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嬗变及其利弊刍议

2019-12-14李静瑞

哲学分析 2019年1期
关键词:精英生产

李静瑞 肖 峰

电子网络的问世和普及,信息时代的开启,改变了人类的许多行为方式,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对人类知识生产方式的厘革。身处电子网络围蔽的人类已然习惯于借助计算机和电子网络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创造。电子网络形塑了人类不同于以往知识生产的新方式——网络知识生产。法国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曾预言:“在如此普遍发生嬗变的环境下,知识的本质不改变,就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将知识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才能通过各种新的媒体,使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今后,知识的创造者和应用者都要具有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无论他们是创作还是研究。”①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相比于传统的知识生产,网络知识生产从知识生产的工具到知识生产的主体,再到知识生产的机理,以及知识生产的远程互动性,都发生了全新的变革。而这些变革既给人类的知识生产和创造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不可避免地附带了相应不足。对这一变革及其利弊进行探讨和辨析,既能使人们从理论上更清晰地把握人类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脉络,从而把握新生知识生产方式的新特点、新规律,亦能促使人们在运用电子网络从事知识生产的实践中违害就利,发挥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的迅简便捷,而尽量减少以至避免其流 弊。

一、知识生产工具和载体的转换

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向网络知识生产方式转向最直观的表现是知识生产工具和载体的转换,即由传统的纸、笔、甲骨、竹简、布帛等单纯的人造固态物转向了计算机和虚拟网 络。

如果将文明时代的开启视为有记载的知识生产的正式发端,那么这种知识生产的必要条件就是文字的发明和能书写和承载文字的人工工具和载体的出现。在文字产生初期,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十分简陋,知识生产的工具经历了从最为原始的木棍、刀具、鹅毛到笔的转变,知识的载体更是经历了几度替换,最初是借助几近自然物的树叶、石板、贝壳等来承担,随后羊皮纸、竹简、布帛等出场,但因其奢华且笨重,作为知识的载体存在极大的局限,因而行之不远。笔和纸张发明后使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的特征大为改观,因其便捷高效且价廉,人类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也长时期定格于此,直到现代。但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以笔墨人工书写于纸张,因而其生产和传播交流效率较为低下。印刷术的发明及印刷文明时代到来后,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交流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总体而言,这个时代的知识生产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其工具和载体都是由某种人造的固态物来充当,进而承载于其上的知识也可被称为“固态知识”①参见肖峰:《信息方式的变迁与知识生成方式的更新》,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而到了网络时代的今天,人类知识生产的工具和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人使用计算机和电子网络进行知识生产时,充当知识载体的不再是书籍纸张一类的传统固态物,而是由电子流的穿梭而形成的电子网络空间。尽管计算机仍然是物质性的实体存在,电子网络也必须有光纤电缆、网线、路由器、通信卫星等物理性的电信基础设备支撑,但当科学家把所有类型的信息都简化成1和0时,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就产生了,信息的载体和表征方式便神奇地数字化和虚拟化了。因此,当人们把知识的载体和知识生产工具逐渐置换为计算机和电子网络时,其实也是使知识的载体由固态物走向虚拟物,这种虚拟性也决定了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性,正如波斯特所说:“与笔、打字机或印刷机相比,电脑使其书写痕迹失去物质性。”①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56页。

知识生产工具和载体的变换,就是知识生产平台的变换,由此决定了网络知识生产方式一系列的其他变换及其利弊消 长。

二、知识生产主体的下移

(一) 知识生产主体的下移:从知识精英垄断到网民大众参与

网络成为知识生产的载体和平台后,普通大众随之也能加入知识生产的行列,由此促使了知识生产的主体由知识精英到网民大众的下 移。

传统的知识生产活动中,囿于知识生产工具和载体的单一、知识发布门槛较高等条件限制,大众进行知识生产的热情不高。与之相反,处于社会上层的精英阶层则掌握着更多的知识资源,如财富、教育、知识生产和发布的工具和平台等。因而知识生产较多地垄断在传统的专家、精英手中。再加之现代理性主义的追求和从事知识生产的专家或知识精英往往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人们笃信由专家或知识精英生产的知识更靠近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因而人们更愿意接受由专家和知识精英生产的知识。而人们的这一倾向也为传统知识生产的精英垄断认定合法 性。

必须承认,在理性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语境之下,主要依靠知识精英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加以追求是更为有效的。毕竟专家和知识精英往往经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对客观对象的描述确实能够直指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所生产出的知识垃圾较少,生产出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价值。这就为人类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及现实世界提供了较为理性科学的知识,并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 展。

但知识生产垄断于精英和权威手中也有显而易见的弊端。首先,知识生产的垄断极易导致知识权力的垄断。使得知识更多地为精英和权威阶层所掌握,而普通大众限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自由地生产甚至接受知识,这就极易造成“知识鸿沟”现象的产生。而“知识鸿沟”现象也是现代社会科层制管理形式得以产生和维护的重要因素。因为权威阶层的知识权力的垄断极易形成话语权力的垄断,话语权力的强势致使其同样居于政治权力的核心,而民众话语权力的弱势则致使其被排挤于政治权力的边缘,从而自然形成权威阶层对边缘阶层的管理和统治,边缘阶层也因其话语权力的弱势而使其对被统治和管理的反抗力不从 心。

其次,知识生产的权力垄断于少数专家和知识精英手中,普通民众知识生产的兴趣不能被激发,这对聚集群体智慧来促进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极为不 利。

不同于传统知识生产的精英垄断,网络知识生产仰赖的是世界各地普通网友的热情贡献,得益于无数头脑的见识和心智。事实上,当知识生产的媒介由纸笔转向网络后,确实激发了大众的知识生产热情,知识生产的主体由精英为主逐渐转向精英和大众并行,甚至出现大众逐渐占据主体的趋势,这就形成了网络知识生产的大众化特征。“知识已挣脱束缚而获得解放。那些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如弗朗西斯·培根,发现大众正打破过去由精英分子垄断知识资源的局面。那些坚持创造、控制和分发知识的老方法的过滤者、看门人和组织者,面对着任其漂浮的变化之海,正在醒悟。”①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詹青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网络知识生产的大众化趋势意味着知识权力的下移,知识权力正逐步由权威和精英垄断下移至普通大众。于是,伴随着普通大众越来越积极活跃地通过网络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知识精英垄断知识生产的局面正呈现逐渐消散之势,取而代之的将是知识生产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的新局 面。

(二) 知识生产主体下移利弊剖析

大众化的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相比于精英垄断式的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首先,可以激发普通大众知识生产和精神财富创造潜能的极大释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生产的质量。众人智慧的汇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人认知的不足。单个人的知识总是具有有限性。即使再博闻的人也只具有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经常使用的小部分知识。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分散却又纷至沓来,海量却又不确定并且复杂,单凭传统的专家和精英的工作很难进行及时、全面的整理。而集合众人之力进行知识生产的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则能够有效地实现分散于众人中的知识和智慧的有效汇聚,取长补短、 积少成多、集思广益,从而汇聚成即时、全面而又不失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网络知识海洋。“在大多数时间里,聚合信息的巨大好处是——惊人的准确。”②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毕竟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其次,这种广泛参与的民主化的知识生产方式,还可以在知识生产领域以外形成扩展的影响,如改变社会的管理形式,增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如前所述,普通大众大尺度地参与知识生产有利于打破知识生产的精英垄断,实现知识生产的民主化,从而使得普通民众掌握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进而使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间的“知识鸿沟”呈现缩小之势。伴随着普通民众获取和掌握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增强,最终极易引起边缘权力的增长,从而形成对权威阶层主流话语中心权力的解构和否定,进而形成对权威阶层政治中心权力的解构和否定。而这一趋势传导至社会管理层面,迟早会推动现代社会科层制管理形式逐渐转向扁平型组织结构。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这实质上是一个民主化逐渐推开和深化的过程,即由知识生产的民主化逐渐延伸至政治和管理的民主化的过 程。

当然,大众大尺度地参与知识生产也引起了不少理性主义者的担忧和对其正向作用的质疑。他们担心并未经受过严格知识生产训练的普通大众参与知识生产过程,其生产出的知识和精神产品的质量是否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是否会降低知识产品的整体质量,导致知识垃圾越来越多,给人们鉴别和甄选有用信息带来更多障 碍。

也有一些学者对民众参与知识生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民众能够通过网络参与知识生产,只是说明具备了大众进行知识生产的便捷条件,至于大众能不能借此生产出知识,或者说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则是另一回事。知识生产说到底还是需要经受过一定训练的专业人士为之,而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只能够在微博或朋友圈上发发生活日常或晒晒照片而已。因而,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对缩小“知识鸿沟”未必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毕竟电子网络仅仅是一种技术,不可否认技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社会问题不可能单靠技术本身来解决。问题的真正解决除了技术外,似乎更需要人自身的积极作为和制度的有效保 障。

三、知识生产的机理转换

(一) 知识生产机理转换: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

计算机和电子网络及字处理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知识生产的场域由狭小的物理空间迁移至开放网络,同时也促使人类的知识生产机理由封闭走向开 放。

理性和正确是传统知识生产的至上追求,人们认为只有直达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才是真正正确、科学的知 识。

在理性正确的至上追求和信息传播技术缺位的双重因素下,传统知识生产方式表现出相对封闭的特征。首先,为了确保知识的理性和正确,传统知识生产坚持封闭性的程式,表现为知识精英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规范进行知识的创制,知识生产的成果需经同行专家的评议,最后形成业界承认的纸质出版物(刊物论文或书籍)。整个过程没有专业以外的人员参与,是一个闭合的系统。其次,囿于信息传播和共享技术的欠缺,传统知识生产资料搜集过程也相对封闭,知识资源往往以相互隔离的状态存储于世界的不同图书馆、研究院所甚至作为知识收藏爱好者的个人珍藏储存于家中。这就使得全球的知识资源被分割成了一个个离散的信息孤岛。这种状况致使知识生产者资料搜集范围只能限于自己所能够达及的图书馆、资料室等物理空间,知识生产主体要想获得最新的专业资料,只能是时空同一的物理在 场。

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因其生产过程的专业封闭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知识生产成果的理性和正确。因其把整个生产过程封闭于专业轨道之内,少了专业以外杂音的干扰,这种专业专注性对于知识成果的理性和严肃是相当有利 的。

但同样因其封闭性,传统知识生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由于离散的知识存储、单个人思维的有限性,知识生产较为困难。如前所述,相互离散的知识存储方式,给知识生产主体的资料搜集带来极大不便。加之相对封闭的知识生产过程,致使知识生产成果往往是单个个体智慧心血的凝聚,而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所有这些都给知识生产过程增加了阻碍。其次,仅仅依赖同行评议的知识评判标准,可能会使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由于出版困难而被扼杀,难以面世。传统的知识发表机制需要经过同行和专家的严格审核,新思想、新观点若得不到专家的认同和青睐就不能面世,因而就失去了众人获知和评判的机会。而很多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或观点在产生之初往往是惊世骇俗或离经叛道的(如科学发展史上的“日心说”观点的最初提出等),未必能够完全符合当时的道德、宗教原则或科学规范,也就很难获得世俗专家的认可,最终这些新思想、新观点要么被扼杀,要么需要经历长期的磨难甚至巨大牺牲才能面世。最后,知识生产环境的封闭也可能导致知识的重复生产。一些研究成果可能已经产生,但知识和信息存储的离散和封闭,使得知识生产主体对相关研究的前沿把握滞后,或重复研究别人已得出的知识,造成知识生产资源的浪 费。

与传统知识生产不同,网络知识生产则具有开放的天然特性。例如基于维基技术的百科类知识网站,已成为网络知识生产开放性的典型代表。维基技术不同于用户只能浏览而不能发布信息的传统网络技术,其本身就是一种网络协作式写作工具,是一款没有版权限制的、开放源代码的协同写作软件。在采用维基技术的页面上,世界各地的知识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和科学爱好者几乎不需要申请任何特殊的许可,只要在相关网站上进行简单的注册就可以对之进行浏览和编辑。而且编辑结果也可以即时或延时(依据相关网站是否采取审核制)得以显示。高度开放互动被认为是各类网络知识生产平台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编辑运作方 式。

就技术根源而言,网络知识生产的开放性源自电子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特征。曼纽尔·卡斯特在20世纪末曾指出:“即使1998年建立了以美国为基础的新规范机制(IANA/ICANN),但在1999年无论在美国或全世界,都没有毫无争议而清楚的规范机构可以管辖互联网,这个现象也表现出这个新媒体在技术与文化方面都具有自由运转的特性。”①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因此,电子网络以其无疆界、无门槛、无阻隔的特性表征着其对世人的开放姿态。只要将自己的个人计算机设备与互联网络连通,就意味着连通了世界。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世界中,无论是知识资料的搜集,还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都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在一个开放无碍的环境下畅然运 行。

(二) 知识生产机理转换利弊探究

网络知识生产模式的开放性特征对人类的知识生产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首先,电子网络的开放性环境消解了知识存储的离散性,拆解了存储着知识资料的物理空间的围墙,在一个个信息孤岛之间构建连接。把全球的知识系统连通、整合为一个庞大的超链接数据库。这既为知识生产主体搜集检索资料提供了极大便利,也可以使知识生产主体及时把握领域内研究现状和前沿,从而有效避免知识的重复生 产。

其次,网络知识生产的开放性特征可以促使真正具有新意的知识、观点和思想得到表达和完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知识成果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不需经过专家权威评议,发表后即可接受同行的批评和建议,或者为同行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启发和思 考。

最后,天然携带开放基因的网络知识生产模式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现代专利制度对科学知识交流和创新的伤害,使得高新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更为便捷。“通过科学开放资源,可以回避专利制度,因而科学家们无须为从事各种活动(如转基因)购买许可。因而,科学家间的免费交流变得更为容易。”①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3页。

但天然携带开放基因的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其低门槛的开放姿态,带来了知识生产的质量控制、通胀写作和版权问题三大难题。一直以来,电子网络空间中知识的质量广遭诟病。各种百科类知识网站、一些科学知识生产和发布平台,因其知识生产的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准入机制和无需同行专家评价和审核的发布机制,其知识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遭受广泛质疑。据统计,维基百科中遭受质疑的知识条目已达数十万条。这也是许多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迟迟不肯承认单纯来源于网络知识生产平台的引用文献的原因。因此,如何保证电子网络空间中知识的质量,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 考。

完全开放的网络知识生产空间也带来了低质知识生产的泛滥问题。网络资料丰富而易得,知识生产低门槛,加之各种功利考核机制的助推,使得人们不再有耐心、似乎也没有必要在知识生产前先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习惯于从文本到文本,断章取义,拼凑成章,这在社科类知识生产中尤为常见,而且越来越成为潮流之势,此即“通胀写作”。大量低质文档的产生必然给人们筛选和辨别有用信息带来干扰,从而成为科学研究的背景杂 音。

网络知识生产的开放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版权问题。一方面,尽管大部分网络知识生产平台都明确要求知识生产者注明知识和信息来源,但还是有一些知识生产者忽略此规定,复制资料进平台而不明确标注来源,造成侵权。另一方面,随着一些科学知识生产和发布平台建设速度的加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科学家在其上发布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这进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参阅其上的科学观点,这就使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等问题越来越凸 显。

四、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的时空转换

(一) 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虚拟在场”代替“物理在 场”

知识生产的网络化使得知识生产主体的即时互动超越了时空同一性,实现了知识生产者之间同时、异空的错位交流,产生了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的空间延展,并使“虚拟在场”更多地代替了“物理在 场”。

从社会性上来说,知识是协作和协商的产物,亦即交流的结果。在信息文明时代以前,囿于支撑人们超越时空间距进行知识生产协同合作的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维基技术等)还不具备,人们很难便捷地进行知识生产的远程互动或即时协作,这使得传统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只能局限于一定的时空区域内,以知识生产者物理在场的形式面对面地近距离进行。于是,像孔子、苏格拉底那样面对面地传道、授业、解惑几乎成为知识生产和交流的唯一方式。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许多名篇都以对话录的形式写就,那是面对面的知识交流和生产模式盛行的重要体现。即使到了印刷工具盛行的时代,知识交流虽然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实现远距离交流,但鉴于负载知识的固态媒质需要交通工具的运输,因此远距离协同知识生产虽已变得可能,却被长期延滞,所以无法解决超越时空距离即时讨论和协商的难题,这也无形中制约了人类协同知识生产潜能的发 挥。

在电子网络时代,由于新兴技术的产生,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异空即时互动终于实现。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电子终端上对网络百科的某一知识条目进行编辑和修改。因而,网络知识生产模式已使人们的协同创作超越了时空间距,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即时互动。电子网络以知识生产主体虚拟“在场”的方式解决了物理的“不在场”的问题,从而使得人类知识生产中的远程即时合作成为现实。可以说,电子网络已然化身为人类远程即时交流互动的建构者,是对时空间距所造成的人类信息隔绝和离散状态的解构。尼葛洛庞帝曾指出:“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①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二) 知识生产者即时互动的时空转换之利弊论争

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而实现的跨越时空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挖掘了人类知识生产的巨大潜 能。

首先,远程即时协同知识生产更便于整合离散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碎片化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一般只能专攻某一或某几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对某一个或数个领域的知识有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掌握,而对绝大部分领域的知识无法全面了解,但又可能会有一些偶然的机会接触,并形成相关领域的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对于个人而言可能因为不系统而无法调动和使用,从而成为沉睡的知识。但在进行协同知识生产的网络上,网友们可以把各自的碎片化知识发布出来,进行讨论、商榷和整合,逐渐拼接出某一领域知识的完整面貌。如知识问答网站上不同网友对同一问题的多视角回答即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贡献这些碎片化知识的网友在讨论的过程中对该领域知识的系统面貌必然会逐渐清晰,另一方面,呈现在网络上关于一个个领域的系统知识更可以供世界各地的网友免费获得和学习,从而推动缩小“知识鸿 沟”。

其次,网络协同知识生产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生产的准确性。当网友们在基于维基技术的百科类网站上协同进行知识生产的时候,世界各地的网友们针对同一条目反复修改、编辑、讨论,甚至争执,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大浪淘沙留下的知识版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剔除盲目性和错谬,从而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吉米·威尔士曾经在反驳《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前副总裁、主编罗伯特·麦克亨利公开将维基百科比作公共厕所时指出:维基百科里真正的创造意义在于,在知识交流的混乱中产生了有序的规则,同时凝聚了巨大的社群,大家一起来定义知识,并监督整个过 程。

当然,网络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同样也引起了理性主义的忧虑,他们指责这是一种反智主义倾向。因为在由普通网友和专家平等参与的网络知识生产模式中,既会出现专家对普通网友提供的知识中的错谬之处的纠正,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网友对专家所创建和提供的专业知识的修改,而有些修改则可能是违背专业原理而成为不必要的。这就使得专家不得不做出额外的工作来证明自己专业知识的正确性,也就造成对专家宝贵时间和智慧资源的浪 费。

应该说,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为人类知识的生产传播以及文明进步作出了极大贡献,但也因其固有的不足,越来越受到新生的网络知识生产方式的挑战。信息时代的网络知识生产方式虽然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也因其借助当代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而显示出相较于传统知识生产方式的独特优势。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知识生产方式将成为知识生产的主导方式。为适应知识生产的这一转型,我们必须探讨其新特点、新规律,剖析其利弊,从而违害就利,更好地借用这一新工具从事知识的生产和创 新。

猜你喜欢

精英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