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草经济”为啥这么火?

2019-12-14王峥王俊岭

时代风采 2019年7期
关键词:种草网红社交

文 王峥 王俊岭

今年母亲节期间,许多人给母亲挑选表达自己心意的礼物。新浪微博上“母亲节礼物种草”这个话题就有超过2000万的阅读量,在话题里,鲜花、护肤品、首饰、家具用品、保健用品等都成为人们母亲节“种草”的对象。

此“种草”非彼“种草”,不是要去栽花栽草,而是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其他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如今,“种草”已是网络中的流行词,消费者可以去“种草”任何东西,万物皆可“种”。

“种草”最早流行于各大美妆论坛和社区,继而扩散到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种草”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上,源于用户的真实体验,分享了美妆、穿搭、旅游等心得,所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把日常消费和网络社交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消费主义的表征。

“种草经济”有哪些表现?消费者如何看待“种草”?“种草”有哪些利弊?

网络“种草”玩法新

“五一打算去台湾玩,目的地定好之后,我就开始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微博上找攻略,通过‘种草’,我们找到了很多需要消费的目标,如:50岚奶茶、凤黄酥,垦丁的海鲜,花莲的凤梨和滑翔伞、药妆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春假了。”在北京的李冬迪说。

“种草”把日常消费和网络社交结合起来。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草”本身就有普遍、遍布的含义,“种草”无处不在,万物皆可“种”。

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的穿搭好看,自己会留意下;和朋友闲谈的时候,有时也会相互推荐分享。如今,“种草”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上,以年轻用户为主。艾瑞报告发布《种草一代•“95后”时尚消费报告》,将“95后”称为“种草一代”。“小红书、B站、新浪微博、知乎等知名网络平台都有大量的‘种草’内容,像体验晒单、定期盘点、种草好物、良心推荐等都是常用的标题。这些分享使用体验的人则被称为‘up主’‘博主’‘达人’等,如果粉丝较多还会建立粉丝群,群内成员可以相互讨论、推荐。”在上海工作的刘晓敏介绍道。

很多时候,朋友之间相互“种草”是一种社交方式。例如,通过“偶像同款”“同一色号”等符号,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其中,“种草”的内容就成为一种谈资,变成了当下年轻人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意见领袖兜售“人设”

专家指出,消费结构变化的同时,消费行为也从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到追求生活方式、生活个性的精神跃迁。对不少年轻人来说,“种草”不止是停留在功能的选择上,更像是消费者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个性态度以及品牌背后所代表的符号化意义。

“我比较喜欢欧美风,平时买衣服的时候会在微博上搜搜与这类风格类似的几个时尚博主的微博,推荐的内容合我心意就会记下来。我想成为真实又有宽阔眼界的人,所以时不时就会关注下蒋方舟等明星博主最近在读什么书,在关注什么,在追寻别人足迹的过程中塑造理想型的自己。”在江苏工作的姑娘黄杨认为,“种草”也是重塑自己的过程。

作为一个既有内容又有社交的“种草”平台的代表,“小红书”的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日常,形成虚拟的社交圈。除了普通网民分享的内容以外,一批影响力强的意见领袖在分享笔记或推荐商品时往往能够得到较大的关注量,甚至能够形成相关领域的潮流趋势。

“比如,逛街买衣服之前,我都要在‘小红书’上做好功课,看一看相关品牌的穿搭笔记,从中挑出自己喜欢的风格。再如,我要买单反相机,知乎上就会有很多专业性的参数解读,一个问题常常会有好多用户来回答,让我这个相机‘小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相机。”刘晓敏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丁瑛认为,网红或意见领袖的一个核心卖点是“人物设定”(人设),即网红自身打造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理念。“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即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一旦对某个网红的人设产生了自我认同,消费者就可能会被‘种草’,进而购买网红推荐的产品。”丁瑛说。

以前人们偏向于功能性选择,但现在更多是一种态度选择,买一样东西,是为彰显个性态度以及品牌背后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此外,“种草”也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偶像同款”“同款衣服”等符号,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群体,可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警惕过度消费

尽管“种草”作为一种兴起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打破专业信息壁垒,提高消费者的决策效率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种草经济”本质上仍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是“网红经济”的进一步延伸,是在媒介碎片化的背景下,“网红”分解为各领域“博主”“达人”的自发性结果。“种草经济”不同于传统消费业态,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消费潜力。以前,一个东西要卖出去,更多是“货找人”,先有库存,然后打硬广告,再有营销;但在“种草经济”中,变成了“人找货”,只要有网红带货,就有人自动找上门。而且,需求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比如你不需要某款“明星小药”,但看完直播之后,可能就有了购买欲望。因此,“种草经济”是一种粉丝群高度重合、也能实现有效裂变的方式,它能实现更精准的营销。

黄杨坦言,同一个事物,不同个体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有时候兴冲冲买回来很多东西,结果发现不适合自己,如果懒得退就会闲置起来。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去实体店亲身体验做出判断。而对于那种体验感差异性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紧要的日常消费品,便不用通过“种草”耗费太多时间去甄别。

在北京生活的王碧琪认为,“种草”可能会引发冲动消费。最近大火的“口红一哥”在直播间试涂380支口红,给不同的色号搭配上不同的使用场景,新年必备、圣诞装、约会装等,十几分钟卖掉上万支。实际上,口红永远买不完,将网红推荐的口红买齐要花费一大笔钱。毕竟口红是相对耐用的,真的没必要买那么多。

与此同时,“种草”也从自发推荐转变成了商业推广,“种草”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接收一种另类广告的过程。比如,一些品牌广告主利用分享经济和粉丝效应,让明星或网红来为品牌进行“种草”推荐,诱使消费者进行“拔草”。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推荐能够引发我们的消费冲动,带动我们的跟风消费。更值得警惕的是,有媒体揭露,一些打着亲测旗号的“种草”笔记背后,存在着大量的代写代发团队,他们根据一些商家的需求,编出有亲身体验感受的虚假“种草”笔记,发布在小红书平台上,还宣称可技术手段刷粉、点赞,让客户的笔记冲上热门,以达到宣传广告目的。这样的“种草”,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是对网购环境的直接伤害。

丁瑛指出,“种草”和跟风消费本身就是不理智消费的一种形式,应该尽量规避,对于消费者来说,延迟购买可以有效规避冲动型消费,冷静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发现被“种草”的产品并不是生活需要的。丁瑛建议,年轻人可以采用“心理账户”的方法,每个月设定用于购买“种草”产品的金额上限,避免过度消费、透支消费。

此外,部分人气爆棚的“网红产品”最终被发现是“三无产品”或存在夸大宣传的问题,也引起人们关注。专家指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与追责,平台本身也应完善制度、守住质量关。而被“种草”的消费者更应保持理性,特别是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要多方核实,避免受伤害。

对监管部门来说,则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与追责,倒逼平台完善交易规则、健全评价体系,守住产品质量关,避免“种草”把消费者带偏了。(来源:人民网)

猜你喜欢

种草网红社交
社交之城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Cut off my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