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瓢虫”号事件与英日外交博弈*

2019-12-14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方克莱瓢虫

崔 巍

“瓢虫”号(Ladybird)事件是1937年12月12日日军在攻占南京前夕侵害英国权益的严重事件,且与侵害美国权益的“帕奈”号(Panny)事件发生在同一天。这两起事件都是日军在进攻南京过程中侵害第三国权益的典型案例。近些年来,学界对“帕奈”号事件虽有所研究,但对“瓢虫”号事件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注]据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国内学术界专门探讨该事件的论文仅见郭钦逸的《“瓢虫”号事件研究》(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此外,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中对该事件也有所涉及。本文以笔者所掌握的史料[注]本文运用的史料主要为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内中有大量英国外交档案涉及“瓢虫”号事件。此外,本文还运用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中英文档案史料。为依据,对该事件的发生及英日双方就此展开的外交博弈展开论述,以期对该事件及南京大屠杀史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外国舰船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最初始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6月,英、法分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许英商船驶入长江至长江沿岸各口经商;英国兵船亦得进入各通商口岸。”[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写:《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汇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从此,英国和其他列强逐渐获得了在长江上的“自由航行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华的经济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武汉到上海间的长江段则成为英国舰船最繁忙的航线。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身在华利益,相继组建了各自的“长江巡航舰队”。在“帕奈”号事件和“瓢虫”号事件中受到日军袭击的美舰“帕奈”号和英舰“瓢虫”号、“蜜蜂”号(Bee)等分别隶属美英的“长江巡航舰队”。1937年12月上旬,当日军逐渐逼近南京,战火日益临近之际,各国在长江上的舰船也都担负起撤退侨民的任务,英国也不例外。

日军进攻南京采取了迂回包抄战术,因此,位于南京上游的芜湖先于南京被日军攻占。日军之所以攻占芜湖,其目的在于防止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沿江向上游撤退。为了封锁长江,日军将第十军直属的野战重炮兵第十三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大佐)配属给攻占芜湖的日军第十八师团。

12日上午7时50分,英国木材公司的拖船“常德”号(Tsingtsh)从南京上游的下三山附近驶抵芜湖,船上有英国驻南京的领事、武官等。很显然,“常德”号刚从南京撤出了英国外交官。抵达芜湖后,领事等一行出于安全考虑,立即换乘英国炮舰“瓢虫”号。此时,“常德”号和“瓢虫”号已处于日军控制区域。上午8时10分,岸上的日军突然用机枪向“常德”号射击,“瓢虫”号立即鸣响汽笛,以便靠岸向日军抗议并说明这是中立国舰船,附近的另一艘英国炮艇“蜜蜂”号也于8时55分起锚。这时,日军的一排重炮正朝向亚细亚火油公司码头上游集中的英国舰船开炮,“常德”号正处在下游日军炮火射程之外,但“瓢虫”号却未能幸免。9时10分,日军炮火击中“瓢虫”号,舰身4处被炮弹直接命中,水兵朗厄干(S.Longergan)丧生,另一人重伤,包括舰长在内的其他几名船员受轻伤,停泊在“瓢虫”号船尾附近的英国怡和公司轮船“瑞和”号也被击中。“蜜蜂”号于9时30分靠岸,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军重炮同样向其开炮,所幸没有击中。上岸抗议的英国海军军官制止了日军进一步炮击。[注]《蜜蜂号电报》编号:1050/12,发自“蜜蜂”号参谋长,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这次炮击并不是当天日军攻击英国舰船的全部。12日13时30分,位于长江芜湖段江面的英国舰船又遭到3架日本飞机的俯冲轰炸,日机共投弹8枚,但没有命中目标。英国军舰“蟋蟀”号 (Cricket)和“圣甲虫”号 (Scarab)用机枪还击。14时30分,3架日本轰炸机又发动攻击,投弹6枚。16时15分,3架日本轰炸机再次发动袭击,投弹4枚,“蟋蟀”号与“圣甲虫”号则用3英寸口径机关炮还击,这次空袭也没有命中英国舰船。[注]《豪尔转发蜜蜂号的电报》编号:718(12),上海,1937年12月12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2页。

在这一系列袭击中,“瓢虫”号损失最重,造成了舰体损伤和人员伤亡,史称“瓢虫”号事件。同一天,日军战机还轰炸了美国在长江上的军舰“帕奈”号,并将其击沉,造成美国水兵4人死亡、多人受伤,这就是“帕奈”号事件。

日军向英国舰船第一波炮击后,“蜜蜂”号上的英国长江船队参谋长、英国海军少将霍尔特(Holt)立即登陆,向桥本欣五郎提出抗议。这是英方对“瓢虫”号事件所做的第一个反应,但不是英方对此事件的正式反应,而此时中午的空袭尚未发生。桥本虽然承认炮击是一个错误,但又称这是军方的命令,他可以向长江中的任何船只开炮。[注]Foreign Office, UK, Confidential Print No.371(F.O. 371/21012), Dec13,1937, Chief of Staff in H.M. S. Bee to Rear Admiral Yangtse-Kiang.桥本答应派人参加朗厄干的葬礼,以表歉意,这可以看作是日本现地军方对“瓢虫”号事件作出的第一个表达歉意的实际举动,但这并不是国家层面的歉意。由此,日后英日两国围绕“瓢虫”号事件的交涉英国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而日本则忙于向英国解释这一事件的原因,并进行善后。

“瓢虫”号事件发生后,英国迅速从国家层面开始与日本交涉,交涉的主角是身在东京的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R.Craigie)。就在此不久前,克氏还曾就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H.Knatchbull-Hugessen)被炸事件与日本交涉。[注]1937年8月26日,许阁森在从南京到上海的途中被日军飞机炸伤。此后,英日双方就此进行了长达1个月的外交交涉。克莱琪则担任英方交涉的主角。不过,从前次交涉中可以看出,克氏是一个不想扩大事态的人,这在“瓢虫”号事件的交涉中同样表现出来。

在接到英国政府的指令后,克莱琪的第一个反应竟然是要求本国政府“尽快了解:袭击发生的时候是否有运送中国军队的帆船在附近滞留或驶向上游?”[注]《下三山上游及南京地区英国船只受袭》登记号F10821/10816/10,发自克莱琪爵士(东京),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9页。对此,英国政府也感到难以理解。英国外交部一位官员在克氏的电报上批注道:“无论有多少运送中国军队的帆船滞留在附近或是驶向上游,我看不出这与日军从岸上向两艘英国军舰发射炮弹有什么关系。”但是克莱琪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很快又向英国军方和英国驻华大使馆代办豪尔(R.Howe)发出请求:“请详细告知英国船只的具体位置,袭击发生的时间。询问战船附近是否有运送中国军队的帆船。要求告知任何关于英国船只停泊地方面的细节,以便与日方进行谈判。”对此,英国外交部认为:“实施俯冲轰炸的轰炸机肯定对他们轰炸的目标有所了解,假如不能区分中国帆船与英国战舰的话,他们就不适合作飞行员。如果他们是像前天那样从6000英尺高度轰炸的话,这或许还能成其理由,但对于俯冲轰炸,这种理由是说不通的。”[注]《下三山上游及南京地区英国船只受袭》登记号F10335/10816/10,发自克莱琪爵士(东京),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1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由于面临即将与日方就此事件进行交涉的任务,作为谈判一方,尽可能多地掌握情况,也是有利于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做法。经过豪尔与霍尔特参谋长的核实,确认“在瓢虫和蜜蜂号受到攻击期间,周围或在视野范围内没有其他舰船或中国军队。”[注]《日军对英国船只的攻击》登记号F11024/10816/10,发自豪尔先生(上海),1937年12月14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29页。这样就打消了克莱琪与日方交涉的一丝顾虑,也就消除了日方可能把中国船只与英国舰船混在一起难以辨认作为借口的可能性,为谈判争取到一点主动。

在本国政府的指令下,克莱琪于12月13日紧急约见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开始了英日间就“瓢虫”号事件的国家层面交涉。克莱琪首先向广田简要说明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并提出强烈抗议。克氏特别指出,芜湖日军指挥官收到了向长江上所有船只开火的命令。这只能作两种解释,要么是人们不能相信日本政府关于非参战方的安全保证,要么是在中国前线的日军将领对本国政府的命令不予理会,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英国政府和民众都会对此次事件持谴责的态度。克莱琪要求日方尽快向英方表示应有的歉意。广田则说他对此事并不知情,对事件的发生表示遗憾,并答应尽快与军方联系。克莱琪认为广田“充分意识到立即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注]《下三山上游及南京地区英国船只受袭》登记号F10822/10816/10,发自克莱琪爵士(东京),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0页。

克莱琪虽然表明了英国的立场,并提出了抗议,但他仅仅要求日方“尽快向英方表示应有的歉意”,而没有提出调查、赔偿、惩办责任者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这与他数月前与广田交涉许阁森被炸事件时如出一辙,只是想在最低限度保全英国面子的前提下尽快结束外交交涉。对此,英国外交部的官员都认为不妥,在克莱琪的电报上批注:“毫无疑问,他们该向我们道歉,现在抱歉已经毫无价值,且对于这件事情抱歉一点用处也没有。”而广田说他对事件不知情,则非常令人怀疑,因为此时距事发已经过去了1天,对于这么大的事情,身为外相的广田居然还不知情,难以令人相信。此外,广田仅仅表示遗憾,承诺尽快与军方沟通,克莱琪就认为“他充分意识到立即采取行动的重要性”,说明克氏在交涉中的幼稚。但无论如何,约见广田是英日双方从国家层面进行交涉的开端。克莱琪在约见广田时的表态则是他自己的意思。在此次会晤时,英国政府尚未向克氏发出具体指示。

日本政府很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希望将影响降到最低,并在不给日本外交和军事带来重大困扰的情况下尽快了结。就在克莱琪约见广田的当天下午,广田主动来到英国驻东京大使馆,代表日本政府就“瓢虫”号及其他英国船只遇袭事件深表遗憾,为造成的人员伤亡表示歉意。广田告诉克莱琪,日本政府还未收到关于事件的详细报告,并已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报告,而一旦收到报告就会通知广田。对于广田的及时道歉,克莱琪表示感谢,并指出:“事件的持续肯定会让日本政府和英国政府都感到不安。”对此,广田表示赞同。克莱琪认为广田的态度是真诚的。[注]《下三山上游及南京地区英国船只受袭》登记号F10950/10816/10,发自克莱琪爵士(东京),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2页。这次会晤使双方的气氛有所缓和,有利于交涉的继续进行。在会晤中,双方谈到袭击事件,广田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只是说听说中国军队乘帆船沿江逃离南京,这些帆船尽可能地靠近挂着外国旗帜的船只,但广田并不认为日军的攻击是合理的。克莱琪立即抓住话题向广田表示,除非日本政府对这种难辞其咎的行为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否则这种行为还会继续。[注]《下三山上游及南京地区英国船只受袭》登记号F10953/10816/10,发自克莱琪爵士(东京),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3页。

在英日政府间交涉的同时,英方也开始与日本军方进行交涉。13日上午11时和下午3时,英国驻日使馆武官[注]原档中未提该武官姓名。两次来到日本陆军省,就“瓢虫”号事件与日本军方官员进行沟通。陆军省的3名军官接待了英国武官,当听到有关消息后,这3名军官都表示万分遗憾,并说在得到详细报告前,他们不会作进一步说明。此外,他们还对桥本欣五郎所称的日军可以向长江中所有船只开火的命令的准确性表示怀疑。到下午4时30分,日本陆军大臣、陆军大将杉山元派代表来到英国驻日武官官邸,除了“深表遗憾”之外,还向英方通报说他正在亲自调查此事,并已要求有关部门彻查并惩处对此事负责的官员,再一次保证说在收到详细调查报告后会与英方进一步沟通。下午5时,日本军情处的官员再一次来到武官官邸,向英方通报说桥本及手下已被撤职。

从日本政府和军方的最初反应看,日方对事件的发生有些措手不及,迅速将桥本撤职,显然是想尽快平息事态。还有一个原因,即美日正就“帕奈”号事件进行交涉,且美方态度强硬,日本担心同时得罪两个大国。克莱琪由此认为:“就此看来,东京的日本军方领导对此次事件深感不安。根据我的情报,这次事件看起来像一个应受惩罚的事故而不是蓄意挑衅。”[注]《芜湖地区英国船只受到袭击》登记号F10954/10816/10,发自克莱琪爵士(东京),1937年12月13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4页。

15日晚,广田代表日本政府向克莱琪正式发出了一份照会:

尊敬的阁下,日本帝国政府对近来所发生的事件深感不安,在芜湖和南京地区,瓢虫号、蜜蜂号、蟋蟀号和圣甲虫号等军舰于12月12日遭到误炸,我谨此代表我国政府表示深深的歉意。我荣幸地告知阁下,日本帝国政府已果断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并将尽快结束调查,惩治责任人。同时政府也预备对贵国的损失支付必要的赔偿。帝国政府衷心地希望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不会损害我们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注]《英国炮舰受到日军攻击》登记号:F11128/10816/10,发自:议会询问,1937年12月15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这样,日本在英日交涉初期就放下身段,不仅向英国道歉,而且承诺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惩办肇事者并向英方赔偿。这几乎就是处理类似事件时责任方所有应该做的事,再加上日方已经将桥本等责任人撤职等,表明日方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也急于尽快了结此事,避免陷入更大的被动。这与几个月前许阁森事件发生时日本拖延、推诿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注]英日就许阁森事件交涉的详情,参见崔巍《1937年英日就英国驻华大使被炸事件进行的外交博弈》,《学海》2015年第6期。

英国政府在交涉的最初两天并没有向日方提出具体要求,但在收到日方的这份照会后立即进行研究,确立了交涉方针,并草拟了一份致日方的正式答复照会,由克莱琪于16日交给广田。照会首先指出:“英政府已经接到关于日军飞机和陆军12月12日在芜湖和南京附近袭击英国战舰和商船的报告,这些报告涉及的问题非常严重。”接着,照会简要叙述了事件发生的经过,还特别点明了桥本所称的日军可以向长江中的任何船只开火的命令。但照会也称,“英王政府已经获悉阁下代表日本政府传达给我方的歉意。”这表明英方有意通过谈判解决此事件,也给日方预留了可下台阶。照会最后着重指出:

鉴于这些事件的严重性,英国政府毫不怀疑日本政府将会以官方照会的形式表达歉意和提出保证,同时作为实质性补偿,日本政府将支付赔偿金,并向英国政府保证将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在华的英国公民、船只和财产今后不受任何日本部队或当局的攻击或非法干涉。前面提到的袭击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应受到应有的惩处。英国政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此类暴行的再次发生。英国政府回想起在先前的事件中,日本政府对袭击英国国民和财产表示遗憾并保证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情再次发生。英国政府还想起英国驻华大使由陆路从南京到上海时遭到日本的袭击,运送英国军官的机动车在类似的旅途中遭到袭击,在上海防御阵地周边的英国平民和军事驻地受袭等及其他事件,日本政府一再表示在目前与中国的冲突中他们完全尊重第三国的利益。很显然日本政府现在所采取的制止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是完全无效的,英国政府现在要求日本政府寻找并实施有力的措施,完全停止损害英国利益的这类事件。[注]以上有关该照会的引文均出自《外交部发给日本的照会》,电报发给R.克莱琪爵士(东京),转发给华盛顿:第599号,1937年12月14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31—32页。

这份照会是英国政府对“瓢虫”号事件的正式官方立场,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立场是非常鲜明和强硬的。这一次,英国的态度明显比许阁森被炸事件中的立场强硬得多,而在许阁森事件中,英方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赔偿要求,只是要求道歉、惩罚责任者及采取措施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这次英方在照会中提出了道歉、赔偿、惩罚责任者及采取措施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等要求,而且在措辞上使用了“事件的严重性”、“英国政府毫不怀疑”等语句,暗示英国政府绝不会在这些要求上作丝毫让步。英方采取这样的立场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日方一再食言,不断侵害英国权益,使英国感到极为愤怒,也使英国政府难以再采取软弱的立场面对英国国内舆论和民众。其次是日本政府已经在第一时间承认了“瓢虫”号事件是日军所为,英方就可以有的放矢,提出在道义上和国际法上合理的要求。再次是发生“瓢虫”号事件的同时,还发生了“帕奈”号事件,这让英国政府感到有联合美国共同对付日本的可能性,从而坚定了交涉到底的决心。

事件发生后,英方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态度也是鲜明的,但日方却反应迟钝,似乎是穷于应付。正像克莱琪约见广田时后者所表现出的不知所措一样,广田只是说日本政府还没有接到详细报告,然后口头表达了歉意,直到12月14日,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才接到本国政府的指令,要他立即约见英国外相艾登(A.Eden),向英国政府正式表达歉意。吉田立即依令行事,与艾登见了面,并代表日本政府正式向英方表达歉意,但仍表示日本政府还没有得到关于此事的详细报告,所以他也无法获得任何信息。“艾登先生表示了英国政府对此类事件的严肃态度,此次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使阁下询问是否还有信息要转达给日本政府时,英国政府敦促日本政府全面满足英国照会中提到的要求。”此外,艾登还要求日本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要改善语气:“诚然,英国的舆论是同情中国人民的。而事实上也是德国军官在组织中国人抵抗(日本)。这一事实之前从未被提及。如果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想要有真正的改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媒体的语气要有所改善。”[注]《日本大使和英国船只受到攻击事件》登记号F11084/10816/10,来自:日本大使(会谈),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34页。

这次会晤表明英国政府总体上说对当时的英日关系是十分不满的。艾登对吉田不仅表达了对“瓢虫”号事件本身的立场,还就日本媒体对英国的不友好报道提出质疑和不满。这次会晤已经超出了交涉“瓢虫”号事件本身,而提高到英日关系总体的高度,这说明英日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

在英日两国就“瓢虫”号事件交涉的基本立场确定后,双方进行了进一步接触。12月16日,克莱琪在递交照会时继续与广田进行沟通,强调日方应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在汉口的英国人及在长江上航行的英国舰船安全的重要性。广田回答说,日本外务省正就相关事宜与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商议,并答应将就“瓢虫”号事件向英方出具详细报告。克莱琪还明确指出:“眼下重要的是弄清是谁应该为向所有船只开火这一命令负责,并采取相应的纪律措施。外相称他们正在调查此事。”克莱琪对这次沟通感到满意,他向英国外交部报告说:“外相对这些应受谴责的行为表示由衷的悲痛并密切关注人员伤亡情况。我确定这一次他们会采取充分的措施来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注]《克莱琪爵士致英国外交部的829号电报》,发自:R.克莱琪爵士(东京),收到时间:1937年12月16日上午11时10分,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56页。

18日,广田再次向克莱琪发出照会,重申日本政府已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相关责任人将会受到处罚,并将对英方的损失作出相应赔偿。[注]《克莱琪先生致外交部的845号电报》,发自:R.克莱琪爵士(东京),发送时间:1937年12月18日上午8时40分,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62页。英国外交部则于12月20日向日方发出一份回应照会,“要求日方确认已采取切实措施以防类似意外再次发生。日本政府发出的致歉照会似乎可以理解为已经给出了相应的答复。”[注]《英国就英国船只遭袭事件递交日本政府的照会》登记号:F11247/10816/10,发自:R.克莱琪先生(东京),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63—64页。这是自“瓢虫”号事件发生以来,英国政府发出的第一个包含明确缓和信息的表态。随后,英日双方就一些问题继续磋商。12月20日,日本军方再次证实,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已经下达严格的命令,确保长江上的船只不再受到攻击。

英国没有就日方给出最终答复提出期限,日方直到12月28日才由广田外相向克莱琪递交了一份照会作为最后的答复。虽然这与英国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但还是比数月前许阁森大使被炸时日方的答复要快许多。照会称:

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竭尽全力,调查事实,但是很遗憾,由于参与该军事行动的军队业已分散,交流不畅以及其他原因,全面调查尚未展开。我们已经收到完整的报告,我方陆军与海军官员已向您解释了其主要内容。阁下将通过以上的解释了解到,该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部队认为,外国军舰与商船在战争情况下应该离开该水域及邻近地区,除了敌方船只,不会有外国船只停留;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低。无可怀疑的是,他们并没有在明知是英国船只的情形下,故意发动进攻。以下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事发后,两架日本海军轰炸机与陆军发现是英国舰船后,立即停止攻击,并且,日本陆军提供了援助,照顾英国军舰瓢虫号上死伤人员……

参与袭击事件的日本军队指挥官声称他们曾接到命令,向长江中所有船只开火,关于这一点,日本政府非常关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该命令针对的是用于军事用途的敌军船只,并非针对第三方的船只。

……

至于日本政府就该事件道歉以及进行赔偿一事……至于惩罚责任人一事,虽然该袭击完全出于失误,日本政府为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鉴于相关陆军指挥官、海军指挥官以及航空部队编队未能防患于未然,依法对其进行了处理。

针对阁下您于12月16日照会中最后一段内容,日本陆军高级官员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发布了严格指令,日军从即日起停止对长江上除中国军舰外的一切船只发动的攻击。海军同时也立即发布严格指令,在第三方军舰出现的所有地区保持戒备,以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即使在攻击中国军队过程中牺牲战略优势也在所不惜。此外,虽然海军、陆军以及外交机构已经多次接到指令,鉴于近期的不幸事件,日方再度向其发布指令,促使其采取防范措施,保护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政府正在全力研究相关措施,以有效实现以上目标……

日本政府出于诚意,已竭尽全力采取以上列举的诸项措施,以更有效合法地保护英国以及其他第三方的权利与利益。我相信阁下的政府将对此感到满意。[注]这份照会篇幅较长,克莱琪分两份电文发给英国外交部,中间还有脱漏。在收入《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时的电文名称都是《日方就英国照会袭击英国军舰事件的答复》,日期都是1937年12月28日,登记号分别是F11647/10816/10和F11669/10816/10,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8页。

这是日方就“瓢虫”号事件给英方最完整的答复,反映了日本政府处理此事件的立场和策略。就像在答复过去日军侵害英国在华权益时一样,日方在照会中强调发生袭击事件的客观原因及判断失误,而并非主观故意,同时还委婉责备英国船只不该停留在战争区域,暗示英国也对事件的发生负有一定的责任。对此,克莱琪立即看出这点。他在给英国外交部的报告中说:“该声明倾向于将事件责任转嫁给我方,认为我们的船只不应停留在事发地点。”[注]《日方就英国照会袭击英国军舰事件的答复》,》登记号:F1166810816/10,发自:R.克莱琪先生(东京),发送日期:1937年12月29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79页。但由于日方已经基本满足了英方的要求,大英帝国的面子也得到了维护,于是希望见好就收。克莱琪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报中充分表达了这一点:“美国已经接受日本政府就击沉帕奈号事件的答复。我认为,关于袭击我国船只一事,如果我们坚持不让步的立场,会造成不幸的后果。但是,我建议,我们的回复应针对保护长江上英国船只及英国在华人员生命与财产的具体措施。我不赞成进一步公开提及惩罚措施一事,通过秘密会谈解决此事,才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注]《R.克莱琪致外交部第886号电报》,发自:R.克莱琪勋爵(东京),解码时间:1937年12月30日12时05分,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75页。对此,英国政府及艾登也表示赞成。外交部回复克莱琪称:“我同意,就你提及的两个方面而言,日本政府照会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我也同意,像你建议的那样,此事最好通过协商来解决。”对此,外交部还授权克莱琪向日本政府递交了一份简短而又明确的照会:

根据英王陛下政府的指示,我很荣幸地告知阁下,他们对阁下12月28日照会中关于12月12日袭击英国军舰与商船事件的内容表示赞赏,对于12月14日照会内容同样适用于被袭击的英国商船的声明感到满意。[注]《外交部致R.克莱琪第607号电报》,该电文未记载日期及编号,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75—76页。

至此,英日两国就“瓢虫”号事件所进行的交涉基本结束,英方也基本认可了日方对此事件的处理,双方转入就具体问题的技术性谈判。英方对桥本持强烈批评态度,表明如果桥本不受到相应处罚,英方将不认为“瓢虫”号事件结束。1938年1月11日,克莱琪为此向日本外务省递交一份说明,表明英方立场:“在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成功协调对所发生事件的不同看法时,事实仍旧是桥本大佐犯了极大的失职罪和疏于判断罪。他在开火期间没有尝试辨明船只的身份。由于前一天在芜湖的一名日本军官当场保证不向这些船开火,疏于调查更不可原谅。”[注]《日军攻击英国军舰》登记号:F481/5/10,发自:R.克莱琪先生(东京),发送日期:1938年1月11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16页。英方将桥本受到处罚作为日方采取措施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最有说服力的标志。直到1938年5月21日,日本军方才通知英国驻日武官,桥本欣五郎已被列入退休名单。这就是对这位制造“瓢虫”号事件主要责任人的“处罚”。负责通知英方的日本官员的话颇耐人寻味:“执行这项任务我们遇到了最大的困难,原因就在他的政治影响,不过我们最后成功了。”[注]《日方因芜湖事件对桥本大佐进行处罚》登记号:5456/5/10,发自:R.克莱琪爵士(东京),发送日期:1938年5月21日,陈谦平、张连红编:《英国使领馆文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1册,第130页。在日方如此“处罚”桥本之后,英日两国围绕“瓢虫”号事件所进行的外交交涉就此结束,日方也对英国进行了必要的赔偿。[注]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尚未得知赔偿的具体数额。

从“瓢虫”号事件的发生及后来的英日外交博弈的过程看,英国尽管在对日交涉时仍有绥靖的一面,但由于日本不断侵害英国利益,从许阁森事件到“瓢虫”号事件,英国的对日政策开始趋于强硬。同时,“瓢虫”号事件和“帕奈”号事件都表明,日本与英美在远东的矛盾冲突正日益扩大。这无疑对远东的大国关系格局和中日战争的国际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也为中国争取英美援助以抗击日本侵略的努力增添了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英方克莱瓢虫
小小瓢虫
飞呀,小瓢虫
意外的结果
意料之外的结果
瓢虫
瓢虫
意外的结果
“闯祸精”克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