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价值及传承路径研究

2019-12-14王鹏程谢庐明

客家文博 2019年4期
关键词:族谱宗族客家人

王鹏程 谢庐明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蕴含着客家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质,是对几千年来客家优秀文化的凝练和总结,其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以及客家族群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道德教化、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鉴于此,充分发崛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文化价值并进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界对家风家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文献资料为立足点对传统家风家训的内容进行考证研究,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文本价值。《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谜题”的考证研究(鲁国尧,2002),曾国藩家训的研究(朱明勋,2007)二是家风家训对时代发展的价值功能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的功能价值(刘先春、柳宝君,2016;陈亚丽,2017)。然而在既有的文献中对家风家训的传承路径却鲜有专门的涉及。在客家人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家风家训文化,但对其研究却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对家法族规内容的分析上(谢庐明,2004)。而充分发挥其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探寻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价值及传承路径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上述之外,本文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这两种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路径进行探究,以发现其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由此希望对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以及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功能的发挥提供有益借鉴。

一、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是客家人在长久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客家人精神品质和人文性格的集中体现,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对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多集中分布于族谱之中,根据对多份族谱的文献分析,发现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慎终追远、崇宗敬祖。客家人通常将子孙的兴旺归为祖先的福佑,因此对祖先怀有非常浓厚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这在族谱中多有体现。如《石城客家李氏》1族谱中的族规有:“祭扫祖坟;整修坟墓。”《石城客家陈姓》2中也有:“隆享祀。一礼有五往,莫重於祭,春秋祀典,不可逾期,至诚致敬,如见羹墙牺牲必盛,姐豆必洁,不可忽署。”这些规定要求族人重视对祖先的祭祀以及坟墓的修葺,体现出了浓厚的敬祖意识。又如《于都林氏六修族谱》3中的族规有:“祭祀祖先。祭祀是传统家族的首要大事。历代均已孝为德行之本,所以由敬爱父母,上推到敬爱父母的父母,直到远代的祖宗。于是,祭祀祖先成了高尚的道德行为。论其作用在于强化本族子孙的血缘观念,产生家族的认同意识,使家族成员和睦友善,精诚团结,兴旺繁衍。”

第二,人际关系方面,家庭内部强调要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乡邻之间注重和谐友善等。如《于都下垅黄氏》4族谱教家规约中有:“敦孝友。孝子敬父如敬天,敬母如敬地,不是空桑生此身,须尽志养敬双亲,若还反哺不如物,却恐慈鸟解笑人,至于兄弟以和为主,五脏不和为必死之病,兄弟不和为必破之家。法昭禅师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此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以此来劝诫族人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和睦。族规对同宗之人和睦的劝诫,既保证了客家宗族在复杂自然、社会条件下生存下去的能力,也促进了宗族的壮大、发展。乡邻之间的和睦对宗族的发展也是十分的重要,如《赣南宁朱氏祠谱》5中专列“乡邻宗族礼让是敦谦贞曰吉,霭然相亲宁人息事排难解纷,以此风世化俗成醇。”来教育族人搞好与乡邻之间的关系。从宗族到邻里,由血缘到地缘,人际关系的调节一直是家风家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注重个人品行礼仪的养成以及自身的发展。不仅要求族人当事亲敬上,还要求育后兴宗,更以讲求伦常秩序、礼仪规范为行为的道德标准。[1]如上面提到的《石城客家陈姓》中的家规有:重视后学。凡族中幼小,不拘敏钝,惧宜读完小学、初中。父母要教育子女勤奋攻读,并为子女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方便,使子女深造成材。”从这家风家训中可以看出客家宗族对教育的重视,教育对个人道德标准的养成以及宗族的发展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优良家风家训中还包含对赌博、酗酒、盗窃等禁令,来维护伦常秩序、礼仪规范。如《王氏重修族谱》6中有:“一禁赌博以全正业敢有酒钱打牌者罚;一惩酗酒以息争斗敢有贪饮发狂者罚;一缉盗砍以培荫木敢有盗树盗竹者罚。”

第四,强调族人遵守家纪国法。在上面提到的《石城客家李氏》族谱的家训中有遵纪守法“法律乃立国之本,治国之据。凡我族人必须遵纪守法,伸张正义,正确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决不可违纪犯法。”除此之外,《兴国社富桂江黄氏族谱》7中的家规也有:“遵法纪、爱国、爱乡。中华民族,历重守法,吾黄姓族中,更是如此,历次族谱,均有忠心报国之训典。凡族人,均应爱国爱乡、报效祖国,遵纪守法,忠孝仁爱,为民族尽忠孝,奉养长尊,不做误国害民之事,如有流为不伦不法之败类,轻则家法约治,重则送公国法制裁,决不宽容。”由此可见,优良家风家训是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对遵纪守法的强调有助于族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宗族的发展。

第五,“重婚姻、谨嫁娶,重农桑,务正业”在优良家风家训中也多有体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风貌。如《陇西郡李氏西平堂高滩支系九修族谱》8中有:“务农业。农桑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妻子,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种,必致荒芜田园。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又有:“慎婚姻。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明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特为终身之害,而且倾家声之不小。”又如《中华丘氏大宗谱·江西兴国分谱》9中的家训有:“择婚姻。匡衡有言,婚姻之际,生民之治,万物之源。宜选其贤德,辨其氏族。彼素行污秽,出自卑徵世恶之家,怙侈之胄,所宜屏绝,勿与缔盟。苟贪目前之势利,欢以为缘,必祸儿女于终身,悔将莫及。戒之!慎之!”

二、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价值功能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无论从何时起,中国古代家风家训大体以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和仕宦八类为主,作为精神纽带在“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也是如此,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个体、家庭、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一)培养个人品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客家优良家风家训营造出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个人在其中接受陶冶形塑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其中祠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客家祠堂兼具教育的功能,而在祠堂的墙壁上一般镌刻有优良家风家训,如古氏祠堂就刻有家训:“孝父母,宜兄弟,和妯娌,合乡亲。笃宗族,序长幼,谨交友,慎婚配。肃体统,严教训,尚斯文,息是非。知廉耻,修品德,崇礼让,杨忠信。务本业,积善行,勤读书,耀门庭。忌酗酒,莫赌淫,续家谱,护坟茔。资祖庙,静祠宇,祀祖宗,继后昆”这一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促进了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现如今,到了祭祖以及重大的节庆活动时,客家人也要在祠堂大声的诵读家风家训,来教育族人启裕后昆。除了祠堂这一文化空间的营造来为个人品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外,客家人还通过举办与优良家风家训有关的活动来培育个人的良好品性,如“最美婆婆”“最美媳妇”评选活动,活动依据孝顺、和睦、真诚等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主旨、内涵来作为评选的依据,这种榜样的力量极大的调动了人们学习优良家风家训的积极性,促进了个人良好品性的培养。

(二)促进家庭和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联接个体和社会纽带,家庭的和睦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对此,客家人早已有所认识,并体现在家风家训中。如上面提到的《赣南宁朱氏词谱》中有:“恤孤寡,幼而无父曰孤,有寡母以抚之,族庭自当看顾。若父母俱无,嫡亲者尤宜代管,以俟其长。老而无夫曰寡,有子奉养不必垂怜,若儿媳均无孑立一身,又鲜夫产更当赈恤,以送其老。如有田产亲支代掌,矢公以给养生送死,葬后仍存醮祭庶,见矜孤恤寡之谊。”可以看出客家人体恤孤寡,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以上可见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具有加强同宗之宜,促进家庭和睦的重要功能,而这又与一定的历史渊源相联系。在北方汉人最初南迁的时候,同宗之宜为其在此地立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当时的情况是:客家人所处的环境是极为艰苦,贫瘠的丘陵山地常有虫兽的侵袭,土著或先抵者的敌视等等。[3]时境变迁,当年的艰难险阻早无踪影,但恭亲睦友、兄弟友善等观念却在家风家训中留存下来,并内化为客家人性格中的一部分,这极大的减少了家族内部矛盾的发生,促进了家庭和睦。

(三)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给予个体和家庭以良好的熏陶,是客家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发挥着非正式社会控制,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功能。传统时期的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对宗族成员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越轨的成员会受到会受到没收田产、笞、杖、徒、流放等惩罚。20世纪80年代之后,复兴的优良家风家训更多的具有道德教化的意味,这对维护乡土社会的伦理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客家优良家风家训进行非正式社会控制,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功能的发挥与长久历史时期形成的宗族制度密切相关。客家宗族制度自宋、元时期形成以后在明朝得到初步发展,清代得到普遍发展并走向成熟,民国初期形成同姓联宗并逐渐衰落,文革时期遭到了毁灭性的冲击。[4]随后在80年代,客家宗族逐渐得到复兴。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与宗族制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长久历史时期中发挥着维护宗族秩序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客家人更容易认同、接受优良家风家训中的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客家优良家风家训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大力宣传、弘扬,发掘优良家风家训中的伦理价值,塑造了以和睦、守法、勤俭等价值理念为中心的人文软环境,这使优良家风家训更容易内化,约束人们的行为发挥其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作用。

三、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现状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形成于传统时期,其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有所增添、删改,但是所体现的客家人文性格中的劲健、果敢、尚义、重礼以及富于民族气节等积极因素却没有改变。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教化育人、育后兴宗等功能的发挥,也在于其凝结着客家人的族群记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的价值功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传承意识淡薄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平时也会得到一定的展演,但那更多的是出于传统的“本能”以及政界领导的号召、提倡。一些客家人自身对于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有相当多的人对于优良家风家训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不会有意关注优良家风家训的潜移默化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客家宗族的衰落。虽然现今客家宗族在农村地区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1949年以前的宗族形式相比截然不同。在1949年以前,客家宗族有“族田”,有的宗族还确立了族内权威作为非正式管理机构,[5]而这都离不开家风家训作为支撑,现今的家风家训随着宗族的变迁已丧失了以前的强制控制能力,在族中处于一种边缘地位。家风家训在族内地位的变化也导致了客家人对其传承意识的淡化。二是家庭教育重心的变化。传承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主要是传承其中的孝敬父母、和亲睦友、遵纪守法、敬业修德等价值观念,但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家庭更注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把是否考取名牌大学当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情况也造成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传承意识的淡薄。三是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道德生活样式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公正关系的基本理解。[6]现今,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乡村社会开始打破相对封闭的状态,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强烈冲击了传统的乡村礼法社会,这造成了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危机。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也不免受到影响,其传承受到冷落。

(二)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时期,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以及族谱的文字记录。现今,长辈言传身教优良家风家训的方式已经逐渐消失,而族谱则成为优良家风家训的重要传承载体。尽管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在讲座、朗诵等活动中有所体现,但这种运动式的展现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传承的作用。

就长辈的言传身教来传承客家优良家风家训而言,这需要家庭内部权威的支持。而现阶段,家庭子女获得知识主要来自学校教育,长者的知识无法满足子女的需要,这就极大的削弱了长者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家庭内部长辈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行为也是造成言传身教这种方式消失的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客家农村地区的赌博、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盛行,这种家庭德性魅力的丧失打击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在其他传承方式不显的情况下,族谱成为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传承的重要载体。族谱是谱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家谱、宗谱、家乘、世谱、支谱、通谱、总谱等,是记录姓氏系的表谱。[7]客家族谱中汇集了复杂多样的文化信息,其中家风家训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在规训族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今,客家人修谱仍把家风家训放在显眼的位置以此来“崇文报先、启裕后昆”,这也使族谱成为传承客家优良家风家训最为普遍的方式。

(三)传承主体流失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但目前在我国转型期广大乡村面临老龄化、空心化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缺少人;二是缺少精英。

缺少人主要体现在乡村大量人口外流,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或迁移到城市定居或外出务工,而老人和儿童则留守在农村。对于老人来说虽然有着丰富的处世经验,但精力有限,并不是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主要传承主体。儿童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主要接受学校教育,且其认知能力有限,也不能很好的担负起传承重任。传承主体的流失造成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代际传承力量薄弱,甚至出现断层的现象,也不利于乡村家风建设的实施。乡村精英是传承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重要力量,在其传承中起着领导模范作用。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乡村精英包括乡绅、大家族的长辈等,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乡民中具有绝对的权威,而这样的精英在家风家训的传承以及乡村建设中具有巨大的能量。现今乡村精英所指涉的那个群体早已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其在乡村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仍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在越发的城乡差距下,普遍的情况是乡村精英外流。正如费孝通所言:“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的。乡间把子弟送出来接受教育,结果却连人都收不回。”[8]乡村精英的流失也造成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传承的困难。

四、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路径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文性格的集中体现,并对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在传承中存在传承意识淡薄、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主体流失的问题,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进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

(一)建立激励机制,深化传承意识

针对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传承意识淡薄的现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使广大乡民感受到优良家风家训就在身边,充分认识到客家优良家风的重要社会价值,由此深化传承意识。首先,对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将会调动广大客家乡民参与家风建设的积极性,使其在参与中深化对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认识。同时对于具有不良家风的家庭,要进行引导、教育,可以通过给家庭成员开展优秀家风专题讲座的活动,提高优秀家风建设意识。其次,开展与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完善相关激励制度,同时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由此深化传承意识。如可以通过开展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征集活动、演讲比赛等,在活动中对于表现优秀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进行宣传,这有助于扩大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其传承。最后,把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作为个人升迁就业的重要标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对个体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目前就业制度看重学历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重点倾向智育忽视德育,这也造成了一大批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高学历、低素质群体。对此,要重视对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重视个体德育的发展。

(二)利用媒体技术,丰富传承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以及各种社交平台等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极大的丰富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方式,拓展了传承空间。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可以借助大数据手段突破原有的传承方式。一方面,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等方式生动的展现出来,这打破仅依靠文字传承所带来的单调、枯燥,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同时又保护了原有的文献典籍。另一方面,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料的分类、整合,这方便了展示和查阅,为其传承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为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客家优良家风家训资源丰富、内涵深刻,但却比较分散,缺少一个资源比较集中、可靠的平台,因此建立一个官方网络势在必行。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官网将囊括传统文献、研究成果以及促进学习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网站的建立将为其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各种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也是客家优良家风家训传播、传承的重要工具。如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来宣扬客家优良家风家训,扩大影响力。也可以将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编成电子书籍的形式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传播、传承。

(三)家庭社会合力,留住传承主体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但大量的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这极大的影响了家风家训的传承。外流人口一般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而迁移到城市定居或外出务工,若家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更愿意留下来,毕竟家在这里,根也在这里,这与客家人文性格中的“崇宗敬祖”的一面相吻合。为了留住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主体,这需要家庭、社会之间的通力合作。对于家庭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文化价值,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家风,让传承主体感受到良好家风的魅力,真正的从良好家风中受益。对于社会来说,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加强开发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如有优势的村子可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既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就业机会也就等于留住了传承主体。

五、结语

客家优良家风家训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客家人崇宗敬祖、和亲睦友、遵纪守法、勤劳务业等人文性格,并对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客家优良家风家训对培养个人品性、促进家庭和睦以及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传承中却遇到传承意识淡薄、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主体流失的困境。对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深化传承意识、利用媒体技术丰富传承方式、家庭社会合力留住传承主体,这样不仅将促进客家优良家风家训的顺利传承,也将发挥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巨大功用。

注释:

1《石城客家李氏》“慎先堂”新族规十条,《石城客家李氏》编纂委员会2008年编印,第79页。

2《石城客家陈姓》第二章,石城客家陈氏编纂委员会2008年编印,第58页。

3《于都林氏六修族谱》族规内容,江西于都林氏六修族谱编修委员会2017年编印,第52—53页。

4《于都下垅黄氏》教家规约六条,《于都下垅黄氏》编纂委员会2014年编印,第170页。

5(民国)《赣南宁朱氏词谱》,民国六年(1917)。

6(清)《王氏宗谱》,雍正辛亥年(1731)。

7《兴国社富桂江黄氏族谱》桂江黄氏家规八则,兴国社富桂江黄氏族谱编纂委员会2017年编印,第43页。

8《陇西郡李氏西平堂高滩支系九修族谱》家训十一则,陇西郡李氏西平堂高滩支系九修族谱编修委员会2014年编,第2974页。

9《中华丘氏大宗谱·江西兴国分谱》八修家训十二条,中华丘氏大宗谱江西兴国分谱编委会2010年编印,第405—406页。

猜你喜欢

族谱宗族客家人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