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ETD、PTA及 IL-6、IL-10水平的影响
2019-12-14益欢欢
益欢欢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人群主要为2~12岁的儿童。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包括耳鸣、耳内闭塞感、耳痛以及听力减退等,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由于该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加之部分患儿病情较为轻微,经过药物治疗均可痊愈。然而,仍有部分患儿由于病情较为严重,在经规范性药物治疗后仍无法痊愈,从而使病情迁延,对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2]。因此,手术治疗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既往临床上主要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但该治疗术式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创伤,且治疗有效率较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ETBD)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较小以及有效率较高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4]。本研究通过探讨ETBD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咽鼓管功能障碍(ETD)、纯音听阈均值(PTA)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旨在为应用ETBD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 2~11(8.01±0.94)岁;病程 2~17(8.13±1.25)个月。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2~12(8.03±0.96)岁;病程2~16(8.10±1.2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5]:①均经电子鼻咽喉镜检查、鼻窦CT扫描确诊为单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入院前均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②鼓室导抗图属于B型,且声顺值低于0.1 m l;③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④年龄在2~12岁之间。排除标准:①伴有过敏性鼻炎、严重感染性疾病或全身性免疫疾病;②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受损;③治疗依从性较差;④正参与其他研究。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予以鼓膜置管术治疗:术前均予以局部麻醉处理,取患耳向术者体位,于鼓膜前下象限作一弧形切口,切开鼓膜。随后采用吸引器将鼓室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采用地塞米松溶液对鼓室进行冲洗,留置中耳通气管。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
研究组则予以ETBD治疗:术前予以全麻处理,取仰卧位,头抬高30°,随后予以0.1%肾上腺素与地卡因棉片对双侧鼻腔黏膜进行收缩处理。于0°鼻内镜观察下明确咽鼓管咽口,导入器械,在置入器的帮助下送入球囊扩张导管,直至咽鼓管腔,逐渐加压至10个压力单位持续给压120 s。对狭窄或阻塞的咽鼓管进行扩张,打开卡锁减压,撤出球囊、置入器及导管,将分泌物清除干净。术后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①鼓膜愈合、听力恢复正常、积液消失及耳鸣耳闷消失时间;②手术前后ETD、PTA及IL-6、IL-10水平变化情况;③术后1年复发率。ETD评分越高,表示咽鼓管功能障碍越严重[6];PTA测量采用Otmetrics itera纯音测听计(购自丹麦Ptemetrics公司),频率为0.125~12.5 kHz,配套仪器包括B-71骨导耳机、HAD200耳罩式气道导耳机,PTA值越高表示患者恢复越差;IL-6、IL-10水平检测:分别于术前、术后7 d采集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3000 r/min离心获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鼓膜愈合、听力恢复正常、积液消失、耳鸣耳闷消失所需时间均比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比较/(±s)d
鼓膜愈合 听力恢复正常 积液消失 耳鸣耳闷消失研究组 43 12.29±1.37 23.61±1.19 8.29±0.77 9.50±0.9组别 n 2对照组 43 19.12±1.83 34.77±3.10 15.43±1.44 14.41±1.72 t 19.592 22.039 28.672 16.50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手术前后两组ETD评分、PTA比较 两组ETD评分、PTA水平术后分别与其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ETD评分、PT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手术前后两组血浆IL-6、IL-10水平比较 两组血浆IL-6、IL-10水平手术后与其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研究组血浆IL-6、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两组手术前后ETD评分、PTA比较/x±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ETD评分、PTA比较/x±s
*与术前比,P<0.05
ETD评分(分)组别 n PTA(dB)术前 术后研究组 43 20.12±2.25 8.47±0.54* 31.21±2.57 20.88±0.68术前 术后*对照组 43 20.18±2.30 11.28±0.82* 31.24±2.60 24.34±1.09*t 0.122 18.767 0.143 17.660 P 0.903 0.000 0.886 0.000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血浆IL-6、IL-10水平比较/(±s)μg/L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血浆IL-6、IL-10水平比较/(±s)μg/L
*与术前相比,P<0.05
IL-6组别 n IL-10术前 术后研究组 43 0.52±0.32 0.17±0.12* 0.32±0.31 0.14±0.10术前 术后*0.769 0.006 0.878 0.000对照组 43 0.54±0.31 0.27±0.20* 0.33±0.29 0.25±0.16*t 0.294 2.811 0.154 3.823 P
2.4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多发于儿童人群,会导致听力受损,影响患儿的语言和学习,对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7,8]。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理、药物等保守治疗,以及鼓膜、咽鼓管及内镜等手术治疗[9,10]。其中保守治疗起效较慢、治疗时间较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鼓膜治疗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咽鼓管治疗则具有创伤性较小以及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前景[11,12]。迄今为止,临床上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以及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并非是由某一种因素,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随着近年来免疫学技术以及理论的发展,炎性细胞因子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13,14]。
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鼓膜愈合、听力恢复正常、积液消失、耳鸣耳闷消失所需时间比对照组少(P<0.01),这与周诗侗等[15,16]的报道类似,说明了ETBD术应用于慢性分泌型中耳炎患儿中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鼓膜的愈合,改善临床症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当机体发生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的软骨部和峡部均会出现通气引流功能,而予以ETBD术治疗时,球囊于咽鼓管狭窄部分持续扩张120 s,有效促使狭窄部位重新通畅,从而促进咽鼓管正常通气引流功能的恢复,进一步将中耳部位的积液顺利排除,达到平衡中耳内外压力、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此外,术后研究组ETD评分、PTA水平比对照组低(P<0.01)。这提示ETBD术应用于慢性分泌型中耳炎患儿中,可显著改善咽鼓管功能,同时降低对患者造成的听力损伤[17,18]。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ETBD手术过程中可有效避免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球囊具有较好的扩张强度与柔软度,有利于促使其进入狭窄的咽鼓管,进一步发挥治疗的作用[19,20]。与此同时,ETBD术可促进咽鼓管黏膜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有效促进咽鼓管的功能恢复。另外,术后研究组血浆IL-6、IL-10水平比对照组低(P<0.01),表明ETBD术应用于慢性分泌型中耳炎患儿可显著降低血浆IL-6、IL-10水平。其中主要原因可能与ETBD属于微创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从而有效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最终降低了血浆IL-6、IL-10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术后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表明ETBD术应用于慢性分泌型中耳炎患儿,预后效果较佳,其可能与ETBD术有效根治病因有关。
综上所述,ETBD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效果明显,有利于促进鼓膜的愈合,改善临床症状,同时有效降低ETD、PTA及血浆IL-6、IL-10水平,术后复发率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