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视域下的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分析
2019-12-14刘霖
刘 霖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经济法课程作为国内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选修课程之一,与此同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必修课,是国家为了培养出了解社会经济、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一门关键性课程。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在对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上没有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浅析在以往经济法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1]。
一、经济法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以往经济法课上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知识要牢牢掌握,并且能够背诵下来,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活学活用的技巧,在考核时也没有参照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严重的与社会脱节,让学生很难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问题[2]。
(一)对经济法课程和考核认识不足
由于教学体制、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课时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法课程在其他非经济学的学科组成上属于选修课程,通常被定位为学期考查课,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的老师和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误区,认识既然是考查课,那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的学习,这样老师自身的误解,加上学生的不重视,就使得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草草了事,对于考核也很松散,只要是学生正常出席都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经济法课程的发展[3]。
(二)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以往的经济法课程的考核通常都是闭卷、开卷,或者写一篇有关经济法的学术报告,这些考核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结果通常都是根据一张试卷或者是一篇学术报告来评价一个学生经济法学习的好坏。闭卷考试通常在时间和试题量上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通常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而开卷考试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同时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容易出现雷同卷、抄袭的现象,这样助长了平时那些学习不认真、不努力学生的不良风气。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对知识点进行突击学习,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就忘记了之前背诵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的需求。对于那些编写学术论文的学生来说,往往只是自圆其说,理论性的内容占据了过多的篇幅,并且也没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些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使得经济法课程的有效率大大降低[4]。
(三)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
在以往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考核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几乎一致,都是从最基本的定义、理论再到法律法规的学习,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学习却少之又少,在考核时考核的内容也仅仅是一些经济法中所涉及到的专业名词的解释、论述题、简答题等有关题型,对于考核中出现的案例也通常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和个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没有针对经济法知识点之间的实践性、综合性、连贯性进行考核,尤其是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综合能力也没有进行考核,这样抑制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策略
由于在现有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在理论、方式还有评价体系上都有一些不足,这样严重阻碍了经济法课程教学进度,不利于老师专业课程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没有满足市场经济体系对于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规定,还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现有的考核模式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都有一定的限制,同时还限制了老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要想改革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经济法课程和考核认识
课程的考核不仅能够看出老师专业课教学水平和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于经济法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也应如此,考核模式的规范化、制度化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主要程度和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考核模式没有过多的联系[5]。
(二)规范考核管理方式
经济法课程的管理方式是有一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其中主要包含在考试前的出题,考试中监考以后考后的阅卷批卷,最后根据试卷分数和平时的表现给出综合性的评价,这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当属老师的出题和综合性的评价。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开展教考分离,就是专业课老师只是根据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进行课程的讲解,考试的试卷由学校的教研室进行编制,试题的类型从老师平时中所讲过的类型题中进行随机选取,再由教研组的老师进行统一编制,进行考核,然后对学生的试卷进行随机性的阅卷批卷,开展规范化的考核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核的公正、公平性,为教学评价和学习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有助于促进考核模式的改革。
(三)完善考核模式
为了开展高效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活动,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多种考核模式:第一,要开展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是指对于一些经济法中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试,像经济法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等内容就可以以开卷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自由选择探究内容来进行,这样在开卷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二,开展笔面结合的方式,由于传统的考核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临场反应、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度等综合性素质没法进行考核。而经济法是要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遇到突发情况时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这样能力在笔试中无法得到考核,因此,要开展面试考核,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案例的分析、经济法问题的探究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6]。第三,学术性论文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统一,例如经济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巧可通过开展模拟法庭,辩论会、真实的社会案例分析以及实地的考察活动进行探究,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地去发现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专项探究活动,然后将探究的过程编写成学术论文,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个人的写作能力。第四,将日常考核和学期期末考核紧密相连,打破了传统模式下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老师应对学生在相关专业课上出勤状况、学生课堂的表现、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然后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定义、定理这些客观类问题可以采用学生网上作答的方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提升老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保障。只有将经济法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制定一套符合行业发展、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大纲,并通过改革考核模式,进而实现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