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9-12-14
彭冰冰:从个体文化自觉角度理解红船精神的弘扬践行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嘉兴学院基地教授彭冰冰认为,从个体存在的角度来看,文化自觉具有一种自我引导的意义,引导人们超越当下提升人的生存意义,而人的有意义的生存一定需要有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对人类未来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中,展现了精神的自由、理性的自觉。我们弘扬践行红船精神,就是要从红船精神中汲取信念的力量和超越的力量,去创造属于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在新时代,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用伟大的红船精神来激励鼓舞、统一思想,从而形成实践合力。
迟福林:全面看待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态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看待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态势,要把握经济发展大趋势,抓住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首先,既要看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看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一方面,由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等因素,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经济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空间、内需潜力。其次,既要看消费增速放缓现状,又要看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的增长潜力,看到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既要看货物贸易增速下降特点,又要看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态势,从全球看,服务贸易已成为多边、双边贸易投资协定的焦点,成为新的全球经济竞争重点;从国内看,要加快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新格局,推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
陈锡文:乡村不能衰败
著名学者陈锡文认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绝不是不要城镇化,更不是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握好发展阶段的脉搏,科学引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格局变化。像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只建设发达的城市,而罔顾落后的农村,那样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国家,更不要说城乡居民都要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所以国家不能让乡村衰败。
范恒山:以城带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学家范恒山认为,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正视乡村在发展中存在的短板,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首先要发挥小城镇和城镇企业的作用,使其成为以城带乡的基本支撑。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把城镇建设与提高进城农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带动城镇生产要素流入乡村、支持乡村振兴生力军的作用。
涂圣伟:城乡融合发展有三个重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涂圣伟认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三个重点需要把握。第一,人口在城乡和区域间能够自由迁徙,要实现人口空间流动与基本权益保障的有效匹配,保证流动人口在新的居住空间实现社会融入、享有平等发展机会。第二,通过工农部门“效率收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优化配置。第三,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打破阻断、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