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视域下的民主思想研究
2019-12-14赵玥
赵 玥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本体论,首先它是认为,政治哲学以研究本体为己任。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说,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事之所以为实事,本身的本质和特质。亚里士多德称这是一门学问,与任何所谓专门的学术不同,那些专门的学术,没有一门普通性的研究,实事之所以为实事,他们把实事切下来,研究这段旨性,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一门研究,实事为实事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本体论。
一、本体论内涵及追溯本原
(一)本体论既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本体论思维方式,它有基本的一个构架。本体论,直抒胸臆的讲,是研究本体的学问,探索世界本源的问题。本体论的英文拼写为Ontology。这个单词实际上源自德国的经验哲学家郭克兰纽。郭克兰纽于17世纪提出的,从词根上来看,德文是Ontologie和英文Ontology,都来自于最早的拉丁文Ontologia,这样一个词。而拉丁文又来源于希腊文,希腊文中这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指关于on的logos,就是关于“on”的逻辑,也就是研究存在的学问。所以Ontology就是关于存在的学问,或者关于本体的学问。而本体在中文中间有多种译名。不同的人在翻译Ontology的时候,有的翻译叫作“本体论”,也有翻译成“存有论”,也有人叫“存在论”,也有叫做“万有论”,或者“凡有论”等等。不同的学者对本体论的理解,从而进行的一种表达。西方意义上的本体论,是旨在存在(或有、是)本身(being as such)的学问,是以存在(或有、是)为核心的逻辑体系,目的是试图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宇宙及其万物)作出陈述或描述。
(二)本体论追根溯源。由于对本体论产生不同看法,所以产生所谓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的一种区分。所谓的一元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元”,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精神;要么是思维,要么是存在;而二元论认为,这个世界有两个元,精神和物质分别独立存在的,互不干涉,它们都是构成世界的本源;也有一些多元论,等等,比如有人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等等。这样本体论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应该说,古代的本体论的确立,如亚里士多德是最伟大的代表,他做出最为突出的贡献。首先他把本体论问题确定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Metaphysics),而这一种形而上学,关键就要研究本体、实体、原因、极音等等。他把哲学规定为关于第一本体论和最高原因的理论,他在多种本体论中寻找第一本体论,在多种原因中,选择四个主要的原因、形式因、质料因等等,然后又在四因中确定出极因,它表明了人类理性,寻根究底,追踪溯源的这样一种致极性的追求,而且他也确立了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的基本的观点,所以亚里士多德写了一本重要的书,叫作“Metaphysics”《形而上学》,本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文本,它考察人类知识的形式,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思想作品。
(三)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本体论最重要的任务在中世纪是,关于存在,尤其是对上帝存在,做本体论证明,哲学力量很大,尽管当时的神学,在世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上帝是否存在需要论证的。当时很多的神学家,哲学家,都在论证一个命题,叫做一个针尖上到底能够站立多少个天使。据说当时最杰出的哲学家、神学家论证出来,一个针尖上可以站七个天使。这同时也是对我们智慧的一个考验。
近代以来,产生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它的存在意味着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各自相互独立地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且他的构成了世界,所以二者不相交,不存在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的问题,它们都构成了世界本源,而黑格尔产生了他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最关键、最基础、最核心决定着一切,支配着一切的东西,就是这个理念,而这种理念在他看来就是世界的最终的本源。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中间,本体论问题不断地被提起,尽管有一些哲学家宣布着哲学的终结,宣布着形而上学的毁灭,而还是有一些学者,一直探索着本体论的问题。比如科学主义,众所周知,它们是拒斥本体的,它们强调,以实证的方式来研究哲学,而在这一个过程中间,产生了一种本体论的转向,这一种转向发生在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奎因,他即是分析哲学家,也是一名新实用主义,但他说现代的哲学是无法回避本体论问题的。现代哲学有必要做一个本体论的承诺,承认本体论研究,在现代哲学中的价值,奎因先生的作品,也收录在《当代英美哲学家学术自述》中,专门陈述了他的本体论承诺,在他的思想理解中的突出地位与意义,对于整个哲学界,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与此同时产生了人本主义的本体论,它们向着生存论的转向,生存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提出了基本本体论。他认为在当代世界,充满复杂纷繁的哲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最终要有一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而这一本体,他把它叫做基本本体,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间,它也从来没有忽略过本体论,无非是他希望能把世界的本体论的探究,纳入到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
(四)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中间,有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的倾向,也有一种实践生存论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希望从时间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一种关系包含着本体论的关系,认识的关系,价值的关系等等。所以马克思主义也不排除本体论的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实践而建构理论,要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发挥政治学的功能,要立足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理论,又要通过理论的创新,来引领实践的创新,这是整个本体论的历史发展。
二、民主思想与本体论的演化
(一)民主思想的渊源
民主的概念源自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把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体,也是多数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统治。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生活的社会形态,是一种自我发展和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做主,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民本体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核心、民主政治与本体论本原是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实践观。本体论在理论上提供政治民主在认识世界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即世界观,在实践基础上提供的方法论来改造世界,因此世界观与方法论保持高度一致。
“民主一直困扰着政治哲学,是政治之所以成为政治的方式,正是因为民主既不是一套制度,也不是诸多政治体制之一种,而民主既不是议会系统,也不是合法性的国家。雅克·朗西埃(Jacque Ranciere)是法国政治思想家①所说的。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尚塔尔·莫非②(Chantal Mouffe)更是将民主的“政治性(political)”作为政治民主构建社会本体论条件的同一性,所以政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制度形态,同时也不应该被视为某一种社会领域或社会层次。它应当被建构为内在于人类社会的,并决定我们民主本体论条件的一个维度。
(二)民主本体论的提出
加拿大的麦克弗森是20世纪出色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理论原创性在于提出民主本体论,目的在于通过除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的榨取能力,从而塑造出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看,麦克弗森的民主理论是:将平等观点引入他的民主模式,从而超越自由主义的民主。麦克弗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萃取出来了民主的价值,自我发展平等的观念和权利,他认为民主不仅仅是狭义的民主,不仅是指政府系统产生的模式和一种选举和授权的制度和手段。民主的本体论包括了“人平等的观念,只有在一个没有任何阶级靠牺牲他人为代价,从而获得的生存或统治的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因此,在麦克弗森看来,民主政治不仅仅停留在政府的工具性和合法性层面上,同时也不意味着公民的政治建构中机会的平等。民主还应该包含平等、自由的价值。民主政治社会要为公民自由发展和平等权利创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因为人类民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和自由”。至此,麦克弗森理清了民主双重性的含义。他突破自由主义框架,突破民主理论只停滞在工具有效性与合法性,开辟了政治民主的新视野,同时也奠定他在西方的民主理论的地位。
三、本体论视域下民主思想政治的启示
(一)经济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驱动力,民主政治社会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丰富普罗大众的精神内涵,而且社会建设得到明显的改善。③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下两条较为重要,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问题也不断地浮现。正如经济社会领域,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冲突和矛盾不断累积;因此需要将人民作为本体论的核心,站在人民的立场去思考并解决经济问题的矛盾和冲突。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本体论的民主政治社会。
(二)当今民主时代对本体论的丰富
1.民主思想赋予的时代内涵
与上世纪相比,如今人类民主思想无论是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新的时代特点。譬如,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局限于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活跃于虚拟化世界。这种虚拟实践逐渐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并通过虚拟世界监督民主政治,从而促进民主政治趋于完善。
实现本体论意义上的民主,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意味着民主的终结,在当今发展的时代下,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标杆。本体论可以在时代进化过程中,指引方向化解民主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其中蕴含着本体论需要加以反思的内涵。在民主实践过程中,蕴含着本体问题从而进行提炼、进化再合理去解释,依据事实与价值统一性原则,应当立足于人与民主思想的社会关系以及历史现状,以本体论的深层上进行追根溯源,通过扬弃理论和实践,使本体论和民主思想兼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促进我们的社会繁荣富强,民主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人类的自我管理与自我促进得到完善。
[ 注 释 ]
①Jacque Ranciene,Disagreement:Politics and Philosoph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
②Chantal Mouffle,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verso,1999.
③吴传毅.民主政治本体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