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12-14

苏区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苏区老区党史

提要:2019年6月21日至23日,全国“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学术研讨会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9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苏区的历史地位及深化苏区史研究、川陕苏区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苏区精神的内涵及历史地位、苏区精神的弘扬与老区振兴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和有价值的建议。学术研讨会为进一步推动苏区精神和苏区研究的深入发展,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6月21-23日,由西南交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苏区研究》编辑部、西华师范大学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瑞金市委党史办等近40家高校、科研机构与党史系统的90余名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研讨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整个研讨会分为主题报告、特邀专家发言、分组讨论及会议总结四个议程,多位知名党史、苏区史专家和高校、科研机构、党史系统的学者围绕苏区的历史地位及深化苏区史研究、川陕苏区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苏区精神的内涵及历史地位、苏区精神的弘扬与老区振兴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和有价值的建议,进一步推动了苏区精神和苏区研究的深入发展,更好地发挥了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现从以上四个方面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择要介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敬请与会学者谅解。

一、关于苏区的重要历史地位及深化苏区史研究

苏区时期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这一点。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的主题发言着重强调苏区为中国革命中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他指出,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人民武装的基本依托、是红军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初步尝试、是局部执政的初步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的力量的重要堡垒,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场所和区域;苏区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还形成了宝贵的作风和精神财富。李忠杰还特别提出,深化苏区的研究首先需要明晰“苏区”和“老区”两个概念。“苏区”主要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老区”则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个时期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不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因此,老区不一定是苏区,但是苏区一定是老区。

与会专家与学者围绕苏区发展的史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考证与探讨,深化了苏区研究。有学者从共产国际的角度对苏区的历史进行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的崔晓东探讨了共产国际与川陕苏区的建立与发展,提出共产国际不但对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苏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川陕苏区的发展;共产国际制定的以四川为中心促进西北革命运动的战略构想,使川陕苏区的战略地位得到高度提升;虽然这一构想未能有效实施,却对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井冈山干部学院孙伟则探讨了共产国际在中共创建无线电通讯中的作用,指出共产国际在帮助中共培养早期无线电技术人才、推动中共建立无线电通信网、提升了红军的通讯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学者从传统宗族的瓦解与改造、苏区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等角度来探讨苏区基层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江西省社科院吴晓荣以苏区时期传统宗族的瓦解与改造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共改造传统宗族的路径与方法,提出党对宗族的瓦解与改造对于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党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南交通大学陈小艳、廖洪兰等人则对川陕苏区和中央苏区时期干部建设历程进行梳理。陈小艳提出,川陕省委和苏区政府通过创办学校、开办培训班和举办俱乐部等加强川陕苏区干部建设,以解决川陕苏区迅猛发展与干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相匹配的问题,成效显著;廖洪兰指出,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通过多渠道选拔培养、加强思想和能力建设、从严监督与树立优秀干部典型等方式培养了大批优秀基层干部,为发展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提供了人才保障。

其中,尤为值得提及的是有少数学者选取了学界较少注意或探讨不够充分的一些问题为视角,在扎实史料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西南交通大学冉绵惠教授以“三红”人员为切入点,从“三红”人员档案的发现、“三红”人员档案的党史研究价值以及“三红”人员档案的挖掘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认为研究这批档案材料,在有效拓展党史研究视野,形成新的观点、延伸争议问题的探讨空间等多个方面有着重要价值。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张雪英围绕最新发掘整理出来的“闽西苏区农村信用合作社”文献资料撰写会议论文并指出,在1929年初,闽西的永定、上杭等县部分区乡建立了一批党和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闽西由此成为中国红色农信的诞生地;闽西红色农信是适应闽西红色区域经济斗争的迫切需要而诞生,通过发行股票、货币等方式发展根据地经济,为统一金融货币体系、支持经济贸易发展、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以及巩固工农民主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科技大学刘宗灵选取在四川地方党史与革命史上具有较重要、典型意义的“遂蓬起义”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起义历程的梳理,认为在军事行动过程中,上下级组织在策略上存在博弈互动、领导人性格特征对军事行动实效性有潜在影响以及革命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存在张力与矛盾的结论。创建秘密交通线是中共四川地方组织积极联系和支援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苏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西南交通大学何薇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四川地方党组织为了配合红四方面军创建了一条由成都经三台、盐亭、南部、阆中进入苍溪,再渡东河到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在保障护送人员安全和文件顺利送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关于川陕苏区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地位

川陕苏区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维埃区域。苏区军民将中共中央精神、鄂豫皖苏维埃时期的历史经验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展了中共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权建设等各方面的建设,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极大的牺牲。相较于中央苏区,川陕苏区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深度挖掘的研究课题。且,本次会议合作高校均地处川陕苏区又在四川成都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或提交的论文以川陕苏区为题的尤多。

川陕苏区何以在短短的一年内,就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在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江西省社科联《苏区研究》编辑部何友良研究员从苏区内部原因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川陕苏区有一个军政各有优长、配合密切的领导群体,有鄂豫皖苏区时期已经形成并相对成熟的制度框架、主力红军和斗争经验,川陕人民在政治经济上快速得到双重解放,具有不胜不休和创造、牺牲等鲜明特点的苏区精神,是川陕苏区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在原因。

该如何认识川陕苏区精神、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贡献,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江红英认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十六字是具有川陕特色的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在川陕苏区的具体体现。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李健教授从政权建设的示范性和中国革命奠基西北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一是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示范区域,从省、县、区到乡村基层政权建设非常规范,在乡以下还有“十户代表制”这样一级极具特色的基础政权组织;“十户代表制”承担着发动群众、领导斗争、汇报群众情况、传达村苏决议和解释苏维埃法律的作用,在禁烟运动、交通建设、医院、学校等社会治理上具有示范作用。二是川陕苏区是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的先行者,为党建立西北根据地积累了有益经验,也为红军长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转站,是红军长征的巨大支撑区域。李健教授还提出川陕苏区精神可以集中表达为“团结奋斗”四个字,它在革命战争时期、在三线建设时期都有很好地体现,在当代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政治动员或政治传播的视角对川陕苏区进行了研究。兹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观点作一简述。四川文理学院何先成《政治动员视角下的川陕苏区群众大会研究》一文将川陕苏区的群众大会分为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红三十三军成立大会、军事胜利庆祝大会、公审大会、诉苦会、扩红及其他政策宣传会等七类;通过群众大会,中国共产党组织使群众对党的革命理念信仰的认识得到深化。红军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宣传和普及党的理想信念、政治主张、军事策略、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式,是研究红军历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红色旅游的独特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西华师范大学的黄涓从深入挖掘、阐释与传播的角度提出,在当代应该充分考虑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都与其它历史时期有很大不同,应从保护好红军标语形象、做好红军标语解读、打造复合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提高红军标语当代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红色歌谣是川陕苏区时期比较活跃的一种文艺宣传方式,它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人民的英雄事迹与川陕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相结合,形成了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西南交通大学张莹霞《论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对苏区精神的传播作用》一文提出,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是传播苏区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精神食粮、为苏区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最佳路径;在当代传唱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有利于苏区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从政治动员或政治传播的视角出发,能为苏区精神与革命实践的研究提供细致入微与生动切实的观察视角,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的研究方向。

研究川陕苏区始终绕不开张国焘这位关键性人物。有学者提出在中共党史普及与党史教学中如何处理张国焘等这样敏感人物的问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巡视员李蓉研究员就此提出,一是研究应立足于坚实的史料基础上,研究结论应尊重客观史实,否则会损害党史研究与宣传的公信力;二是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应与中共中央指导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基本工作原则;三是在相关党史宣传与教学中应多突出集体的作用,将革命运动与参与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介绍与宣传,多阐释革命运动爆发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在逻辑,而不是过分突出某些特殊人物。这些观点获得与会者赞同。

三、关于苏区精神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本次参会论文围绕苏区精神的内涵、形成过程、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苏区精神进行了解读,其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有:赣南师范大学邱小云教授围绕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特质进行发言,其观点颇具启发性。他指出:首先应把苏区精神放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坐标下来思考它的历史地位,苏区精神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精神;其次,研究苏区精神应注重个性研究,加强苏区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他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苏区精神特质的认识。如,红船精神树立了建党精神的历史标杆,那么苏区精神则是创立了一个建政精神的历史标杆;井冈山精神的特质在于敢闯新路,苏区精神则是对其的不断延伸和拓展等。最后,苏区精神形成于党局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时期,其特质就在于“建政精神”即“一心为民”,这是苏区精神区别与其他革命精神的一个核心特征。陕西理工大学的王永刚着重探讨了苏区精神的人本意蕴,指出:苏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追求人民利益满足的务实作风和革命情怀、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是革命年代公平正义的坚定守护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等六个方面。山东师范大学的包爱芹则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苏区的历史实践出发,对党的工作作风与苏区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党的优良工作作风即是苏区精神生动的体现和诠释的结论。四川大学的陈文泽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设的视域对苏区精神及其在当代党建中的运用进行了阐释,认为苏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执政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涵育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核和核心元素,是党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应该秉承苏区精神,对党的政治文化进行正本清源,让党的政治文化回归初心。

有个别学者提出在苏区时期不仅形成了苏区精神,还形成了“红医精神”。赣南医学院的孙帮寨和张勇华分别对“红医精神”进行了探讨,提出红医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和救死扶伤,其内涵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工农群众定会翻身做主人和坚信红色政权一定会建立。

自2005年第一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召开伊始,苏区精神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对苏区精神的内涵作了二十八字的精辟概括,对于准确把握苏区精神的内涵、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也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对苏区精神的研究。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将苏区精神的研究推向深入,李忠杰教授认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既要注意它们的共性也要注意它们的个性,还要注意它们前后的延续性;应正确看待革命精神及其作用,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李蓉研究员指出,应进一步厘清苏区精神与革命老区的关系,二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孤立研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苏区精神的共性,也要注意各个苏区精神的个性,各苏区应从自身斗争实际提炼出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苏区精神;因此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苏区精神与苏区历史之间的关系,方才能够为苏区精神的凝炼与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苏区精神不仅是老区振兴的重要助力,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苏区精神、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红色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以更好地传承。西南交通大学何云庵教授提出:革命精神是一个整体,由若干具体的革命精神形态组成;每个革命精神形态又自成体系,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时空背景,有明确内涵和鲜明特征;在研究中应从宏观上把握革命精神的整体形态与个体形态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整体研究也要注重个体研究,同时还应深化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研究中需要把握好革命精神整体与革命精神形态个体之间的关系,既要从整体研究苏区精神,也要注意研究各个苏区精神的个性。

四、关于苏区精神的弘扬与老区振兴发展

苏区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推进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江西省社科联副主席汤水清指出,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需要从苏区历史和苏区精神中汲取营养、凝聚正能量,激活、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江红英提出,要充分认识革命精神在振兴发展老区中的时代价值,它是可资借鉴的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是教育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教材、是鼓舞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动力。两位专家均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应加强对苏区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各种精神的挖掘、研究和解读,为老区振兴发展献智献策。

如何弘扬苏区精神,助力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与会学者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江西省瑞金市委党史办罗春花提出,在新时代弘扬苏区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定信念、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工作态度以及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福建省社科院马晓红以福建宁化苏区的脱贫攻坚为例,认为脱贫攻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具体的每一项工作中真正做到贴近人民意志、体认人民意志、回应人民意志,让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地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必须“求真务实”,坚持“艰苦奋斗”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以及强化组织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贵州贵定县党史研究室杨光华结合本省实际,指出在贵州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全省干部群众需要发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

红色文化资源是苏区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苏区精神、助力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与会学者围绕如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振兴、发展老区提出自己的思考。西南交通大学的周媛媛以四川巴中革命老区为例,提出在巴中的振兴发展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石刻标语、革命遗址遗迹等;加大对“红色巴中”的宣传力度、打响“红色巴中”这张革命名片;开发以苏区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旅游、打造以苏区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精品的建议。中共巴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罗之聪则以“传承红军训词精神,加快巴中振兴发展”为题,提出在加快巴中振兴发展的奋斗进程中,要发挥红军训词中的“坚定”“不胜不休”的精神,咬定“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这个目标不放松;发挥“排难创新”的精神,闯出一条振兴老区的新路;发挥“团结奋斗”的精神,拿出担当实干、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力量。陕西理工大学的杨欣就利用汉中的红色旅游资源以推动汉中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包括: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旅游基本要素,力争红色旅游永久不衰;整理旅游资源,走红、古、绿相结合的道路;规划红色旅游路线,实现景区“串珠式”发展;拓宽旅游渠道,深化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等。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王启才则围绕如何利用湘鄂赣苏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湘鄂赣三省区域合作提出了建议:通过加大湘鄂赣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加强湘鄂赣苏区论坛联席机构合作交流、创新湘鄂赣区域人文融合机制、深化湘鄂赣苏区史研究等手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湘鄂赣区域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助推原湘鄂赣苏区振兴发展。河南省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祝辉则提出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时候,需要遵循政治与文化统一、保护与开发并重、公益与市场统一、教育与文化娱乐互动、整合与发展协调、传播与研究结合等六大原则。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快革命老区的教育发展是促进扶贫与扶志、扶智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红色文化资源恰是革命老区的重要教育资源,有部分学者从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的角度为老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王艳萍提出,应整合媒体、党校系统、教育系统,丰富红色文化普及读物、电视专题片、图片展览等宣传活动的内涵,提高红色文化宣讲报告、征文、书法、绘画、摄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传统教育方式的水平,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西南科技大学栗景霞提出,应该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利用“互联网+红色文化”作为重要平台等方式来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西南交通大学魏人民提出实施“互联网+教育扶贫”的建议,通过加快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应用型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强老区师资队伍及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以缓解贫困老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老区消除“精神贫困”、帮助老区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技能和促进老区人才培养,从而加快老区脱贫攻坚和区域振兴的步伐。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围绕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展开了充分、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一方面,既有关于苏区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及苏区精神内涵等方面的理论阐释,也有对苏区革命斗争、建设实践相关细节的史实梳理与考证,还有对弘扬苏区精神、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力老区振兴发展的真知灼见。会议体现出了三大亮点:一是水平高,有高水平的专家、有高水平的论文。专家、学者们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和独特的视角对苏区历史、苏区精神与老区振兴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还有新史料的发现;有高水平的交流和讨论,会内会外交流热烈、小组讨论精彩纷呈。二是学术性强。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苏区的背景和革命实践历程进行梳理与考察,研究广泛而深入;对苏区精神的内涵、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独到见解;对苏区精神、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三是范围广、代表性强。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12个省或直辖市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党史工作者的论文,最终会议收录了70篇论文。作者来自不同行业领域,主要有学校系统(高校、干部学校、党校)、党史系统,还有朱德管理局和其他行业人员;各个职级,有教授、研究员、副教授、讲师;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有资深的学者,也有很多后起之秀,形成了老、中、青接续发展,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苏区精神、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研究有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作为支撑,必将推动研究事业不断深化发展、为革命老区的振兴贡献更多的才智。

猜你喜欢

苏区老区党史
苏区精神
第一次学党史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延安,老区的希望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