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书》和《三国志》中“单单大岭”和“苍海郡”再考辨
——“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要论之一
2019-12-14王绵厚都惜青
王绵厚 都惜青
《地域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发表了杨军教授《濊人与苍海郡考》一文。文中引证《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多种史籍,对“秽人”与“苍海郡”的形成及民族地理进行了梳理考证。并引述了自20世纪以来包括笔者《秦汉东北史》在内的国内外六种关于“苍海郡”的主要观点。①王绵厚:《秦汉东北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笔者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专项《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有“东秽(濊)(东沃沮)”和“苍海郡”等问题。在课题资料准备阶段,对该问题的一个重要新思考,是在诸正史文献中,认为《汉书·武帝纪》和《三国志》卷三十《东夷·沃沮传》中的两段记载至关重要。由此对诸先贤和杨文的一些看法,亦稍有异议。故撰写此文,略书一家之言。
一、对“秽人”与“苍海郡”先贤及时隽诸说的再辨析
鉴于关于“东秽”和“苍海郡”问题的讨论,是国内外具有跨世纪之争的学术问题,所以首先应了解迄今国内外的代表性观点。这里笔者想摘取杨军先生文章中的六种重要观点,并按作者的个人认识,重作以分析。
据杨文①杨军:《濊人与苍海郡考》,《地域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所列:
其一,辽东说。首倡此说者为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箭内亘,认为苍海郡在今鸭绿江、佟佳江(浑江)流域,与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所设的真番郡同在一地。王天姿、王禹浪认为,苍海郡首府在今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张店汉城,也可以归入此说。
其二,珲春说。中国学者吴廷燮的《东三省沿革表》最早提出此说。张博泉支持吴廷燮说。
其四,朝鲜江原道说。首倡此说者为日本学者稻叶岩吉。中国学者金毓黻认为,苍海郡即后来汉四郡中的临屯郡。谭其骧、周振鹤等认为,苍海郡在今朝鲜江原道,实皆与稻叶氏的观点一脉相承。
其五,沃沮、秽貊说。认为苍海郡在后世沃沮、秽貊的分布区。如,刘子敏等学者认为,苍海郡“辖区应包括东濊、沃沮(东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领域,即今我国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朝鲜江原道和咸镜道以及俄国滨海地区。”苗威认为,苍海郡仅包括东秽和南、北沃沮之地。王绵厚认为,苍海郡大体在今朝鲜半岛大同江和狼林山以东、以北的近海之地。大体相当于今朝鲜咸镜南北道的近海之地。皆可归入此说。
其六,广域说。认为随秽君南闾降汉的达28万人,其分布地域一定相当广阔。孙进己等学者认为,苍海郡应包括后世的秽貊、沃沮、句丽、夫余之地,即包括今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以至朝鲜江原道的广阔地域。杨军的观点与此相同。
对上述杨文所述六种观点的得失,拟重新分析如下。
杨文中在逐一分析否定了诸说后,肯定了“广域说”,并明确表示“杨军的观点与此相同”。对此笔者殊有异议。杨文把笔者在1994年出版的《秦汉东北史》中的“狼林山脉以东为苍海郡说”,纳入2000年刘子敏等和2010年苗威的文章中的所谓“沃沮、秽貊说”。虽大体相近,但却不解深意。因为如果说20年后21世纪苗威教授的结论与我更接近,而刘子敏等先生将延边地区的图们江以西都列入“苍海郡”范围,则非我本意,失之甚远。子敏先生所论,更接近杨军赞同的“广域说”。所以,本文下节立意的要点是“狼林山脉(单单大岭)”才是真正确认“苍海郡”西界的重要坐标。详述如次。
二、从《史记》《三国志》中的二段文字分析狼林山脉在朝鲜半岛和“苍海郡”文化分区中的标志意义
如上节所述,把狼林山脉(古单单大岭),余考作“长白山东系”朝鲜半岛北部“乐浪郡”与“苍海郡”的分界,始于20世纪90年代《秦汉东北史》。至21世纪的《高句丽与秽貊研究》和《中国长白山文化》“考古编”中,又进一步考其为更早可追溯到“古朝鲜”之地,与“东秽”日本海西亚青铜文化的重要文化分区线。②刘厚生主编:《中国长白山文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本文限于篇幅如标题所言,仅以《汉书》和《三国志》中的两段关键文字,分析解读“单单大岭(狼林山脉)”在“苍海郡”地域研究中的坐标意义,以与有识者共鉴。
先录正史文献:1.《汉书》卷六《武帝纪》:“东夷薉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服虔曰:“薉貊在辰韩之北,高句丽、沃沮之南,东穷于大海。”①(汉)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第六》元朔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9页。2.《三国志》卷三十《东沃沮传》:“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大海而居……汉武帝元封二年(一说三年,前109),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为沃沮城为玄菟郡……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岭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②(晋)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东沃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46页。
塌陷区域内,除陷坑外,还有部分表现为房屋开裂、下沉(图5),局部见稻田整块下错、开裂(图6),发生在水渠附近的塌陷导致水泥村道与水渠多处变形、断裂。这些地表裂缝及下错沉降主要受就近的塌陷牵引影响而成。
欲考明以上二书记载,有关“苍海郡”的诸问题,需首先辨明正史中的如下专门地理与民族概念与名称。
其一,单单大岭。《三国志》中的单单大岭与“盖马大山”是前四史中提到的今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两座重要山脉。盖马大山所指的盖马高原诸山在狼林山脉东,现仍袭古称。而另一“单单大岭”,中外学术界已公认为为今狼林山脉。这对确认“苍海郡”西界意义重大。
其二,南闾薉君,又作“南闾秽君”。这里如《汉书》记载,是设置为“苍海郡”的古“东秽”君长(酋邦首领),其领地在《三国志》记载“辰韩之北、沃沮之南、东穷大海。”③(晋)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东沃沮,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48页。该条“沃沮”指相对“东沃沮”的“北沃沮”。
其三,“东穷大海”的“海”,从其地有“沃沮城”和“不耐城(乐浪不耐县)”,以及在“单单大岭之东”的方位看,应指今日本海。这是指“苍海郡”取名的本义。有的研究者,以为在辽东半岛花儿山汉城发现了“临秽丞印”封泥,于是定“苍海郡”在辽东渤海湾。其最大的失误,即在以古代“北海”(渤海)当作“东海”(日本海)。
其四,《三国志》所称“岭东七县”,专指单单大岭(狼林山脉)以东的后来乐浪郡之“东部都尉”所领七县之地。这正是“苍海郡”的本土。过去中外各家对“苍海郡”多所歧见,很重要一点,即忽视了苍海郡后来为“乐浪郡东部都尉七县”这一点。
由上逐条分析《汉书》和《三国志》诸项地理与民族各条,可以为“苍海郡”的四至考定如下:
其基本地望为: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山脉以东,咸镜北道和图们江口以南的“北沃沮”以南,乐浪郡东北的“岭东七县”,其东及咸镜南道和江原道的日本海西岸。这一方域正如《史记》《汉书》记自古为“东秽”故地。在《三国志》等文献中也记录为“东沃沮(即东秽)”之地。其他诸如所谓延边等地的“广域说”等,系杨文失察历史真谛。
三、狼林山脉同样是朝鲜半岛北部青铜时代的“古朝鲜”(汉时乐浪郡)与日本海西岸“东秽”部族的分界线
如上节指出,狼林山脉不仅是汉武帝以后,朝鲜半岛“苍海郡”西南与“乐浪郡”东北的分界,而且往前追溯,它还是青铜时代的“古朝鲜”,与(单单大岭)岭东古“东秽”部族的分界带。此论在2004年拙著《高句丽与秽貊研究》和2014年出版的《中国长白山文化》考古篇中均有论述。现将《高句丽与秽貊研究》的相关文字重新节录如下:
以朝鲜半岛北部和日本海西南岸为中心的“长白山东系”的青铜文化,作为整个中国古代“长白山区系考古文化”的组成部分,主要可分东、西两个系统。其西部或西南部,靠近鸭绿江右岸和黄海沿岸,即狼林山脉西南至朝鲜湾的地区,主要反映为以“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为先后代表的“古朝鲜方国”青铜文化。而其狼林山脉以东北至日本海西岸,主要反映为秽貊系统沃沮的文化特征,在中国文献《史记》《汉书》中或称为“东秽”地区。其中狼林山脉(古称单单大岭),应是划分古代东、西朝鲜半岛文化分界线和鸭绿江水系与大同江水系的分水岭。在长白山东系,无论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看,这东、西两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汉武帝设立四郡后,狼林山脉又成为“乐浪郡”与“岭东七县”之东部都尉即武帝初“临屯郡”的重要分界线。其最初汉四郡政区限界的形成,应具有前期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学的时空背景①王绵厚:《高句丽与秽貊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第398页。。即狼林山脉既是“古朝鲜”与“东秽”的分界带,又是继其后,“乐浪郡”与“苍海郡”(临屯郡)的分界带。以上拙著在21世纪之初提出的基本看法,不仅有文献依据而且有朝鲜半岛的考古发现证明。现在旧著提出“长白山区系考古学”的基础上将“长白山东系”的两支青铜文化特色举证如下。
其一,“长白山东系”的狼林山山脉以西、以南,鸭绿江以东的“西朝鲜”地区,青铜文化的上限,应在考古确认的“新岩里”文化一期之末的公元前1000年前后。这是继半岛上新石器文化的“有纹陶(篦纹陶)”之后的夹砂褐质“无纹陶”时代。早期以支石墓、“陀螺形陶器”和琵琶形铜短剑为代表,稍晚有“细形短剑”、“细纹镜”与石块围成的石墓和“木椁墓”共存。反映着以“古朝鲜”青铜文化与当地土著部族铜、石并用文化的兼容和交流。前者以典型的“支石墓”和“陀螺形陶器”为代表的文化,被国内外研究者一般推定为“古朝鲜”时期的代表性青铜文化。其中“支石墓”,应主要源自“长白山南系”秽貊系统的南貊式石棚和石盖墓;而所谓“陀螺形陶器”又称“角形陶器”,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以朝鲜西北大同江和载宁江流域为中心发现的与“支石墓”或“石棺墓”伴出土的夹砂红褐陶系统的略带弦纹,而形如“陀螺”的素面褐陶器。其基本造型有壶鼓腹罐和杯等,造型特征多短颈、迭唇,口沿下饰有弦纹,迭唇上多刻印有斜线或篦点纹,壶的上部是高斜领,中下腹部一般呈“陀螺式”鼓腹内收成圆底,“陀螺形底部”有圆直径约3-4厘米的瘤状小平底。迄今多数中外学者,已经把这种“古朝鲜类型”以石棺墓和夹砂褐陶陀螺形壶为主的弦纹素面陶器,归于“西团山类型”的秽貊系统的“东秽”或朝鲜半岛上的古朝鲜方国时代的“东秽”系统。如韩国学者李亨求指出,在朝鲜半岛北部及“黄、渤海沿岸的石棺墓文化,是作为所谓东夷民族的代表”。②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稍后者大体战国末以来,以大同江为中心的中、后期细形铜剑、细纹铜剑、多钮铜镜,以及出现的石盖石棺墓或土圹木椁墓等,则代表着“古朝鲜”后期的又一文化特征。这种深受商周和燕秦文化影响的“古朝鲜”后期青铜文化,在西汉以后的朝鲜西北的“乐浪郡”核心地区,得以继承和发展,并由此形成了“长白山东系”从青铜文化向“乐浪郡”之“早期铁器时代”过渡的主要考古学文化内涵。
其二,狼林山脉以东的“东秽”土著文化。长白山东系青铜文化中,位于狼林山脉以东的“岭东”地区至日本海西岸的考古文化,在总体上属于沃沮文化,史籍中称为“东沃沮”或“东秽”。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以咸镜南道、江原道为中心。
其分布于日本海西岸,在考古学上归纳有如下基本特征:(考古发现繁多,举证从略)
(一)从墓葬形制看,与长白山西系的“西团山文化”相近。以东、西二支“秽系”的“土圹石棺”是其主要形式。其文化源头表现出的特征是“北秽”与“东秽”文化同源、同系。即与松花江流域的北秽式石墓具有渊源、交流关系,是传向日本海西岸“东秽”或“沃沮”的土著遗存。其中“土圹石棺墓”葬式,更多的具有“秽系”长白山西系青铜文化的葬俗特征,或与“西团山文化”东传有关。
(二)这一土著文化中的陶器亦独具特色。以被称为“陀螺形陶器”为主,不见三足器,而以夹砂褐陶的弦纹素面壶、罐、钵为主,同时伴出石镞、石矛等小件青铜器(工具)一类。特别是绝无三足器,是“东秽”与“古朝鲜”和“乐浪”的区别。这种带弦纹的“陀螺形陶器”,朝鲜学者称为“西团山类型”,可以看出某些“秽系”的陶艺传统,但朝鲜半岛北部的“东秽”陶器,又绝不见“西团山文化”中的三足器,反映了后者“东秽”的典型土著文化传统。
(三)渔猎工具和骨器的发达,与半岛沿海部族的渔猎经济有关。与大同江流域的“古朝鲜”和“乐浪郡”腹地相比,石制、骨制和铜制的鱼鳔、铜镞、鱼叉、骨锥等典型渔猎工具,既反映了该部族文化“海洋文化”的原始性和质朴性,也反映了其经济生活的区域特征。这种狼林山脉以东“岭东”朝鲜半岛的青铜文化,乃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中,都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其经济形态根源应主要反映环日本海西岸“东秽”的渔猎、采集生活方式。其后沃沮等部族,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之,关于狼林山脉(古单单大岭)在朝鲜西北地区和历史上的“乐浪郡”与“苍海郡”地望关系上,是一个有坐标意义的“山系”界标。此论可以从《汉书》《三国志》等找出文献依据和考古学证明。这就是本文论定的“苍海郡”(包括后来临屯郡)设地在“东秽说”,也是拙著《长白山区系考古与民族论纲》中,拟系统论断的“长白山东系”的重要考古与民族问题之一。今揭短文简述其观点概要,旨在求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