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下看校园暴力问题
2019-12-14冯明昱
冯明昱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校园暴力与犯罪学
古典学派强调社会契约理论的建立,放弃过去使用超自然力量来看待犯罪行为的方式,并以人类自身角度看待犯罪行为的方式取而代之。从古典学派来看,校园暴力所导致的伤害甚至杀人的结果是由施暴者主观选择的,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初,他们已经预见到对犯罪者造成伤害的后果,因此对于施暴者进行惩罚甚至诛灭。犯罪进行惩罚是为了预防此类现象再次发生,但是诛灭之后是否能够有效的减少校园暴力的现象,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来看,犯罪者是天生的,那也就无法预防,显然古典学派无法进一步解决问题。
根据涂尔干的观点,犯罪是个人欲望的产物,需要在没有适当的社会规范调整的情况下无限期地以不恰当的方式膨胀。犯罪在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必要的合适的刑罚不仅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也可以起到补偿集体意识被侵犯的群体的作用。这种补偿增强了大多数人的优越感和正确感,表现出社会中罪犯群体的自卑和谴责。社会学派的学说解决了通过刑罚预控案件发生的问题。
二、校园暴力成因
塔尔德认为,在犯罪的各种产生原因中,社会原因起着主导地位,具体包括:群体、家庭、教育、工作和工业,贫穷或富裕。云南某大学马某杀害同学案中,马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受尽家人的宠爱,习惯了享受别人对他的付出,却从不考虑他人的立场,但是同学不会娇惯着他,久而久之变得敏感,多疑,狭隘,最终酿成惨剧。
除了来自亲人的溺爱,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不良、家庭的破裂等种种因素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而使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也会引发子女学习父母行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另外,还有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我国大部分学校仍旧保持着重成绩,轻德智的教育体系,这也就造成了青少年情商低下,做事冲动,无法理性地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小摩擦。另外,目前文化传播作品良莠不齐,很多充斥着暴力、色情,古惑仔影片就使得那些尚未形成完整主观判断的青少年错误地认为“暴力行为,即英雄行为”。
主观因素方面,行为人会因为年龄和心理上的不健全因素而无法形成正常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一点也是马某惨案发生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其他大量校园暴力惨案,特别是凌辱案件,群体因素是最为明显的,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因为所谓的兄弟义气而成为校园暴力之中的施暴参与者。
三、中美校园暴力案件即防控措施的对比
首先,从校园暴力犯罪的差异来看,美国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枪杀案件的比例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二是施暴者大多为在校学生,被害者的身份则多是学生或教师;第三,通过对犯罪者年龄数据的分析,发现犯罪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青少年犯罪率极高。美国对于枪支的把控不严,第一点差异也就不难理解。其他两点与中国相似。
从作案动机来看,中国发生的校园暴力往往是因为受害者需要发泄,校园环境封闭,缺乏主动保护机制。同时对于无辜师生的迫害所引起的社会反映往往也是施暴者期待的,因为施暴者大多是认为自己受到社会迫害的群体,可以说是“泄愤式犯罪”。而在美国,施暴者由于生活产生压力,由于种种原因对生活在周围的教师以及同学进行施暴,施暴者和被施暴者生活是存在交集和关联的。
关于防控措施,中美两国都建立了安保机制。不同的是,美国警方与校方达成了共识:有效控制学校暴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美国根据实际情况施行了多样化的措施。例如设立固定职位和非固定职位,分别负责教学过程中的校园安全及针对校园安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在中国,由于缺乏警力和其他原因,很难实现与校园实现全面深入安全合作的期望。但是,实践中也有一些亮点。全日制学校警察采用居民管理制度。负责任的学校警察参考社区警察的工作模式,并在没有进入全日制学校警察的学校和幼儿园工作。公安部门全面负责学校警察的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学校派出所负责学校和幼儿园的满意度,师生的安全和满意度,是家长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性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心理咨询,加强监督,加强家庭教育责任。另外,这一类犯罪侵犯的客体不仅仅是被施暴者的身体安全,也是在侵犯公共安全。校园暴力大多是泄愤式犯罪,这种犯罪不知道会伤害到哪个人,也无法预测波及的范围。犯罪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学校暴力的病态发展也表明了社会的发病率。法律应当尽快完善,让弱者不再通过犯罪取得利益,让无辜者不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