不便再登台,却为上党乐户的传承留下了多部著述。我正是从他介绍上党民俗礼仪的文字里读到咽喉祠的。

上党地区陵川县陈丈沟的咽喉祠从前每年举办庙祭活动。世事沧桑,壶关八大班社的咽喉祠已是形迹难觅,而以业结缘且以姻亲结缘的八大班社,于腊八节祭祀咽喉神的习俗仍延续至今,咽喉神是他们共同顶礼膜拜的行业神。咽喉神像曾经由八家轮流供奉,相传此习俗始于战国,而且,乐户人家还设神位举行户祭。神像为镀金泥塑像,抗日战争爆发时,为确保神像安全,李家将其埋入屋中地下,战后取出便一直供奉在李家;民国五年木刻“咽喉祠”匾额则珍藏在刘家;而牛家传说,隋末唐初乐户兴盛之际,唐太宗李世民乡巡,恰逢乐户们在腊八节举行敬奉咽喉神仪式,欣然为牛府班社赐联一副:“咽喉祠金鼓响亮,震雪山大显神通。”

民间礼敬的人神仙鬼众多而庞杂——天地君亲师、儒释道巫,甚至山精水怪、树魅狐妖都可以成为奉祀对象。至于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的发生、发展以及行业观的确立而出现的行业神崇拜,则是“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大量行业把它们各自认定的祖师奉为神明,举行有组织的祭祀行业神祇活动。行业神崇拜反映了行业群体的精神诉求和情感寄托,因而,行业神被行业弟子视为凝聚行业内部组织、加强行业内部管理、树立行业规范的重要象征,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业缘关系的维系纽带和核心观念。同样如此,民间艺人对唐明皇、清源妙道真君等戏神的崇拜,反映了后代对前人创造性劳动的极大尊重,建庙以祭祀,既是尊师敬祖、知恩图报的道德教化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薪火相传的某种制度保证。

包括戏神在内的行业神,多为祖师。咽喉神祭祀的奇特之处便在于此,那是乐户艺人创造出来的直指自己身体器官的保护神,也许他们索性把表演时最重要、最传神的身体器官供奉为灵神,并赋予其威风凛凛的形象?像许多的民间探访无从考证一样,我不得其解。

那位咽喉神的塑像是青脸虬髯,身着盔甲,左脚着地,右脚盘起,左手叉腰,右手拄锤,像是民间信奉的任何一位忠肝义胆的将军。人称“乐户家敬有好老爷,时时护佑着他们”,然而,我相信,他的神能不仅仅在于守护艺人的咽喉健康,不仅仅在于守护业界的薪火,最重要的神能也许是激励着艺人们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勇攀艺术高峰。比如,一年一度的腊八节祭祀期间乐户艺人要举行香会赛,所谓香会赛实属年终学业技艺的展演、交流和评比,并总结行规行风,“误者缺卯”,要按行规处罚。上党乐户才有了能鼻吹两杆唢呐、口耍六个大牙的“耍牙大王”牛全科,才有了吹奏技艺娴熟并掌握耍牙、鼻吹绝活的“上党唢呐王”刘长有,才有了擂老鼓技艺精湛、雄浑有力、表现到高潮时鼓腾、锣舞、镲飞的鼓手刘铁长,才有了“全把式”“第一锣”等种种美誉和令人欣慰的一代代传承人……

遍访多才多艺的长治,我恍然大悟,咽喉神其实是民间艺人普遍崇尚的艺术真谛。

它是业精于勤的信念。在襄垣县的“非遗”体验馆里,我又遇到他们——在舞台上表演《反菜园》的那些盲艺人。襄垣鼓书是以唱为主的民间鼓书形式,通常为多人合作表演,其中作为掌板的鼓师手脚并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鱼、脚梆、小锣、小镲、镗锣、脚打大锣等全套打击乐,其他说唱者分行当表演,也是个个身怀绝技。想来,在黑黢黢的世界里,他们更需要某些特异的生存能力,比如记忆力。然而,一旦唱起世间冷暖,他们却是豁达得很,那乐观里甚至不无浪漫,他们仿佛高擎着一盏盏心灯为观众照明。不由地,我联想到一段历史:在抗日战争中,由盲艺人组成的盲人爱国宣传队,足迹踏遍太行、太岳根据地,用襄垣鼓书的形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传达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他们自编自唱的曲目多达几百小段。武乡县也有一支盲人曲艺宣传队,他们将武乡琴改制为八角琴,他们的表演深受抗日军民欢迎,于是,八角琴被命名为“八路琴”。由襄垣秧歌艺人组成的襄垣抗日农村剧团,同样活跃在抗日根据地,曾演出过《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剧。在长治,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艺人们正是在投身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实现了各种民间艺术的巨大进步。

它是戏比天大的理念。从艺40多年的长子钢板书艺人李云飞,在年轻时走四方赶场子,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她竟一天喝八个生鸡蛋,以便润嗓、下火;长子鼓书的传承人刘引红,被誉为“长治好声音”,她的嗓音如清泉滋润人心,扮演人物分寸准确、恰到好处,演唱时能很好地把握“贯口”的流畅和收放,把儿化音演绎得精巧灵活、运用自如。我以为,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张嘴就能赢得满堂彩,除了技艺,还在于节目内容紧贴现实生活,能够走进老百姓内心。她表演的《山西面食》余音绕梁,令我回味不尽:“山西美味儿多,面食一串串儿,一面百样儿做,样样是招牌儿……”

它是兼容并蓄的胸怀。长治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都有推陈出新、学习借鉴的经历,比如,武乡鼓书到了第七代传承人常惠斌手上,在保持传统说唱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晋剧、山西民歌、武乡秧歌小调等音乐特色,并拟仿京津鼓曲与山东快书的表演技法,把曲艺和戏曲融为一体,出口成章,曲调多变,因而深受观众喜欢;缘起于鼓儿词的长子鼓书,在演变中吸收了潞安大鼓、长子道情、上党梆子等音乐曲牌,逐步发展成为板式齐全、风味浓厚、激情昂扬、伸缩性强的地方曲种;来自田间地头的上党落子历史虽短,然而它不断从上党梆子、蒲剧甚至豫剧等姐妹剧种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身多姿多彩、慷慨豪迈的独特风格。

它是薪传不息的情怀。与上党乐户有着血脉渊源的上党八音会,也是古老的传统音乐,八音会的“老把式”崔青云坚信,好东西是不会被淘汰的,为此,他成立民间乐团,培养儿子、侄女传承艺术,并积极寻找传统音乐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尽管各怀有传承发展的深刻隐忧,然而,因为众多艺人的坚守,长治的民间艺术仍然活态存在着,常年全天候免费对外开放的襄垣“非遗”体验馆,就是证明其活态的窗口。

我感动于那些来自民间、尊崇自己为神的艺术。因为它们,我的长治之行恍若一次精神还乡。

猜你喜欢

上党长治咽喉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当当鼓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我家秘方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